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课需要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课需要情境

ID:35674271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课需要情境_第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课需要情境_第2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课需要情境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课需要情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课需要情境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及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可见数学思想和方法已提高到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更注重数学品质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提高,这较以“题海战”为主、靠成绩说话的应试教育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新的台阶上,数学教师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一节课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走出题海误区。下面就怎样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率,谈

2、谈数学课中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知需求引起的。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知需求,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式差别,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愕。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了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数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导入新课中

3、情境的创设新课的导入,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情境的创设,学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欠佳。导入新课中创设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从不同侧面看物体”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回顾宋代苏轼在游庐山时写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包含着什么道理?又如:在“三角形性质”的教学中,提问学生

4、:“为什么房屋的屋架是三角形而不是四边形?”在“相似三解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等,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让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2.提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             如在“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1)你有5元钱,还了2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2)你有5元钱,还了8元钱,还有多少

5、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又如在“无理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1)如图,有面积分别是1、4、9的格点正方形吗?(2)有面积是2的格点正方形吗?把它画出来。3.实践、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尝试了实践、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的引入时,先让学生解五、六个一元二次方程,并引导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X1、X2、X1+X2、X1·X2,并探索发现其关系。此外,在新课引入时还可

6、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创设情境。二、新课进行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在新课进行中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创造“愤”、“徘”意境。“愤徘意境”,即所谓“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欲求明而

7、不得,“徘”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作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2.暴露认知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在教学中,暴露认知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

8、知规律和认知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如: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3+6-7+2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加法交换律不能灵活运用,可以事先做四张分别写有-3,+6,-7,+2的牌子,让四名学生拿着站成一排,任意调换两名学生的位置,相应的数自然也就交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