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红字》解读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字》解读

ID:34803929

大小:700.98 KB

页数:62页

时间:2019-03-11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字》解读_第1页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字》解读_第2页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字》解读_第3页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字》解读_第4页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字》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字》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密级UDC研究生学位论文AStudyofTheScarletLetterfromthePerspectiveofConceptualMetaphor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红字》解读研究生姓名赵腾腾指导教师姓名左金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6月学位授予日期2013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师友和亲人----赵腾腾AStudyofTheScarletLetterfromthePerspectiveofConceptualMetaphorAThesisPresent

2、edtoSchoolofForeignLanguagesOceanUniversityofChina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ortheDegreeofMasterofArtsByZhaoTengtengUndertheSupervisionofProfessorZuoJinmeiJune,2013AStudyofTheScarletLetterfromthePerspectiveofConceptualMetaphor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红字》解读学位论文

3、完成日期:指导教师签字: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4、----------------------------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并同意以下事项:1、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2、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用于出版和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

5、数据库》。(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红字》解读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模式,是自然的揭示者。莱考夫和约翰逊将传统隐喻理论发展完善成为概念隐喻理论,进而指出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发生于人类概念体系层面的“跨域映射”,即用熟悉和具体的概念描述陌生和抽象的概念。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角度将隐喻细化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作家以其为基础并加以创造性发挥,艺术性书写,就营造了文学美

6、的意境。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其代表作《红字》以隐秘深刻的寓意象征及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见长,通篇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性语言,对表达人物抽象的内心世界和加深作品主题有深刻意义。本文借用基本概念隐喻理论并以结构隐喻为主,从认知的角度阐析《红字》中新奇独特的隐喻性语言,以揭开霍桑式语言的神秘面纱,系统完整地解读《红字》。首先,本文第一章从自然景物层面分析了《红字》中大量的自然现象及景观如流星、阳光、森林、植物、小溪等,并指出上帝存在于自然并隐喻于自然这一主题。在该章节,作者又分别通过“森林即伊

7、甸园”、“阳光即上帝的恩宠”、“小溪即人生的镜子”等三个具体结构隐喻全面论述了作者借自然之手与上帝,与作品人物,与小说读者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其次,作者在第二章节通过结合霍桑宗教观的矛盾性,解读了清教主义统治下的惩罚机器——刑台,概括出了“人生是一场戏剧”这一结构概念隐喻。最后,通过结合作品主体与作品前言“海关”一文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前言与作品主体不可分割的联系,并通过对比“海关”叙事者与作品人物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人生历程,进一步得出了“人生是V字形的朝圣之旅”这一结构概念隐喻。客观物质世界展示给我们

8、的只是假象,而通过客观透露出的“灵性”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在分析作品中隐喻某种神秘力量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一系列概念隐喻全面解读了作者及作品人物思想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根本,进而更深层地去解读作品中人物的“罪”和“恶”。关键词:概念隐喻;霍桑;《红字》;自然IAStudyofTheScarletLetterfromthePerspectiveofConceptualMetaphorAbstractMetaphoristhefo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