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等四地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名校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等四地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ID:35614754

大小:17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4-01

名校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等四地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名校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等四地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名校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等四地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名校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等四地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名校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等四地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名校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等四地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三联考文综试题1.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水流域的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说明此时周朝的文化对于周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推动西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是分封制的推行,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主旨是周朝文化对于周边的影响,而

2、宗法制度主要是解决贵族内部的矛盾,对于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作用不明显,因此A选项错误;战争往往带有破坏性,它与文化的交流关系并不明显,故B选项错误;礼乐制度主要是维系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而非将周朝的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故D选项错误。2.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主张的是清谈或玄谈。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A.门阀士族垄断仕途B.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C.佛教对儒学的冲击D.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远离政治,回避现实”结合魏晋时期战争不断、-15-政治黑暗,推知玄学产生的主

3、要社会因素是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为此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和现实失望而选择逃避,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并无体现门阀制度对于玄学产生的影响,同时门阀垄断仕途包含于政治黑暗之中,故A选项错误;佛教因素在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且属于思想文化因素而非社会因素,故C选项错误;D选项在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且儒学理论的缺陷属于思想文化因素而非社会因素,故D选项错误。3.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A.民族融合利于社会文化繁荣B.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D.地域的差异逐渐影响文

4、化特点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诗人的主要分布区在关中一代,这与当时政治经济重心的分布有很大关系,而宋代时期的政治重心分别在开封和杭州,经济重心则继续南移,故在宋代词人的分布上分别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下游地区,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综上所述属于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特点形成,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的诗人和词人的分布受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材料中分布的地点民族融合并不明显,故A选项错误;根据宋词词人的分布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下游,并不是全部集中于南方,故无法推出文化中心南移,因此B选项错误;材料仅仅是唐代诗人和宋代词人分布情况简介

5、,而无法推断两个朝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优劣,故C选项错误。4.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A.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15-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D.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历史现象主要是南方地区由种粮食为主到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商品经济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提高,所以南方的种植对象日趋商业化,为此C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出明朝

6、中后期南方种植商品作物增多,而无经济重心转移的情况,故A选项错误;材料并无直接体现雇佣关系,为此无法推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时间在鸦片战争后,而材料时间是明朝中后期,故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5.1877年,郭嵩焘到达英国伦敦,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接着刘锡鸿被任命为驻德公使,不久清政府相继在其他各国首都设立了使馆。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如旧金山、横滨、大阪等地)设立领事馆。这反映了A.清政府重视对外交往的开端B.驻外机构已成为侨民的后盾C.中外交往事务的近代化趋势D.国家间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答

7、案】C【解析】【详解】清朝时期中外早有交往,主要以朝贡外交为主,进入近代早在1961年就成立了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故A选项“对外交往的开端”表述不准确,故错误;根据史实我国此时国力衰落,驻外机构主要是服务于中外交涉而非侨民后盾,材料也未体现保护侨民的相应内容,故B选项错误;无论是驻外公使还是驻外使馆,都是近代外交的产物,中国派遣相关人员设置相关机构,顺应了外交近代化的要求,故C选项正确;材料虽体现出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但是结合史实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是被动的近代化,很大程度服务外国侵略的需要带有半殖民地色彩,无法体现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故D选项错误。6.武昌起

8、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