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

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

ID:35733303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15

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_第1页
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_第2页
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_第3页
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_第4页
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  摘要竹内好之《鲁迅》中的鲁迅形象反映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被否定的对象获得一种新生的思想架构,从中可以抽取出有关落后民族本身所隐含的道德力量及为消灭恶而存在恶的这一内在批判逻辑。太宰治之《惜别》中的鲁迅形象发挥了作者本人的源于中日政治大背景下的文学想象力,描绘出纯朴的中国留学生的基于异国政治文化交错背景下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作者对于当时中国人自卑感的深切文化体察与艺术思虑。  关键词:竹内好太宰治鲁迅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竹内好是近代日本著名思想家、翻译家;太宰治是近代日本文坛著名作家。他们本来没有太多的交集,只是因为一个中国人――鲁迅,

2、而使这二人进入了许多读者、研究者的视线之中,并往往成为他们争论的焦点。竹内好曾留学于中国,后写就了《鲁迅》,并翻译了鲁迅的很多作品,继而研究鲁迅,并成为日本第一人。太宰治出生于大地主家庭,他的文学创作特色及人生轨迹被人们冠以“无赖派”的代表。或许是出于个人早有的兴趣、军国主义政治背景的原因,使其完成了一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写作任务,即以鲁迅留学日本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惜别》。他们二人之间无论是对鲁迅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分析,还是对其本人的了解与认识都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别,从而形成了近代日本鲁迅研究上的两个不同广角下的视野。  一“鲁迅”对竹内好的意义  竹内好生于1910年,于1934年毕业于东京

3、帝国大学中国学科,1937-1939年在北京留学,1943-1945年在日本侵华战争的末期被迫从军到中国。战后一直从事中国文学的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鲁迅的人与文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在战后初期的日本具有不可比肩的影响力,而且至今仍被广大研究者、翻译者引述和参考。事实上,竹内好的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鲁迅,在有关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中,如对巴金、丁玲、茅盾、郁达夫、林语堂等人都有独到的认识与见地。并且他的研究也不仅限于文学,以对鲁迅的研究为基础,他还介绍了孙中山、毛泽东、蔡元培等人的思想和生平,并以民族主义为中心,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和必然性进行了体系化的阐释,进而形成了具有竹内话语模式的理

4、论架构,成为在解读近代日中关系史的一面旗帜。  竹内好著作全集1982年9月由筑摩书房出版,有十七卷之多,其中被同时翻译成中文和英文的主要集中在《何谓现代》、《近代的超越》、《作为方法的亚洲》、《国家的独立和理想》、《鲁迅》等几篇文章上。对于竹内好的介绍和研究已经很早就开始了,在中文语境中影响最大的是《鲁迅》,而在英文语境中是关于他《近代的超克》中的思想的阐述。由于其思想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以及表达方式的细微与独特,使得他的作品在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的同时,对于他作品的解读也常常处于一种模糊不定之中。当然,仅仅从《鲁迅》来进行研究会令人感到急功近利,也不可能把握竹内好思想的全部,但似乎可以为我们解

5、答一下他研究鲁迅的目的与价值所在。通过竹内好对鲁迅人物形象的描画,可以为我们进入竹内好的思想世界提供一种量上的积累,也是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定格鲁迅思想境界的一个步骤。  竹内好的思想是将对“历史”、“近代”、“自我意识”等问题的思考与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一种表达,而不是以概念性、系统化的方式表述出来的。这首先与他个人所学的专业、中国留学、从军及战后回归日本从事翻译、研究等有极大的关联性。正因为他的这种非学院派的特质,使他的表述少了几分晦涩,有时候甚至特别鲜明、具体。理解竹内好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关键点在于鲁迅的人与文学对他的一种映照。阅读鲁迅文学和研究鲁迅对于竹内好来说,甚至包括一种史学上的意

6、义。而更令人关注的是,鲁迅之于竹内好思想的存在与影响。例如,其关于“东洋的近代”等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抵抗”思想的提出。综观竹内好的更多著作,他的思想脉络形成于1943年《鲁迅》完稿之时,此后虽然有《何谓现代》等表述更为系统,或者“近代的超越”以及在安保运动中的政治立场表现更为鲜明,但基本的思想取向已经完成,而且终其一生没有大的改变。正如孙歌所言:“在鲁迅逝世前后,中国和日本的鲁迅研究者已经形成了某种一致的共识,那就是鲁迅在他个人的生涯里经历的挫折和不幸,转化成了他挽救民族精神的工作动力。”  竹内好在《何谓近代》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那就是如果承认东方内部也有着不同形态上的现代化模式

7、,那么就无法简单地断定何为先进何为落后。他认为近代落后了的中国,毋宁说通过对于落后的自觉而将民族主义转化为一种道德感召力,从而带来中国的新生。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宏大的假设,但是这一通过对落后的自觉而使现存力量的关系相对化的思想其本身就反映出它的意义之所在,即对于竹内好来说,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思想构架的基底。竹内好思想的核心即在于他将其作为思想的态度,从中可以抽取出有关落后本身所暗含的某种道德优势,进而使“为消灭恶而存在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