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ID:34920767

大小:2.89 MB

页数:57页

时间:2019-03-14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校代号10532学号S12252078分类号密级硕士学位论文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学位申请姓名杨佳衡培养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导师姓名及职称肖皓副教授学科专业国际贸易学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碳排放论文提交日期2015.3.30学校代号:10532学号:S12252078密级: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学位申请人姓名:杨佳衡导师姓名及职称:肖皓副教授培养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3月30日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5月25日答辩委员会

2、主席:王良健教授AnalysisoftheChangeofCompletelyCarbonIntensityandItsDeterminantsfromthePerspectiveofFinalDemandbyYANGJiahengB.E.(HunanUniversity)2012Athesissubmittedinpartialsatisfaction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EconomicsinEconomicsintheGraduateSchoolofHunanUniv

3、ersitySupervisorAssociateProfessorXIAOHaoMay,2015湖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W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t:^作者签名碱/t獅日期<3成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

4、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口或化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W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口。""(请在UA上相应方框内打V)玉作者签名至难巧日期:年5月日I立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JI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各国都已经越来越多地关

5、注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气体,认为其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直接的关系。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也使得全球认识到减少碳排放的紧急性和重要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动承担碳减排的责任,其中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单位GDP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一国碳排放量的指标,对其变动及驱动因素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反映全球生产体系中供给与需求,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本文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从最终需求视角刻画一国的产出特征,提出和构建最终需求视角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

6、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采用WIOD数据库分析1998年和2007年主要经济体或国家的完全碳排放量、完全增加值以及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全球完全碳排放强度进行了经济体维度和最终需求类型维度的贡献率分解,对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进行4种驱动因素的SDA分解。同时,本文还就中国1996-2009年的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并分阶段对其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进行了直接贡献率分解和SDA分解。结果显示,在全球层面,全球碳污染的流动性要快于增加值的流动性,贸易品隐含的碳排放强度高。在全球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过程

7、中,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做出了主要贡献,新兴经济体在“污染中高速增长”,同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贡献呈现出“一枝独秀”局面,投资和出口则相对“粗放”。碳排放系数是促进各类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在中国,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各类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都在50%以上,其中消费对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贡献率要远大于投资和出口。碳排放系数同样是促进各类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而技术结构变化是各类碳排放强度上升的最大推手。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例如碳减排责任需要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需求

8、结构、生产结构、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可借助调整最终需求结构达到降低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效果。关键词:碳排放;增加值;碳排放强度;最终需求;结构分解分析II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Withglobalclimatewarming,countrieshave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