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性——体验式德育

论知性——体验式德育

ID:34734988

大小:9.10 MB

页数:160页

时间:2019-03-10

论知性——体验式德育_第1页
论知性——体验式德育_第2页
论知性——体验式德育_第3页
论知性——体验式德育_第4页
论知性——体验式德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知性——体验式德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隶劫女·粤博士毕业论文论知性一体验式德育ONfIIIIIIIIIHlIRIIlnlWllllliY2511688INTELLECTU。ALITY=_EXPERIENCE.BASEDMORALEDUCATIONADissertationSubmittedtoSoutheastUniversityFortheAcademicDegreeofDoctorofLawsBYCHENYiSupervisedbyProf.ZHANGXiang—haoSchoolofMarxismSoutheastUniversityJune2

2、013东南大学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东南大学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3、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论文的全部内容或中、英文摘要等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日期:丝壁:竺:7摘要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是有效的,其中关于新旧范式的“局部可通约性”对“不可通约性”的否定是理解德育实践范式转向的现实性前提。而拉卡托斯的范式演进“革命型”类型说则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实践范式转向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对知性德育、体验式德

4、育、知性~体验式德育的理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系统论证。德育范式演进的原点是知性德育。在一定意义上说,知性德育的出现是与人类社会的出现同步的,它只是在初步的社会分工之后才取得独立形式。所谓的“知识即美德”不过是古希腊人在彼时生产条件下对知识的理性崇拜。故而,由古希腊理性肇始的西方理性主义成为知性德育的滥觞。宗教道德神秘地将人的理性换成了神的理性。科学对此进行不懈地还原,却将自己建立在“实证”的知识基础之上。在中国,儒学的智慧也在于知识,而且两千多年来未曾改变。由此,知识当仁不让地成为人们信奉道德的基石。但问题的另

5、一面在于,知识化道德是进入人的大脑而不是心灵,因此对人的影响缺乏深层的有效机制;知识化道德是将人视作容器或“美德袋”的,因此其在实施过程中缺失人本主义色彩;知识化德育强调知识来源的书本化、课堂化,因此在内容上缺少了现实生活的因素。时过境迁,伴随着现代西方理性主义的衰落和科学主义的式微,德育实践范式的革命性演进时机成熟了。文艺复兴运动试图恢复古希腊人的理性,却潜意识地唤起了人的现代性的觉醒。人在神龛前不断地打量着自己,并开始考量生命的意义。人文主义凭借其对“人的发现”而走在现代思想的前列,它破天荒地第一次将“生命教

6、育”问题提到人们的面前,以表现出人的主体性的存在。真正吹响德育范式转变号角的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它要求人们在“主体间性”的前提下回到“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世界。此后相继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脑科学等领域中找到人体验生活世界的依据,从而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杜威和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的首倡者和先行者。在当代国内,以刘惊铎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生活德育”的基础上探索“体验式德育”并取得一定成就。体验式德育强调主体对生活的体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将主体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动统一起来,发

7、挥了人的自主性。体验式德育以其生活化、人本化特征代替了知性德育,从而实现了德育实践范式的第一次革命性演进。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体验式德育只专注于个体的自主体验而忽略了对人类的道德经验,只强调对生活世界的直接体验而忽略了对知识世界的间接体验,体验成了体验者自己的体验,这就注定了体验并不是德育的完美和唯一形式。它与生活世界的过度亲密,以及和理念世界的过分疏远,容易使体验式德育变得太过实际。但是不管怎么说,知性德育也不应该被全盘否定,因为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是人的心理认知结构的建构基础,没有道德知识就没有人的道德认

8、知能力、情感、信念、意志,道德体验活动也就无以存在;没有道德知识就会缺失人的道德价值取向,道德体验活动也就无所适从。因此,道德知识与道德体验本是一体的,而且臻于完善的德育实践范式应当实现一种正当的生态性建构,即知性一体验式德育。这样一来,也许我们真的需要在一场“穿越剧”中实现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以重置知识、体验与美德之间的关系。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德育的这种生态性建构应成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