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ID:35560776

大小:59.5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28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_第1页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_第2页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_第3页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_第4页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生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水平:整体、器官和系统水平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兴奋性(刺激强度、作用时间及变化率)、适应性(行为&生理)和生殖二、内环境:1、体液量(60%体重)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3、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相对恒定或处在动态平衡中三、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特点:快速、短暂、精确种类:非条件反射vs.条件反射)2、体液调节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对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活

2、动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分类:运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3、自身调节概念: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是由其自身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特点: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四、反馈调节系统: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1、正反馈:加速体内某一生理过程完成2、负反馈:维持体内环境稳态第二章细胞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1、分子组成:脂类(磷脂、胆固醇、糖脂分子)、蛋白质(镶嵌蛋白、外周蛋白)、糖类2、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即流动的液态脂类双分子层为基价,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少量的多糖分别与类脂和蛋白质结合成糖脂和糖蛋白

3、(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不消耗能量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如氧、二氧化碳等影响因素:a.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b.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扩散(1)经载体扩散:通过载体蛋白的构型改变完成物质转运,如葡萄糖(G)、氨基酸(aa)等营养物质。特点:a.高特异性,即某种载体只选择性的与某种物质特异性结合b.有饱和现象,载体数量有限,转运的物质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转运量不再增加c.竞争性抑制,一种载体蛋白同时运转多个物质时,一种物质浓度增加,会削弱对另一种物质的转运(2)经通道扩散:在通道蛋白(化学

4、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的帮助下完成,如Na/K/CL/Ca等离子特点: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控制着物质的转运a.特异性不高;b.无饱和现象;3、主动转运:非脂溶性物质分子等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谁主动谁耗能),消耗ATP。(1)钠泵(Na-K依赖性ATP酶,当胞内Na↑或胞外K↑时→钠泵酶激活→分解ATP→ADP+E→3Na细胞内:2K细胞外逆向转运)的意义:①造成膜内外Na和K的不均匀分布,建立浓度势能储备;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造成膜内高K,为细胞代谢的必需条件③是细胞产生电信号的基础④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5、(2)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于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完成的物质转运,需要特殊的转运蛋白):G、aa—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4、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耗能。入胞(血细胞吞噬细菌);出胞(神经轴突末分泌神经递质)二、细胞的跨膜电变化兴奋性:可兴奋性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一)跨膜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可兴奋细胞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内负外0,哺乳动物的肌肉和神经细胞为-70~-90m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状态超极化状态:静息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

6、方向变化时去极化:静息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反极化:膜内电位由负变正时复极化:细胞去极化或反极化后,又恢复到原理的极化状态→负后电位→正后电位2、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静K动Na,产生前提:a.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b.细胞膜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离子有着不同的通透性本质:静息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对Na+通透性小,细胞内外K+有势能储备,K+经细胞膜易化扩散,扩散到膜外的K形成阻碍K+继续扩散的正电场力,形成接近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改变细胞外K+浓度将影响Rp值(膜内负压)(二)跨膜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后,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

7、生迅速而短暂的电位倒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2、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主要由Na内流形成接近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阈刺激→膜Na通道少量开放→Na少量内流→膜发送局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动作电位→膜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浓度差由膜外快速流向膜内→膜内电位迅速升高,膜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膜电位对Na继续内流构成阻力→促使Na内流的浓度差与阻止Na内流的电位差相等,Na停止内流3、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