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夫雷什中学》摘要

《帕夫雷什中学》摘要

ID:34728127

大小:63.5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10

《帕夫雷什中学》摘要_第1页
《帕夫雷什中学》摘要_第2页
《帕夫雷什中学》摘要_第3页
《帕夫雷什中学》摘要_第4页
《帕夫雷什中学》摘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帕夫雷什中学》摘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摘抄▲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这种能力,从某方面讲,是发挥高度的教育技艺的结果,但它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用心灵去认识世界,即善于理解和体察他人喜忧并乐于相助这样一种特殊素养。▲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能促使儿童学习的最主要动力,应是对老师的尊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我深信,没有浪漫主义精神,没有家庭式的友爱场合,让孩子们能在那里像我们在《北方鲁滨逊

2、号》那样跟老师呆在一起,就不可能教育孩子。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育和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将像纸牌搭小房一样定然倒塌。▲教师在课堂上跟孩子们的交往,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只有当它成为孩子过愉快而有趣的生活并努力求取知识和钻研科学的园地时,才能成为教育基地。8同学,友爱,集体主义,每个教师都应当把这些带进学校的精神生活。▲她这一挥手反映了她的教育观点——对待学生态度冷漠,不相信这个学生能做出什么好事,默认坏学生永远是坏学生这一错误观点。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

3、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这样,才能使你更容易克服那些妨碍教育的不利因素。如果你只限于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只是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应当像跟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当跟他同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伤。▲我的教学体系的基础,是善于阅读、理解和欣赏原著的能力。对语言的喜爱和语言美感,这在我们学校被视为文学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决定性条件。我不能想像,不到故乡各地旅行游览,不观察自然景色,不用词语抒发感情,怎能去讲授语言。对语言美的敏

4、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8▲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第二,一个好教师应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盏,而且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有效地开展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教

5、师集体要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要有多样化的兴趣、广阔的眼界、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对科学新事物的敏感度。由于教师缺乏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致使教学不仅失去光彩和热情,而且变为他的苦差和重负,这就会使学生的求知乐趣丧失殆尽,智力上的禀赋和才华遭到扼杀。▲8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教科书,而不开阔孩子们的科学视野,不向他们揭示尚未学习过的、期待他们用好奇的头脑和勤劳的

6、双手去探索的那些领域,我们就只会使孩子们厌恶那天天要掌握的一定量的知识“份饭”。▲教师的个人爱好、热情所向及着迷之处恰恰就是那颗点燃学生智慧和心灵之火的炽热火花。教师的知识越丰富,他越能经常而又巧妙地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学生就会表现出越强烈的探索志趣和求知愿望,他们的问题和不明白的东西就越多,这些问题就提得越有头脑、越有趣、难度也越大。全体教师都了解涉及每个学生的一切,即了解他的思维、情感、天资、能力、兴趣、倾向、爱好,这是我们的职责。只有当每个孩子亲身感受到是许多教师在影响他,而且是他们每个人仿佛都在把自己的一份精神力量注入给他的情况下,教师集体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7、。8劳动,不仅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而且也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学生的任何一项劳动,应当不仅是物质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创造,后者是建立在由于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和技能而深感精神上的满足这个基础之上的。儿童不论完成多么简单的工作,他都是在通过这项劳动把自己的点滴创造性带进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来。如果一个人有了思考的需求,如果他在脑力劳动中看到了想要达到的目标,那么惰性和他思想上的束缚就必然会消失。在有经验的教师手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且不单是教师眼光里的积极参加者。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