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三集暮鼓晨钟

《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三集暮鼓晨钟

ID:36210884

大小:4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7

《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三集暮鼓晨钟_第1页
《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三集暮鼓晨钟_第2页
《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三集暮鼓晨钟_第3页
《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三集暮鼓晨钟_第4页
资源描述:

《《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三集暮鼓晨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三集暮鼓晨钟1、保皇与革命修建于明朝的钟鼓楼是京城的报时台。过去无论文武百官还是黎民百姓大多依据它的报时来安排生活。1900年侵入北京的八国联军将大鼓毁坏。从此这威严的鼓声便沉寂了。1901年的新政,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相反,官场的腐败,洋人的欺辱,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变化莫测的时局政坛,使人们对清政府的统治愈来愈失望。这是当时报刊上发表的讽刺时局的漫画。1903年,一部题为《官场现形记》的小说风行全国。它辛辣地描写了清末官场上的种种丑态,当时被喻为“照妖镜”。京城鼓声沉寂的时候,千里之外的黄埔江畔的钟声却响彻云霄。庚子之变后,一些维新

2、爱国志士离京南下。上海这座商业城市开始成为新兴政治力量的聚集地。这是上海一处著名的建筑,原名慧淳园,由外国人所建。后来无锡人张叔和买下此园,改名张园。它曾是上海最著名的娱乐场所。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一批维新爱国人士在张园紧急聚会。社会名流八十多人参加了集会,号召国人关注政治变革,实现宪政,为建立二十世纪最文明的国家而努力。由著名维新人士唐才常召集,会上发起成立中国爱国会。容闳、严复当选为正、副会长。这一年,一本叫《戊戌政变记》的小册子在上海悄悄传阅,作者梁启超。两年前发生在北京在高层那场的政变内幕再次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

3、、梁启超流亡海外。1899年7月6日光绪三十岁生日的当天,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宣称反对慈禧,拥戴光绪。在他们看来,只要光绪皇帝复政,变法维新之治就会实现。不断壮大的保皇会势力,使慈禧大为恼怒。1900年她下令将康有为的祖坟铲平,以泄私愤。和康有为不同,梁启超在日本闭门读书已经整整一年。在此期间接触大量的西方民权和自由主义观点,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革命志士孙中山等人广泛接触。30岁生日那天,梁启超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心迹。1903年5月,梁启超赴美国考察。在这里拜见了美国总统希奥多.罗斯福。此时著名的革命党人孙中山也在美国。1903年9月,

4、他在檀香山发表演说,公开宣称与梁启超虽然私交很好,但政见不同。他认为革命和保皇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后来的历史证明:孙中山注定将代替康、梁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2、孙中山与革命党这是我们能看到的孙中山最早的照片。那一年,他十七岁。在美国檀香山,他断发立志投身革命,留下这张照片。四十六岁时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中国千年来,是世界上头等的强国。那么为甚么我们这个国家现在变成这个地步呢?因为我们的国民睡著了。我们中国人应该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大家要醒醒,醒醒。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这里,广东香山,幼名弟向,上学时改名孙文。在家乡他一直生活了

5、十二年。那时候太平天国的故事,还在家乡广为传颂。造反英雄洪秀全成为孙中山心目中的英雄。当时他的同乡康有为已是中国赫赫有名的思想家。1893年,二十七岁的孙中山,向正在广州讲学的康有为求教,遭到拒绝。后来孙中山选择了比变法维新更为激进的革命道路。1883年,十七岁的孙中山来到香港求学,先后在中央书院和南华医校读书。在这里广泛接触世界先进的思想学说,并与陈少白等人经常聚会。孙中山后来说:「我的革命思想完全得之于香港。」檀香山是华侨聚居的地方。这里至今还保留著孙中山的故居。1894年冬,孙中山决定在这里组织革命党。11月24日,「兴中会」成立,提出「振兴中华」的爱国口

6、号。第二年,兴中会计划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这是十九世纪革命党人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消息使清政府恐慌万分。孙中山成了通缉要犯,被迫流亡日本。1896年,游历英国伦敦的孙中山被清驻英使馆诱捕。在他的老师康德黎等人的营救下才得以脱险。孙中山的遭遇受到英国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后来孙中山用英文写作了《伦敦被难记》一书,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革命家孙逸仙这个名字开始被许多国家的人所熟知。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孙中山侨居伦敦,详细考察西方国家社会风俗和政治制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成为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他博览群书,初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政治思想。那时候,思想变革激烈的日本成为孙中

7、山策动革命的大本营。几年前,日本报纸的一条新闻「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达日本」启发了孙中山。他对同伴说:「那我们以后就叫革命党吧!」1902年间,一本名为《孙逸仙》的书在国内悄悄地流传。它的作者是孙中山的日本朋友宫崎寅藏,译者是章士钊。一年后,章士钊成为上海《苏报》的主编。3、《苏报》案收藏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租界碑,见证了上海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根据《南京条约》,清政府在上海划出一块土地交与英国人使用。此后,租界成为外国人在华的独立王国。从这些当时的影像资料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外国人在上海的那种耀武扬威的姿态。在租界,外国人有著自己的管理机构工部局,而

8、且拥有自己的部队万国商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