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ID:35878331

大小:833.4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4-21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_第1页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_第2页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_第3页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_第4页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__时期1840年至20世纪初20世纪初至1949年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整体感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初步发展;水运、铁路、公路、民航相继出现;清朝晚期,近代报刊业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摧残;社会习俗有较大变化,交通事业有了一定发展1953

2、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中国的社会生活受苏联影响明显有成功的探索,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生活节俭,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大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生活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较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社会生活及习俗发生巨大变化主旨归纳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促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考点1欧风美雨下的求富求强——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对应学生用书第137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2.表现(1)洋纱、洋布涌入,“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2)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在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3.影响(1)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

4、展。[图解历史]自然经济的解体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2.主要活动(19世纪60~90年代)类别旗号表现军事工业“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民用工业“求富”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4.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

5、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瓦解作用。[易误辨析]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产生(1)条件①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②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③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2)产生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③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

6、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3)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2.初步发展(1)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表现①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②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③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概念阐释]实业救国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在19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

7、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张謇为代表,盛行于20世纪初。该思想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鸦片战争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

8、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史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