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技术与造船习俗

造船技术与造船习俗

ID:36513421

大小:7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11

造船技术与造船习俗_第1页
造船技术与造船习俗_第2页
造船技术与造船习俗_第3页
造船技术与造船习俗_第4页
造船技术与造船习俗_第5页
资源描述:

《造船技术与造船习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造船技术与造船习俗造船技术中国造船历史悠久,传统造船技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水密舱、平衡舵、减摇龙骨、车轮舟、铁钉和铁锔连接技术、指南针、船坞等,都是中国传统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和应用,对世界造船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减摇龙骨为了减缓舟船在风浪中的摇摆,唐代“海鹘”船两侧设浮板。据史料记载,“海鹘”船“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鹘翼翅,坐其船,虽风波涨大,但无倾侧”,浮板在航行过程中,可以增加风浪中水的阻力,从而减轻船的摇摆。这种浮板虽然可以起到减轻船舶在风浪中的摇晃,增加安全的作用,但

2、最简单最经济的减摇装置还是减摇龙骨。这种装置最迟在宋朝出现。减摇龙骨,是安装在船侧与船底间连接转角处(称为舭部)的木质长构件。由于安装在舭部,也称舭龙骨。据北宋李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当时中国的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不同于以前的平底船,此时船的横断面为V形。尖船底下设贯通首尾的龙骨,具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但不适合在浅水地区航行。从考古资料来看,1979年在浙江省宁波市东门口施工中发现一艘宋朝古船,在该船左右舷第七板和第八板的结合处,各有一根断面为半圆的长木,纵向安装在舷外,用铁钉固定。半圆木残

3、长7.10米,最大宽度90毫米,用两排间隔400~500毫米的参钉固定。它位于船体水线以下,即便空载亦不露出水面。其作用是减轻船体摇摆以加强航行稳定,因而被称为减摇龙骨。(图3-1)关于减摇龙骨,朝代不同,文献记载名称亦有所不同。清朝道光年间的《江苏海运全集》中“沙船底图”的舭部两侧位置有两根梗水木,梗水木就是减摇龙骨。减摇龙骨构造虽简单,但减摇效果却较显著,现今在各类船舶上仍有广泛应用。二、水密舱水密舱是中国古船为横向分割船舱而采用的横向隔壁,又称舱壁。船底舱隔开后,在分隔的缝隙间再采用合理拼接板材、钉锔加

4、固、捻料填塞等方法予以密封。从文字记载来看,我国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发明水密舱,晋代农民起义领袖卢循被认为是水密舱的首创者,他所造的八槽舰配有八个水密舱;但从考古资料看,目前中国出土年份最早的唐代木船均采用水密舱结构。1960年在扬州施桥镇出土大小两艘唐代木船。其中大船残长18.4米,最大宽度4.3米,深1.3米。全船分为五个大舱和若干个小舱。(图3-2)唐代的水密舱技术在造船中得到广泛使用,不仅可从出土文物考查,亦可从文献得到佐证,泉州海船“银镶舱舷十五格”,“十五格”就是十五舱。水密舱的功用首先是具有较强的

5、安全性。如果某个舱破裂或泄露,由于隔壁的阻隔,其他的底舱不受影响,船舶可继续航行。其次,横向隔舱板还能有力支撑船舷,增强船体抗水压、抗风浪的能力。此外,船舱分区也有利于货物分类存放,便于装卸和管理。由于中国古船较早使用了水密舱技术及相应的铁钉和铁锔连接技术,艌料密封技术,因而早在唐末五代时期,中国商船便以其宽大、坚固、抗风力强、安全性高等特点著称印度洋。欧美各国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在造船时使用这项先进技术。今天,水密隔舱技术仍然在现代船舶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平衡舵早期船舵,舵杆多固定在舵面的一侧,舵

6、杆与舵面重心有一定距离,转动时力矩较大,费力且不灵活。宋代以后,中国人发明了平衡舵,即将舵杆固定在舵面重心所在的垂线上,可以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转动的灵活度大大增加。从出土宋船可以看出当时平衡舵的大小及结构。1978年,在天津市静海县元蒙村古运河旧道发现了北宋末年木船。该船方头、齐尾、平底,长14.62米,最大宽4.05米。船尾设平衡舵,舵杆粗糙,只是一根修整过的树干,残高2.19米。舵扇呈不等边三角形,底边长3.9米,高1.14米,舵叶总面积为2.223平方米。舵杆安插在舵扇后半部。(

7、图3-3)此舵叶的形状与《清明上河图》的船舵非常相似,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此时平衡舵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这种平衡舵能够缩小舵扇平面的摆动力矩,可使转舵较为省力,对控制船只航向有较好的效果。静海宋船的平衡舵,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平衡舵。欧洲直到18世纪才出现类似的平衡舵。平衡舵的这项重要技术即使在今天的船舶设计中仍然不失其意义。四、车轮舟车轮舟,叫法不一,或称车船,或唤车轮船,或谓桨轮船。因为这种木船装有足踏桨轮,较之木桨船速度大大加快,如同飞车,因而被称为车轮舟。关于车轮舟有大量文献记载。据《资治通鉴》记载

8、,公元417年,刘裕部将王镇恶由黄河乘车轮舟“溯渭(水)而进,舰外不见有行船人。北土素无舟楫,莫不惊以为神”。这段史料说明早在公元5世纪,我国渭水流域已经使用了车轮舟。这种千里船“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亦即车轮舟。但对车轮舟的明确记载出现在唐朝。《旧唐书·李皋传》记载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这种用脚踩踏轮桨的车轮舟,速度如同风帆船。南宋初年,洞庭湖钟相、杨么农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