从文化发展轨迹看中西思维差异56000

从文化发展轨迹看中西思维差异56000

ID:34622731

大小:283.8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8

从文化发展轨迹看中西思维差异56000_第1页
从文化发展轨迹看中西思维差异56000_第2页
从文化发展轨迹看中西思维差异56000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文化发展轨迹看中西思维差异5600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0年3月河南社会科学Mar.,2010第l8卷第2期HENANS0CIALSCIENCESVo1.18No.2从文化发展轨迹看中西思维差异张军平(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一旦形成比较稳定的形态.又会对该民族的文化产生影响。中西思维方式的产生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基础,在文字书写方式、社会行为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创作形式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在表征,并通过融合、互补,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关键词:文化;思维;差异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7—905x(201O)0

2、2一Ol42—03在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区域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已经标明心性即天赋⋯。孟子的这段范围内,将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并话成为天人合一的最早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受儒教和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形成专属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文道教的影响,辩证和整体思维为其主要特征。依照这种思维化培育不同的思维模式,这种基于特殊文化传统而形成的思方式,人与天不再对立,成为和谐统一的一体。“天人合一”的维方式,一旦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形态,又会对社会文化产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根深蒂固,成为中国传统哲生反作用,对

3、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导向作用。学的逻辑起点。一(二)地理条件、中西思维差异的文化基础(一)哲学传统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之源。作为西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从肇始便认为理性高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希腊位于欧洲的地中海地区,属于开于感性。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理性世界与感官世界,并始终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大海是爱琴海区域四百多个大小岛认为前者高于后者。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同样拒绝将直觉视屿之间唯一的联系。海洋环境为希腊人带来了有利的海上为知识,认为哲学应该关心的是“理念”,他所倡导的逻辑与交通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工商业、航海业的发展。西分

4、析思维在两千多年后的西方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方有一句谚语,字面意义为“我的船返航的时候”,喻指“等我西方哲学的这一传统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提出的运动发财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洋在西方文明中的重要性。海洋悖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也可初见端倪。正常思考,这一环境的开放性不仅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也使得西方民族命题一看便知是错误的,但干百年来,无数分析者无论如何在与外界不断的交流与竞争中塑就了求新、求变、好动的性论证,都始终无法驳倒这一论点。笔者认为,西方哲学坚持格,形成了外向型思维方式与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的是“物我两分”的哲学观点,认为自

5、然与人是对立的,因此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促成也总是站在人这一端,去探讨另一端的自然的本原。从泰勒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骑士精神成斯到毕达哥拉斯,从叔本华到尼采,从萨特到海德格尔,“水为西方文化,尤其是文学题材中备受推崇的主题。是世界的本原”、“数即万物”、“唯意志论”、“超人哲学”、“此相比之下,中国所处的大陆型地理环境更显优越。在这在”等无一不是对万物本质的探讨。种环境下,人们较少受到大自然的压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比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重感悟、重实践。和谐统一的。广袤的地理环境使中华民族的胸

6、怀变得博大,希腊哲学家用水、火、土、气等质料来表示自然的本原,中国形成了与人处事时惊人的超然与忍让。罗素说:“世界上如传统思维却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孟子·尽心上》所果有一个国家不属于打仗,那就是中国。”安居乐业、知足常说的“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乐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容易将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导致中收稿日期:2010—01—02作者简介:张军平(1973一),女,河南荥阳人,郑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142·国人形成了求稳、好静的性格,做事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理解汉语的词句,往往要从整体出发,以大观

7、小。汉语注重言(三)经济基础与意的统一、以神统形的特点与英语重形式完整、以形传神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土地开阔、疏特点分别体现了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松,气候温和,人们长久以来一直精耕细作,依靠农业维持自中华民族善于运用整体思维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以及身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社会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早有端倪。庄子在《天地》一章开中,人们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恩赐的风调雨顺,土地成为获篇便提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取财富的首要方式。这一点从《说文解字》中的“男,丈夫也,虽众,其主君也。”

8、指出天地万物虽然广博,百姓虽然众多,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以及“里,居也,从田从土,有田它们的存在都有自己内在的规律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