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教案3

《三国演义》教案3

ID:36161989

大小:3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06

《三国演义》教案3_第1页
《三国演义》教案3_第2页
《三国演义》教案3_第3页
《三国演义》教案3_第4页
《三国演义》教案3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教案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国演义》教案综述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

2、关公,而是孙坚。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虚构而已。《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三国

3、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年版)二、主题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是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统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僭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儿正统的血缘关系

5、;二是刘备向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五种观点。1.“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所谓“尊刘抑曹”乃是正统思想的具体化,而这正是《三国演义》主题思想的中心。作者不仅从刘汉正统的观点出发,百般暴露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伪,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尽情地歌颂董承

6、、吉平、王子服等人谋杀曹操恢复后汉正统的行动,而且,以蜀汉为正统,热情地颂扬了标榜恢复汉室的英雄们──刘、关、张和诸葛亮的业绩。有的同志还指出,《三国演义》中的正统思想有三个来源:一是三国历史本身原有的正统思想。在东汉末年军阀彼此混战,魏、蜀、吴三国尚未出现的时期,名义上还是“汉家天下”,大多数军阀表面上也都承认皇室的合法性。刘备自然要抓住正统思想作武器,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来反对曹操。到了三国割据已经形成之后,蜀汉仍然以正统自居,也是很自然的事。二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三国演义》取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记述三国史实的著作。由于正统思想

7、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一部分,封建社会里的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不能不拥护正统思想。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到朱熹的《通鉴纲目》都是以蜀汉为正统,因此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就接受了这种影响。三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三国故事的话本和杂剧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正统思想。它表现了汉族广大人民在异族的入侵和压迫下渴望光复故国,因而把刘备政权当做汉族政权的象征来拥护的感情。这是《三国演义》取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很多。他们也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尊刘抑曹”,或者叫做“拥刘反曹”,但不同意说

8、罗贯中是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来写作的。他们认为,罗贯中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当时思想水平的高度,从浩瀚纷繁的三国历史题材中,提炼出“拥刘反曹”的主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