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苜蓿病害调查及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研究

东北地区苜蓿病害调查及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研究

ID:34892603

大小:17.20 MB

页数:77页

时间:2019-03-13

东北地区苜蓿病害调查及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研究_第1页
东北地区苜蓿病害调查及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研究_第2页
东北地区苜蓿病害调查及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研究_第3页
东北地区苜蓿病害调查及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研究_第4页
东北地区苜蓿病害调查及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北地区苜蓿病害调查及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密级UDC单位代码10733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地区苜蓿病害调查及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研究SurveyofalfalfadiseaseintheNortheastofChinaandstudiesonalfalfaPhomaleafspot张丽指导教师姓名王生荣教授(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袁庆华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学科专业名称植物病理学研究方向植物病原真菌及病害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5月30日学位授予日期2015年6月答辩委员会主席李春杰教授评阅人李敏权研究员李惠霞副教授2015年6月甘肃农业大学2015届硕士

2、学位论文摘要伴随着我国苜蓿产业的发展,苜蓿病害也愈来愈多,这已经成为制约苜蓿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东北地区苜蓿病害的田间调查和病原的室内分离鉴定,基本掌握了东北地区紫花苜蓿病害的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在调查中发现,苜蓿茎点霉叶斑病发病较为严重,存在强大的潜在危险,并且此病是一种毁灭性强的世界性病害,可以造成苜蓿产量严重下降,品质变劣,甚至危害家畜健康。本试验对该病进行病原分离及病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明确病原的特性;对30份苜蓿种质材料进行抗茎点霉叶斑病评价,旨在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选取10种杀菌剂对病原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盆栽活体接种毒力测定以及大

3、田防治,从现有药剂中选出对苜蓿茎点霉菌比较敏感的药剂,为苜蓿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东北地区苜蓿病害的田间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东北地区的主要病害有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medicaginis)、霜霉病(Peronosporaaestivalis)、镰刀菌根腐病(Fusariumsp.)、苜蓿锈病(Uromycesstriatus)、茎点霉叶斑病(Phomamedicaginis)、匍柄霉叶斑病(Stemphylliumbotryosum)、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briosiana)和花叶病(Alfal

4、famosaicvirus)等。分离到14种真菌,经致病性测定,其中9种有致病性。2.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苜蓿茎点霉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

5、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H)85%以下不萌发,在水滴中萌发好。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min),44℃(10min)。3.对收集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材料进行了苗期抗病性评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不同抗感病材料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I甘肃农业大学2015届硕士学位论文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苜蓿材料间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各材料间病情指数(4.28~51.65)变化较大,其中抗病性最强的是来自内蒙

6、的敖汉苜蓿,最感病的是来自陕西的陕西苜蓿,中抗材料有10份。接菌前,CAT、SOD活性在各材料间差异显著(P<0.05),而PAL活性差异不显著;接菌后,3种酶活性均比接菌前有所升高,CAT和PAL呈先增后减的趋势,SOD活性呈依次递减趋势;同一材料在接菌后第4、8、12天3种酶活性也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4.为了筛选防治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有效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了盆栽药效试验和大田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药剂其抑菌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其中96%丙环唑抑菌作用最强,EC50最小,为0.5690µg/mL。

7、盆栽试验结果表明,96%丙环唑对苜蓿茎点霉的效果较好,其EC50为4.778µg/mL;20个复配组合中,除了5种组合为相加作用,其余均为增效作用,没有出现拮抗作用。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各单剂在同等浓度下,以丙环唑防效最好,其有效剂量为250g/hm2时防效为78.18%;复配剂中以丙环唑与代森锰锌有效剂量1:1时的增效最明显。关键词:苜蓿病害;茎点霉;生物学特性;抗性;防治II甘肃农业大学2015届硕士学位论文SummaryWiththedevelopmentofalfalfaindustry,thekindsofalfalfadiseasesareincreas

8、ing,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