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答辩参考

罪与罚答辩参考

ID:35455196

大小:61.1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4

罪与罚答辩参考_第1页
罪与罚答辩参考_第2页
罪与罚答辩参考_第3页
罪与罚答辩参考_第4页
罪与罚答辩参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罪与罚答辩参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罪与罚》心理描写的艺术技巧罗泽龙考号:272106400084普洱市思茅区指导教师王晶论文定稿时间2010年12月20日摘要: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屮,以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走向犯罪的心理过程和内心的道德谴责作为核心,为我们剖析了一个充满疯狂的热病般的搏斗和变态的内心世界,充分显示了他刻画人物心理杰出而独特的艺术才能。他采用了大量“对话化式的内心独口”来揭示人物分裂、病态的心理;善于用梦境和幻觉來揭示人物的潜在意识;善于运用一瞬间产生的想法和感觉来揭示人的潜意识;他常常把自然景色及环境独特地表现出來,使景物描写成为人物心

2、理过程的依托。主题词:《罪与罚》;心理描写;潜意识;艺术技巧提纲^一、引论文学,不但是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更是人的心灵的一面镜子。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是一部剖析一个罪犯内心世界的心理小说,它充分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画人物心理的杰出才能。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兴趣的一向不是人物清晰的、合乎逻辑的心理活动,而是那种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下意识,是病态心理、神经失常、梦幻、歇斯底里等反常混乱的精神状态,刻意探求的是人物在病态社会影响下心理更深层次的精微差别和变化。他为此采用了多种独特的艺术手段来揭示这种心理。二、本论(一)

3、、陀思妥耶夫斯基采用了大量“对话化了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内蕴。所谓“内心独白”是指作家将一个角色在一个特殊情况中的思想、感觉、情绪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岀来,让主人公在读者面前倾诉心声。它是直接宣泄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小说中拉斯科尼科夫独白的惊人之处,也正在于它高度的内心对话性,在于它对其所想说的一切,采取活跃的亲自对话的态度。对于拉斯科尼科夫来说,对一个东西进行思索,就意味着和它谈话。首先,在内心深处他常常自己和自己说话,他劝说自己,挑逗自己,揭露自己,嘲弄、挖苦自己等等。1、《罪与罚》屮,拉斯科尼科夫一般都是通过自己

4、与自己的对话,来完成对某一件事物的思索,从而显示其内在的心理。这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到后来已完全成为一种人格分裂的表现,在这里拉斯科尼科夫的人格分裂为二,在他的意识中同时存在着两个“自我”。拉斯科尼科夫认为人有两类:“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2、《罪与罚》中,内心的对话性同吋也体现在拉斯科尼科夫与潜在对象的对话上。当一个人出现在拉斯科尼科夫的视野屮,对他来说这人立即成为解决他自己那个问题的某种办法的体现者,而这个解决办法又与他自己做出的决定不相同,因此每个人都在他的内心的语言中扮演了一个确定无疑的角色。这些人进入到他的内心中,和他

5、或者由他来使他们相互比较或者相互对立,迫使他们相互回答问题,相互呼应或相互揭露。3、《罪与罚》中,“对话化式的内心独白”不仅包含内心的对话,同时也包含了真正的两个人或儿个人的对话。这种对话,常常显示出的其实是一种独白的特色。岀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话常常表现得是有主有宾。前者总是尽情地人段大段地宣泄自己的内心情绪,袒露出自己的深层的心理,后者则加以简短的插话,对前者的独白指挥引导,起加深和批判的作用。(二)、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用梦境和幻觉来揭示人物的潜在意识。描写梦境和幻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极为突出的现象,《罪与罚》中亦出现了许

6、多梦境和幻觉。梦境和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流动,在心理学上梦被认为是贮存着的记忆形象的复苏,当意识睡眠或模糊时,平常被压抑着的意识便闯入大脑,呈现岀来的便是梦,梦境与现实世界人的日常思维是有联系的。1、梦境可以曲折地透露人物对往事的追忆,对未来的预测和向往之情。2、幻觉常常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人物的所爱、所欲、所求,所悔或所憎所惧。幻觉表面上看似乎是无端的、无名的的,缺乏因果因素的想象,但其实它是人类心理内在潜流的一种表象,那种完全无意识、无由来,像挣脱了线的风筝那样的幻觉是没有的。当人沉溺于某种狂热的追求、追忆,或处于某种险境,处于某种

7、强烈的情绪支配之下,就会产生出幻觉。(三)、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运用一瞬间产生的想法和感觉来揭示人物的潜在意识。心八这些想法和感觉是突然发生的,没有经过意识分析得出的,有时候就连主人公也不知道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感觉。它们其实止是隐藏中意识之下最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一一潜意识的流露。这种潜意识是心理中最本质的东西,或者说它决定人的木质的东西。(四)、陀思妥耶夫斯基常常把自然景物及环境朦胧地表现出来,以揭示人物病态的、分裂的心理。他常常把自然景色及环境朦胧地、零碎地、流动地表现出来,让它们成为人物心境的对应物与人物相互依存,使景物描写成为人

8、物心理过程的依托和物化。三、结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采用了大量“对话式的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分裂的、病态的心理内蕴;用梦境和幻觉及一瞬间产生的想法和感觉来揭示人物的潜在意识;还常常把自然景色及环境朦胧地、零碎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