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

ID:36276441

大小:889.81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5-07

王顾左右而言他_第1页
王顾左右而言他_第2页
王顾左右而言他_第3页
王顾左右而言他_第4页
王顾左右而言他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顾左右而言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朗读课文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合理。这些句子你会翻译吗?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译】大王的臣子中,有个将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然后到楚国去游历的人。……则如之何?【译】……那么对他怎么办?……士师不能冶士【译】……身为司法官却不能管好下属四境之内不治【译】……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王顾左右而言他。【译】齐宣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重点实词:托妻子之比反馁弃已顾则如之何请你为齐宣王的三次回答补充语气和神态的词爽快 不假思索尴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前二个问题都是针对他人的评价,且不涉及宣王自身的好坏是非,所以宣王毫无防备,很爽快地据理作答。而答第三个问题时,终于明白是针对自己而来,如照实回答,就要自我否定,所以一时语塞,避而不答,转移话题。三个话题分别从哪三个角度设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这种说理方法叫什么?1、对待朋友的委托、士师管理下属、国君治理国家2、没有尽责3、三个问句从小到大,由远及进,层层类推,这种说理方法,称之为“类比法”。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问题追问呢?1、双方是君臣关系,孟子在论辩时要讲究策略,巧用方法才能被

3、对方接受。2、列举具体事例,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层层深入导入治国正题,用类比的手法委婉巧妙地达到劝说的目的。你明白孟子对话的用意了吗?劝诫齐宣王尽职尽责,把国家治理好。从中可以看出孟子是怎样的人?齐宣王呢?孟子:深谋远虑,巧设机关善于设喻,敢于批评时政的人齐宣王:不知就里,毫无戒备木讷事例对象王的言行王的语气事例共同点冻馁友之妻子受托者士师不能治士担职者四境之内不治统治者不假思索尴尬不能尽责的人必将受到惩罚普通人君王三个问句从小到大,由远及进,层层类推,这种说理方法,称之为“类比法”。中层官员弃

4、之已之顾左右而言他你认为孟子最终达到目的了吗?为什么?孟子在辩论上是赢了,但是他的目的却没有达到。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可以看出齐王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成语积累】顾左右而言他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之”的用法作助词1、王之臣2、四境之内不治作动词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作代词1、弃之2、已之3、则如之何(的)(的)(到……去)(他,代友人)(他,代士师)(他)孟子:名,字,时期邹人,家、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  

5、”,后世常以“  ”并称。他曾游说齐、宋等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他最后退居讲学、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一书中。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曾游说齐、宋等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他最后退居讲学、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认识孟子《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轲与其弟子万章等著。全书七篇,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其文气势

6、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被选入课文的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和《孟子》「亚圣」孟子的思想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说。政治思想尊王贱霸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哲学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名言孟子的时代战国战国時期,各国间战乱不断,情势混乱。许多读书人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意见,所以,战国时代是我国学术思想发达的时代。先秦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论语

7、》《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四大显学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妻子、左右2.词类活用(使动):冻馁3.通假:反4.一词多义: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