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高考文言文虚词学案

[教学设计]高考文言文虚词学案

ID:35473976

大小:82.46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25

[教学设计]高考文言文虚词学案_第1页
[教学设计]高考文言文虚词学案_第2页
[教学设计]高考文言文虚词学案_第3页
[教学设计]高考文言文虚词学案_第4页
[教学设计]高考文言文虚词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高考文言文虚词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文言文一虚词》复习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増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贝叽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査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英、且、若、所、为、焉、以、因、

2、于、与、贝IJ、Z;二、复习“之”典型例题解释句中“Z"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Z沛公军。2、辍耕之陇上。3、奉之弥繁。4、侵Z愈急。5、子孙视Z不甚惜。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Z乎?8、可以知之矣。9、均Z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Z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Z下。13、以其求思Z深而无不在也。M、师道Z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英实百倍。16、古人Z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Z,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Z铢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Z千里者

3、,一食或尽粟--石。21、句读Z不知,惑Z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规律总结判断“Z”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弊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答案:三、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川法1、得双石于潭上,扌II而聆Z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帙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杯羹24、既而儿解,大啼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篮,

5、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四、复习“以”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典空例题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口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川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Z也13、武以始兀六年春至足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丿J,口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

6、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5、以其求思Z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Z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仝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

7、,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仝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寧逸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答案: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乃”“因”“于”“所''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复习"乃”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耒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