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公民教科书如何诞生

最早的公民教科书如何诞生

ID:36342388

大小:21.7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09

最早的公民教科书如何诞生_第1页
最早的公民教科书如何诞生_第2页
最早的公民教科书如何诞生_第3页
最早的公民教科书如何诞生_第4页
最早的公民教科书如何诞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早的公民教科书如何诞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早的公民教科书如何诞生2017-03-28 东方历史评论撰文:毕苑《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1191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浙江吴兴人方浏生编辑的国民学校用《公民读本》(两册),台湾教育史家司琦教授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公民教科书”。若限定在国人自编教本的范围,笔者同意司琦教授的论断。《公民读本》是1922年壬戌学制建立公民科之前为数不多的公民教科书之一,其“编辑大意”说明主旨是教授“公民所必需之知识及道德”,并列出八个要点:甲,民国组织之大要;乙,民国立法、行政、司法之大要;丙,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权利、义务之大要;丁,国家财用与国民生

2、计之大要;戊,法治国之精神;己,自治制之大略,及其能力之养成;庚,国际竞争及现世界之趋势;辛,民主国立国之元气。教本上册有国家、国民、民族、国体、政体、国会、政府、法院、国民之权利义务、法律与道德、自治和选举等课文,下册有军备、警察、户口、租税、国债、预算决算、货币、教育、生计、公众卫生、外交及欧战等课目。第一课《中华民国》,说明我国两千年来“君主专制,不足图治”,因而“起革命军于武昌,全国响应,清廷逊位,中华民国于是成立”。开篇讲述国体变革过程,给人强烈的历史定位感。《政体》一课对比立宪与专制,说明分权制衡机制:“立宪与专制之别,即在主权作用之有限无

3、限。盖立宪之国,既有宪法,以定政权所属。又设国会以立法。设法院以司法。政府失政,国会得弹劾之。诉讼裁判,法院主之。行政官不能干涉。故政治趋于正轨,人民无所冤屈。专制国则反是。政权无限,威福自专,人民冤苦,末由陈诉。积久溃决,必起革命。现代各国,或由人民请求,或由君主自动,均已改为立宪政体。否则人民革命,变为民主国体,而行立宪政体。我中华民国亦其一也。”《国会》一课告诉学生,国会由人民选举议员组成,“国会之行为,不啻人民之行为”。国会职权包括立法权和监督财政权:“凡政府收入支出,事前必编造预算,求国会之同意。事后必编造决算,得国会之承认。”《政府》一课讲

4、述大总统的性质、产生方式、权能及任期,并介绍国务院的组成及政务施行程序。《选举》一课强调“选举为人民之权利,故人民不当放弃选举权”,选举的原则是:“其人而果善也,虽与我绝无私交,我当举之。其人而不善也,虽权足以制我,利足以动我,我亦不当举之也……”课文最后总结中华民国的根本精神:“自大总统以至各级官吏,皆为国家之公仆。故人人皆治人者,人人皆治于人者,人人自由,人人平等。”这些课文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基础的政治常识,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的必备知识。很难想象在近百年前的教科书中已经有如此妥当周全的论述。该书为“国民学校”用书。民初学制划分小学校为“初等小学校”和

5、“高等小学校”,初小修业4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将“初等小学校”改为“国民学校”,修业年限不变。作者说明这部读本就是遵照《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而编。课文文辞雅驯、论述中平,没有空洞的道德说教,以近代国家结构和运行机制为核心,强调国体变更、政体改革的意义和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这是一种宝贵的现代启蒙。读本的编辑者方浏生已不可考,不过笔者搜罗查知他编写过数种教本。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编著的儿童识字书《蒙师箴言》,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他编写的高等小学用《新式修身教科书》已发行至第7版。该书的校订者皆是学有专精、具有新知识和新理念的学者——主要校订人是著名政治

6、家、法学家、外交家王宠惠,1917年王宠惠结束护国运动后赴京担任法律编纂会会长,在此期间校订了该读本;另一位校订者是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该著通过教育部审定并多次再版,市场影响俱佳。更重要的是,如果对照方浏生自己所编著、销量不错的《新式修身教科书》——观其第一册22课目录:慎独、不妄语、尚朴、有恒、进取、求知识、修技能、勇武、致良知、力行……,可以看出《公民读本》已形成自成一体的知识结构,在知识内容和观念培养上与“修身”教本几无重合。在“修身科”尚未退出课程体系、“公民科”尚未登上历史舞台之时,它开创了日后公民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标

7、志着公民教科书的诞生。2方浏生的《公民读本》并非无源之水。众所周知,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已经产生了含有政治权利和社会结构意义的“公民”概念,不过古希腊的公民将妇女和奴隶等排除在外。近代意义上的“公民”伴随着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而建立,公民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在各国宪法中获得认可。在中国传统典籍中,“公民”一词出现很早。《韩非子》中有“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但其含义略近于“具有公心之人”,并不具有政治参与内涵。正如马克斯·韦伯认为的,传统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公民观念。晚清以来,近代政治常识尤其是国家制度学理等知识开始引介到中国。尤其是清末十年,日文法政类书籍被国

8、人大规模翻译出版。熊月之曾列举出清末“译作最多,成效最大”的若干法政著作,指出它们“将西方国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