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伴我成长

课题伴我成长

ID:35020623

大小:41.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3-16

课题伴我成长_第1页
课题伴我成长_第2页
课题伴我成长_第3页
课题伴我成长_第4页
课题伴我成长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题伴我成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做课题就是选择有思考和有能力做的事。2、做课题就是走在路上。3、做课题就是与目的相同而“行囊”不同的人结伴。4、做课题就是丰厚、创造我们的和幼儿的日常生活。5、做课题就是讲出我们的故事并且相信感动自己的一定能感动别人。课题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课题?怎么样做课题?这些问题是教师应该了解并且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懂得了这些就知道如何做教师,如何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这对于自己的成长大有益处。第一、对于课题的认识老师说:课题很大,我们不会做,做课题实际就是网络上下载东西进行拼凑,然后交上去,对于课题不知道该做什么,课题就

2、是上级交给的任务。校长说:课题不就是开会布置的任务吗?我已经给老师们布置下去了,到时候给上面报上去就可以了。有的老师职称已经评完了,就不做了。论文有一篇就可以,职称评定就用一篇。课题管理者:已经组织了课题培训,他们怎么还不懂哪?课题是每个老师必须去做的事情,课题研究的理念不是靠几次培训就解决的,教育环境影响着老师对课题的理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我们也只是尽力而为。第二、课题研究需要什么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需要管理者的支持,需要教育专家走到教学第一线进行指导。第三、课题源于什么,如何做课题源

3、于教育问题,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一定能看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比如一个孩子经常迟到,这就是一个问题。1、他为什么迟到,一周迟到了几次。2、做调查,迟到是因为家里什么原因,和他父母交流,寻问同学他迟到的原因。和孩子交流,让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迟到的原因。3、通过调查分析他迟到的原因,寻找合适的方法帮助他。家长参与,每天按时上课,早点休息。同学帮助他,老师语言引导等等。4、持续不断的观察帮助,那么这个孩子一定能改掉这个毛病,修正自己的习惯。5、最后对于这个教育过程进行总结,就是课题的结题过程。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各式各样

4、的教育问题,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并加以思考,就能找到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这就是我们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持续不断的观察一件事情,坚持下来,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从一开始的小问题,到关注教育的大问题,这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孩子们在教师的不断帮助下健康成长,我想这应该就是课题研究的魅力。问题上升为课题,解决问题就是研究,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就是成果。生活在孩子们中间我们很年轻,因为孩子们的童心感染着我们,应该感谢孩子们,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老师,是他们在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对话,为课堂

5、教学添色彩课堂,是一次次解读的过程;课堂,是一次次“对话”的过程。17/17学生,是一个个富有鲜明生命的个体;学生,是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对话”中进行。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中为我们创设了一种“共享式”的对话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精神实质是:教师放下架子,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但在平时课堂中,看似热热闹闹的对话,却存在着一些失效现象:一、掩盖式的对话由于种

6、种原因,教师或学生会在教学对话中掩盖自己真实的意图,使对话成为形式上的对话,失去对话的真正意义。造成掩盖真实意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学生方面,一是学生在教师权威压力下,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二是学生为了讨好教师或为了使自己获益而掩盖真实意图。在教师方面,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掩盖真实意图;或者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例如,本来学生做得不好教师却说好,给学生造成一种“真好”的假象。可见,师生双方都有可能在教学对话中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使教学走向假对话。二、离题的对话17/17离题

7、的对话有主观离题与客观离题两种情况。主观离题是指在明明知道这样做的效果的情况下而继续进行貌似有效对话的对话。客观离题则是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谈着谈着扯远了,离题了。不论何种原因,离题的对话最终成为一种失效的对话。三、独白式的对话课堂教学中,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不论对话的结果是什么,最后唯一正确的答案是教师手中的答案。教师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有时其实也不是教师的观点)否定了全体学生的答案,并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他的答案。这样的对话就是独白式的对话。四、无碰撞的对话表面上对

8、话双方有来有往,好像讨论、争论、辩论得很激烈,但实际上却是各说自话,互不理睬,双方只坚持自己的立场,只想说服对方,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而不试图去理解对方。这样的“对话”在两条逻辑线上展开,根本没有思想与观点的碰撞,根本没有理解的意图。众所周知,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两人互换后,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而同是两个人,若每个人有一个知识,两人互换并碰撞后,则每个人至少有两个或更多个知识。“给”永远只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