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背记手册识记6中考常考文化常识

(贵阳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背记手册识记6中考常考文化常识

ID:36039886

大小:26.3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2

(贵阳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背记手册识记6中考常考文化常识_第1页
(贵阳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背记手册识记6中考常考文化常识_第2页
(贵阳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背记手册识记6中考常考文化常识_第3页
资源描述:

《(贵阳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背记手册识记6中考常考文化常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识记六 中考常考文化常识(加●的内容为高频考点)一、常见借代词语●1.桃李:学生2.南冠:囚犯3.同窗:同学4.烽烟:战争5.巾帼:妇女6.丝竹:音乐7.须眉:男子8.手足:兄弟9.汗青:史册10.婵娟、嫦娥:月亮11.伉俪:夫妻12.白丁、布衣:百姓13.桑麻:农事14.伛偻、黄发:老人15.膝下:父母16.提携、垂髫:小孩17.庙堂:朝廷18.社稷、轩辕:国家19.函、简、笺、鸿雁、札:书信二、人物称谓●1.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2、如称屈平为屈原。2.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3.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有身份地位的人去世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4.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5.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6.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称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7.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3、敬称:1.古人称对方的亲属朋友用令、尊、贤、仁等: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尊上、尊堂、尊亲;贤郎、贤弟;仁公、仁兄、仁弟等。2.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3.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4.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人、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家父、家母

4、、家兄、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1)尊长者自称:在上;(2)晚辈自称:在下;(3)老人自称:老朽、老夫;(4)女子自谦:妾。三、年龄称谓●1.襁褓:不满周岁。2.孩提:两至三岁。3.髫(tiáo)年:女孩七岁。4.始龀(chèn)、龆(tiáo)年:男孩八岁。5.总角:幼年泛称。6.垂髫之年:指儿童。7.黄口:十岁以下。8.幼学:十岁。9.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10.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11.志学:男子十五岁。12.及笄(jī):女子十五岁。13.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14.弱冠:男子二十岁。15.

5、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16.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17.而立:三十岁。18.不惑:四十岁。19.天命:五十岁。20.知非之年:五十岁。21.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22.古稀:七十岁。23.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24.期颐:百岁之人。四、综合常识1.三春——指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2.五谷——菽、麦、稻、黍、稷。(另一种说法为菽、麦、麻、黍、稷)3.三苏——苏洵、苏轼、苏辙。●4.三曹——曹操、曹丕、曹植。5.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6.五金:金、银、铜、铁、锡。7.五

6、味:酸、甘、苦、辛、咸。8.五行:金、木、水、火、土。9.五音:宫、商、角、徵、羽。10.兄弟排行:伯、仲、叔、季。11.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12.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13.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1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道家:老子、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5.岁寒三友:松、竹、梅。16.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

7、阴。●1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8.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9.文房四宝:笔、墨、纸、砚。20.四库全书:经、史、子、集。21.《诗经》“六义”: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2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23.三国:魏、蜀、吴。24.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25.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8、,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