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前端设计

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前端设计

ID:34624744

大小:4.08 MB

页数:81页

时间:2019-03-08

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前端设计_第1页
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前端设计_第2页
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前端设计_第3页
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前端设计_第4页
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前端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前端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前端设计作者姓名张少帅学校导师姓名、职称尹应增教授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企业导师姓名、职称杨伯朝研究员申请学位类别工程硕士提交学位论文日期2014年12月学校代码10701学号1202121357分类TN82号TN82密级公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前端设计作者姓名:张少帅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学位类别:工程硕士学校导师姓名、职称:尹应增教授企业导师姓名、职称:杨伯朝研究员提交日期:2014年12月TheFront-endDesignBasedOnPortableMobilePositioningSystemAthesissubmittedtoXIDI

2、AN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ofMastergraduationByZhangshaoshuaiSupervisor:YinyingzengYangbochaoDecember201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或创新性)声明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3、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本人签名:日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查阅、借阅论文;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同时本人保证,获得学位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成果撰写的文章,署名单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人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摘要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

4、展,移动定位技术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目前,移动定位技术提供的服务范围集中在位置查询、周边信息查询、地图导航、人员定位等。但是,当用户处于大楼、大厦、商场等三维立体场所时,确定用户的高度信息才能对用户进行准确定位。特别是,在紧急救援、犯罪分子追踪等情况下,快速定位的实现非常重要。为此,本文结合实际项目的需求,对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及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大楼用户的准确定位。本文主要设计了用于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的两单元和四单元单脉冲天线阵列,实现了宽频带工作;研究了和差波束天线的宽频带馈电网络技术,基于椭圆缝隙耦合技术设计出宽频带的3dB电桥和宽频带的移相器。为了实现精确定位,研究了天线单元的

5、宽波束和波束对称性,以及天线阵列相位中心等关键技术。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宽频带领结状渐变平面单极子定向辐射天线单元的设计,采用U型地板对天线的方向图进行修正。天线的回波损耗在650MHz-2175MHz频段均大于10dB,很容易扩展到GSM/DCS/PCS/UMTS/CDMA/WiMAX/LTE等频段。对影响天线带宽、辐射方向图的对称性以及波瓣宽度等的因素进行了研究;2.宽频带和差波束馈电网络的设计,包括宽频带的正交定向耦合器和宽频带移相器设计。耦合器和移相器均采用宽边耦合来实现较高的耦合度,采用椭圆缝隙耦合来实现宽频带性能并对影响定向耦合器和移相器带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由于定向耦合

6、器及移相器均采用开放性的耦合结构,因此金属环境对馈电网络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对金属环境中的馈电网络的S参数及相位和幅度平衡度进行了仿真分析。为了实现工程可应用的宽带馈电网络,必须消除金属环境的影响及耦合器与移相器之间的耦合。通过对在良好接地的金属盒子中的耦合器和移相器的仿真分析,本文提出了在不同模块之间采用良好接地的金属盒子进行屏蔽,来消除天线对馈电网络的影响及耦合器与移相器之间的耦合,并进行了仿真分析。3.本文对和差波束阵列天线的相位中心与阵列排布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为了精确定位,需要保证和波束最大辐射方向和差波束的最小辐射方向重合在参考方向上,也就是说天线阵列的相位中心与几何中心重合。本

7、文研究了不同的阵元排布方式对相位中心的位置及稳定度的影响,并给出了优化的阵列排布方式。4.本文对双天线和差波束阵列天线及其馈电网络进行了仿真,并给出了仿真结果;同时,本文对四天线和差波束阵列天线及其宽频带馈电网络进行了联合仿真,I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并进行了工程实现,通过对采用去耦技术的馈电网络的测试,验证了上述的原理分析。本文所设计的四天线和差波束阵列及其馈电网络的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良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