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2004-2015年诗歌鉴赏真题(教师稿)

江苏高考2004-2015年诗歌鉴赏真题(教师稿)

ID:35378336

大小:74.8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24

江苏高考2004-2015年诗歌鉴赏真题(教师稿)_第1页
江苏高考2004-2015年诗歌鉴赏真题(教师稿)_第2页
江苏高考2004-2015年诗歌鉴赏真题(教师稿)_第3页
江苏高考2004-2015年诗歌鉴赏真题(教师稿)_第4页
江苏高考2004-2015年诗歌鉴赏真题(教师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2004-2015年诗歌鉴赏真题(教师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04年)阅读下而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解析⑴一定要注意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因此,只要找出诗句中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地名即可。⑵此题只要读懂诗歌内容,体验到其中情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答案(D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

2、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2.(05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处,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來。时滴枝上露,稍沾阶卜-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解析⑴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

3、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⑵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此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此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⑶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

4、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答案⑴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⑵清冷、幽静⑶“为拂绿琴埃”3.(06年)请阅读下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鹅鸩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冇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

5、收拾III园了,儿女团園夜煮茶?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牛Fk(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1)题:除“又”字外,还应注意“却”“相望”“天涯”等。第(2)题:教材中采用类似写法的诗文不在少数,比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等。答案(D通过今昔对比,表达

6、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3)前一句实写,后一句以虚为主,两句虚中有实。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语言朴素平实,情真意切,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1.(07年)阅读下面一首来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鹘鸩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犬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

7、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解析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半山来自张广祥的原创“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

8、,富有余韵。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