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课中活动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中活动

ID:36489458

大小:166.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5-09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中活动_第1页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中活动_第2页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中活动_第3页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中活动_第4页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中活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中活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们需要怎样的课中活动徐杰江阴市教育科学研究室http://www.loveyuwen.com知识→()→能力。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究竟是一个()的过程?关于“课中活动”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围绕文本学习所开展的一切语言实践活动。它包含语言感受、语言梳理、语言欣赏、语言分析、语言学用等活动形式。课中活动的组织,是一个语文教师全部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1.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活动一定要是“语文的活动”。黄厚江老师: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课例:《散步》1.播放歌曲《妈妈再爱我一次》,然后读课文,说文章大意。2.提问:

2、这篇散文写了一个关于什么样的故事?3.学生讲述自家的“亲情”故事。4.老师配乐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5.老师出示30张亲情图片,对学生进行“孝顺”教育。现在,请你对“语文的活动”下一个定义。所谓“语文的活动”,就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围绕文本而展开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2.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的课堂活动,应该是“有逻辑的活动”。有逻辑:从感性到理性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解到运用3.尊重“这一类”文本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活动,要“契合文体特点”。文体或称文本体式、文本样式、文章体裁,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每一种文

3、体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阅读审美效应。阅读是对某一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王荣生)课堂活动契合文体特点: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方法的选用。推进活动的教学语言运用。“风筝”在文中多次出现:异地的风筝,渲染悲情;故乡的风筝,引出回忆;毁坏的风筝,表达忏悔;想象的风筝,寄托理想。所以,“风筝”不但是行文的线索,而且是抒情的载体。——《风筝》教学语言选录最后一课结束了,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和无声的手势,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复杂感情,一个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普通乡村

4、教师形象跃然纸上。——《最后一课》教学语言选录生:人生就像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就像灯塔一样为我指引方向,使我到达成功的彼岸。师:他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必经的一课。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鼓励自己,不要放弃,要对未来怀有希望,当你成功时,回忆这些困难,你会品味到成功的乐趣。师:也就是说,艰辛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像给你心上留了一块伤疤,你要继续品味这种痛苦,镇定地想一想,快乐会让这个伤疤愈合。师: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4.每一个文本都是鲜活的、有个性魅力的独特生命,课堂

5、活动组织切忌“千篇一律”,切忌“套用模式”。同一主题单元的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不一样;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作品,内容和笔法也有差别。即使是相同体裁的作品,也不能用这类作品的教学“模式”去照搬通用。这些课中活动,你是不是经常使用?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只给三分钟)不管课文多长,不管问题多难。你最喜欢哪个词(哪句话),说说为什么喜欢。“喜欢”成了万能膏药。课文学完,不另外安排一个“写”的环节,似乎心里就不踏实。关键是,这个“写”是不是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个性表达的理解。5.我们的课堂活动,还应该具有“知识含量”。“知识和能力”应该

6、是三维目标的基础,而“知识”更称得上是基础的基础。从母语教学的角度说,母语知识的学习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存在的命根。“知识”是学习的抓手,也是学习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有效学习的前提。“知识”,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价值得以体现和实现的重要支撑。课标所说“淡化知识教学”,不是要把“知识”从教学元素中摒弃,而是反对固化的灌输式的知识教学。“知识”怎样教最好?随文而教,随活动而教。学习《孔乙己》的课中活动,如果围绕“小说的技法”这个点展开,你觉得教师应当具有哪些知识储备?故事背景、场景安排、叙事视角

7、、看客设置、故事氛围、人物特征、虚写手法、对比描写、细节设置……教师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教师要善于把单纯的知识讲授变为生动的学习活动。知识只有在活动中,通过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学生的课中活动,一定要有“东西”驻留,这个驻留的“东西”,就包括知识。6.课堂活动要“有层次”。有很多词语体现了课堂活动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张弛有度,一波三折,分层推进,螺旋上升,高潮迭起,殊途同归……“有层次”的活动,就是“一块一块去落实”,就是“一级一级向上走”;就是“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行走”。平面重复,不能体现“层次”。零敲碎打,不能体现

8、“层次”。手法单一,不能体现“层次”。内容杂糅,不能体现“层次”。黄厚江老师执教《黔之驴》,将“寓意理解”活动分解为几个层次来实施:第一层,分角色讲故事,是自然的铺垫;第二层,辨析《黔之驴》与《黔之虎》,是巧妙的切入:第三层,讨论驴的悲剧是谁导致的,是智慧的推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