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色彩观散论

中国画色彩观散论

ID:34629163

大小:3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8

中国画色彩观散论_第1页
中国画色彩观散论_第2页
中国画色彩观散论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画色彩观散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画色彩观散论罗博(陕西美术馆陕西西安710001)【摘要】本文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中国画的色彩观,指出在以中国传统哲学的依托下,中国画色彩形成了独有的设色面貌和色彩系统,从“固有色”到“墨分五色”的演变中,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有其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主观色彩的艺术特色,重表现重主观情感意志的传统审美特点。但中国画相对忽视了色彩世界的极大丰富性和变幻性,相对缺乏现代感,需要不断地更新传统色彩系统。【关键词】中国画;色彩;随类附彩;“墨分五色”一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内容的传达,色彩是绘画的

2、主要表现语言之一。同是用笔设色,中西方的色彩观念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与西方古典绘画带有科学精神的色彩观不同,基于“写其意”的艺术精神,尚意蕴、尚淡、尚简,中国的色彩文化笼罩在传统哲学中意象审美的范畴之中。把繁杂的色彩表象加以概括提炼,形成独特的色彩表现体系,追求一种意象化的表现情趣。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人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色彩为人类自身服务。从色彩观的形成来看,中国画色彩表现为哲学化的意象性。《考工记》中记载:“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3、…”这种“五行说”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色彩意识,形成了“青、赤、黄、白、黑”五行色,在中国古代哲学上,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万物,五色是五行的延伸。这五原色也就分别象征自然界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层层叠叠的社会关系。如在空间方位上,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在社会道德上,代表仁、礼、信、义、智。“五色”又不仅仅局限于五种颜色或五类象征符号,而是“无限”色彩的载体,是艺术家“观色立象”的依据。可以说色彩在中国画自诞生伊始,就同东方哲学的自然意识相联系,这种五色观把色彩从具体的物象中解脱出来,而不再是色彩本身的物质性。追溯其文化的渊

4、源,应该与孔子“绘事后素”在绘画上以静素淡泊为高雅以及儒学理性主义的文化态度有联系,先秦的儒学,用理性精神解释传统“礼乐”,将理性引向现实的日常生活,伦理情感及政治观念之中,在色彩的认知上,则表现为对客观存在的色彩的主观性格予以肯定,认为仁是礼节仪式的思想内容,礼节仪式是仁的外在表现,即强调外在的表现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在的思想观念,重视的是正常情感的感受与理念的结合,而不是认识模拟功能,因而中国艺术体系中的色彩体现的是客观物象的内在精神与画家的情感相互交融的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意象性和象征性。在古代,中国画又叫丹青,

5、可见,中国画本来是重色彩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有相当复杂的色彩:我们在原始人的遗址中,发现原始人曾使用红土、黄土涂抹自己的身体,涂染劳动工具,涂染骨器、陶器等。春秋战国和西汉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汉魏墓壁画,有朱、赤、黄、绿、白、赭、黑、墨等几色,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勾勒重彩青绿山水;唐代大小李将军的山水金碧辉煌;五代黄筌花鸟鲜艳夺目等,举不胜举的历代名作就是明证,传统中国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把中国画对色彩的处理引向带有主观性的表现轨道,在理论上则演化为谢赫“六法”中的“随类附彩”说

6、。“随类赋彩”紧列于“应物象形”之后。“赋”者,敷也;“类”者,似也。“随类赋彩”的意思是说,物象是什么颜色,画家刻画时也要敷以相同或相似的颜色。“随类附彩”主张作画要表现物的属性,即物的固有色,而不去模仿物的现象即所谓环境色,这一特点,要求画家必须对丰富的客观色彩世界加以高度的概括处理,而这一过程本身就为主观心灵活动一审美选择赋予了较大的空间。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古人便对色彩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深刻的认识。二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

7、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中国画的色彩抽象为无色的墨,把色彩的意象性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墨分五色”是中国水墨画高度精粹的色彩观,墨是黑色的,但古人讲究“墨分五色”,讲的是墨色的浓淡深浅,是对墨色的深层理解。墨与色是相通的,古人讲墨色“高墨犹绿,下墨犹赭”,既是墨,又有色的联想感受。国画中重视用墨,以墨代色,其实都是“无色似有色”,通过理解和联想的艺术升华,把墨色提高到了高度的绝妙的境界。再就是以道家“五色

8、令人目盲”和复归自然的人生价值观为基础,它们共同奠定了传统水墨画抽象色的表现风貌。在某种程度上,色彩往往把人的想象引领到了物象本来的面貌,而墨色却能带给人悠远绵长的想象。“墨分五色”这种在单一的色调中的变化,“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