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三复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三复习

ID:36529480

大小:977.1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9-05-09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三复习_第1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三复习_第2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三复习_第3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三复习_第4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三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三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第一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基础知识概述2重点、难点解析实验技能3课堂小结4巩固练习5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间接证据(早期推测)2.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①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②艾弗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的遗传物质无细胞结构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有细胞结构病毒DNARNA或DNA三、结论:返回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间接证据(早期推测)A: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2、(20世纪20年代)各种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蛋白质遗传信息结论: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间接证据(早期推测)稳定DNA蛋白质DNADNA连续B:DNA是遗传物质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台可以贮存大量遗

3、传信息C练习: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1、具有存储巨大数量信息的可能2、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精确的自我复制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4、分子结构相对稳定(但特殊情况下能产生变异)问题:两种不同的推测如何求证呢?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①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菌落荚膜毒性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多糖荚膜S型细菌菌落光滑有多糖荚膜两种菌落的比较无毒有毒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①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①注入R型活细菌,

4、小鼠不死亡。②注入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④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死亡。③注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2.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①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①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实验结果:从第四组小鼠体内分理处S型活细菌转化因子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①格里菲思转化实

5、验(体内转化)本实验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发现过程的一部分,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前两步,后两步由艾弗里完成。如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你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②艾弗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S型细菌分别与R型活细菌培养R型R型R型与S型分离多糖蛋白质DNADNA酶R型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②艾弗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结果:①只有加入DNA才转化;②DNA越纯,转化越有效;③用DN

6、A酶处理DNA,不再转化。实验结论:转化因子是DNA。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②艾弗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①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②设计对照实验,用DNA酶处理,观察DNA的作用。2、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的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a、从免疫学角度解释: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b、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S型细菌后在

7、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的免疫力下降0含量时间abcR型细菌S型细菌练习: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②艾弗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艾弗里的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受技术限制DNA无法100%提纯,总含少量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直接证据(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T2噬菌体模式图噬菌体:细菌病毒,寄生在细菌体内,侵入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以细菌内的物质为原料进行增殖的病毒。DNA(主要元素是C、H、O、N、P)蛋白质(主要元素是C、H、

8、O、N、S)思考:为什么要用35S和32P标记?用14C和18O等标记行吗?蔡斯和赫尔希的实验设计:1、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同位素31P、32P和32S、35S分别做如下标记并将亲代噬菌体和细菌混合:亲代噬菌体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蛋白质或氨基酸35S32S32SDNA32P31P32P和31P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外壳蛋白质细菌内无放射性用放射性同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