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芽儿》片断赏析及反思

《笋芽儿》片断赏析及反思

ID:35261267

大小:13.4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2

《笋芽儿》片断赏析及反思 _第1页
《笋芽儿》片断赏析及反思 _第2页
《笋芽儿》片断赏析及反思 _第3页
《笋芽儿》片断赏析及反思 _第4页
资源描述:

《《笋芽儿》片断赏析及反思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笋芽儿》片断赏析及反思【教学片断】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只是纯理性的,甚至机械的分析。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我结合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改变过去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的笔下

2、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有温柔的春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约束力及笋芽儿自身的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考虑到《笋芽儿》是一篇童话,写了笋芽儿在春天里破土而出成长为一株强壮的竹子,告诉孩子只有从小敢于经风雨、见世面,锻炼自己,才能健康成长。内容浅显易懂,语句优美。文中出现几次笋芽儿跟竹妈妈的对话,表达了她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是对学生进行有感情训练的好题材。因此,在设计有感情朗读方面,我作了如下安排: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笋芽儿先后听了谁说的话,

3、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生读课文,有默读的,轻声读的,小组读的,气氛较活跃。)全班交流。生(李佳平):我还知道笋芽儿听到春雨姑娘的呼唤后,是娇滴滴地在回话谁叫我呀?我还没睡醒呢!(生纵笑,因为该学生说话时声音娇滴滴的。)师:(面带微笑)我想:大家笑得那么开心总有原因吧!(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生:我觉得李佳平说的很像笋芽儿说话的语气,是在撒娇!生:我有时也是这么撒娇的。比如星期天妈妈叫我起床,我就说我还没睡醒呢,再睡一会儿吧!(声音很尖,很甜,同学们不断鼓掌。)生:故意做撒娇的动作(揉揉眼睛、扭动身子)边做边说谁叫我呀?我还没睡醒呢!师:

4、我觉得同学们表现得精彩极了!很好地理解了撒娇这个词。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一演。(四人小组合作,挑选角色,认真地准备)请一些学生自告奋勇表演。生:我觉得竹妈妈表演得很不错,说话时有些担心,就像我的妈妈,叫我天冷时多穿点衣服时也是这么说的。生:我觉得春雨姑娘很关心人,说话时很温柔。生:我觉得他们把不同的人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了,让人佩服。师:(点头表示赞许)我发现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自己读读这些对话,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课堂气氛活跃,许多同学读得有声有色。)师:那你们喜欢文中的笋芽儿吗?生:我喜欢,因为笋芽儿很坚强,后来破土而出了。生:

5、我也喜欢笋芽儿,因为刚开始笋芽儿很害怕,后来听了雷公公的话,终于沉不住气,钻出了地面,变得很坚强、勇敢。师:那你们能把这种笋芽儿的情感变化读出来吗?(四人小组合作,读得很成功。)【课后反思】这堂课改变了过去很流行的一种谈话法的教学,教师设先预设好结论,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我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话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堂课上,我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如刚开始时我强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学生较快地进入了情境。在对话训练中,我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读出自己

6、的感受。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如在朗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撒娇、唠叨、沉不住气等词的意思,朗读训练较扎实。整堂课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初步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能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表现出来。过程和方法:通过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了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变化,懂得了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康成长。在朗读

7、训练方面,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思考:1、学生善于模仿,不愿意深入钻研,导致朗读的层次性不够明显,体会不深刻。如在朗读笋芽儿钻出地面这段话时,感情变化不明显。笋芽儿的心情、小草弟弟说话时的语气没有很好的区分。2、《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直觉。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们经常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是有声有色,可在课后学生的朗读又是很平淡呢?甚至是一些练习过的课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