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2

《马说》教案2

ID:36225040

大小:5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07

《马说》教案2_第1页
《马说》教案2_第2页
《马说》教案2_第3页
《马说》教案2_第4页
《马说》教案2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说》教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马说》教案2类型:初二教案加入时间:2007年2月14日7:3723、马说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2、启迪思维,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文章。教学目标1.熟练地背诵课文。2.掌握文章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熟练地背诵课文。(2)、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2、教学难点语气词“也”对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作用。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2.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遇到

2、的问题写下来。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学期曾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知道周敦颐写《爱莲说》的用意是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的批评,表现了作者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那么韩愈的《马说》,他是说马的什么呢?其用意是什么呢?二、整体感知1.学生谈一谈预习时阅读文章的初步感受。2.请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朗读课文。(要求

3、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三、疏通文意1.合作学习每个人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字、词、句问题,四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写到黑板上,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附重点词语:祗:只是骈:两马并驾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著称一食:吃一顿或:有时食:通“饲”,喂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且:犹,尚且策之:鞭打马以其道:按照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通其义:通晓它的意思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3.再次朗读课文四、深入探究1、再次朗读课文2、合作学习四人小组讨论预习

4、中碰到的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解决不了的,写到黑板上,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3、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附:(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4)“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5)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6).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要点提示:本文

5、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4、再次朗读课文五、拓展探究《马说》的作者在文中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你认为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中的二、三项作业。七、板书教学设计>设计马说八、教学后记资料链接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

6、》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

7、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3.翻译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2.翻译并背诵课文。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