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同步练习1

《我的童年》同步练习1

ID:36145685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06

《我的童年》同步练习1_第1页
《我的童年》同步练习1_第2页
《我的童年》同步练习1_第3页
《我的童年》同步练习1_第4页
《我的童年》同步练习1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的童年》同步练习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的童年》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诞()生私塾()椽()子溺()爱浑浑噩噩()教谕()琐()事收割()发酵()万象更()新谷穗()腌()咸菜孤苦伶仃()龙肝凤髓()蹿()房越脊()光大门楣()2、解释词语家徒四壁:____________浑浑噩噩:光大门楣:习以为常:孤苦伶仃:3、给线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língdīng(),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2、是()A、虽然他的父亲浑浑噩噩,但他却是个精明的人。B、他已经穷到家徒四壁,生无分文的地步了。C、听到感动中国的白方礼老人用蹬三轮车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的事,令我肃然起敬。D、没想到,一些别人不以为然的小事,也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暴风骤雨5、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作者童年时期家境异常艰苦,但在作者出生之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B、文中对奶奶的描写比较简约,而重点描写了奶奶给“我”馒头的动作,是为了表现童年时期生活的贫苦。C、“我”六岁那一年离开故乡,和叔父去了济南,虽然备尝思乡思亲之苦,但这也是“我:一生中最关键

3、的一个转折点。D、文中最后写“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表达了离家孩子对父母的深切思念。6、文学常识填空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字(bū)______又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京大学终身教授。散文集有《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其著作汇编成____________共24卷。二、能力提高课内精段阅读我的童年    季羡林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

4、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

5、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十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渝,业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

6、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

7、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煎煮水,崦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风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

8、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欢喜的。有一年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