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江南市镇为何没走向欧洲的市镇自治

传统江南市镇为何没走向欧洲的市镇自治

ID:36535600

大小:186.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1

传统江南市镇为何没走向欧洲的市镇自治_第1页
传统江南市镇为何没走向欧洲的市镇自治_第2页
传统江南市镇为何没走向欧洲的市镇自治_第3页
传统江南市镇为何没走向欧洲的市镇自治_第4页
资源描述:

《传统江南市镇为何没走向欧洲的市镇自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传统江南市镇为何没走向欧洲的市镇自治现在大家都在关心“城镇化建设”,讨论十分热烈。想先请您就明清时代江南市镇,谈谈它是怎么来的?在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因素还是政府有意识规划的因素起到更大的作用?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的起源,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北宋还比较少,到南宋数量就多起来了。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其间,个别的镇有兴有衰,总体数量不断在增加。近代“海通”后,江南经济中心从苏州移向上海,有个大变化。概括地说,市镇不仅数量增多了,而且与城市的商贸联系也比此前大为增加。松江府各市镇(包括浦东)商贸一改西进的路线,纷纷东进;同样,杭嘉湖市

2、镇北上东进,苏锡常市镇南下东进,均唯上海马首是瞻。总之,市镇网络格局与发展态势为之一变,也可以说是第二高峰期。今天来不及细谈了。不少人并不知道,明清江南市镇,直到清末公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1909年)以前,都不是正式的行政建置。那里仍然是按乡村的规矩来编制地域(都、图、里、保),且与四周乡村犬牙交错,镇区内也有农田与农民。所以,我若想简单地回答你第二问,用不怎么“学术”的话来表达: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体制外的产物。说深一点,它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

3、存与发展。明清江南地方志(府志、县志)都是这样诠释的: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商贾所集谓之“镇”;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乡村市场有草市、集市、乡市(大市)等多种层级。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一层,商业荟萃,店铺林立,比“大市”还大,周围乡民即约定俗成地认之为“镇”。例如清代以前,昆山大慈,原名“大市”,入清后才逐渐被称为“大慈镇”。陈墓一镇属两县(雍正后在江南各地,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吴县方志里称“镇”,昆山县方志里称“市”,因为商店、“市面”多数集中在上塘街。在明清直到我生活在乡下的年代:城是城,到昆山县城叫“进城”;镇是镇,四乡农民清晨到陈墓叫“上镇”

4、,决不会混淆。这种城镇含混通称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倒可以追究一下。在学界,学者为着与府县城这样的政治性城市区分,特意用“市”来打头以示醒目,称之为“市镇”,而不用“城镇”这个词。只有县城所在地的“镇”好多是称“城厢镇”的。费老是知道这种历史原委的。为了从俗起见,他用了个“小城镇”的名称,顾名思义就是比“县城”级别低一等的“镇”,所以他说话里也包括了“乡镇”在内。民国以后将“镇”与乡一起纳入行政区域系列,性质发生变异,往往是根据人口规模来机械划分城、乡与镇。清末规定人口满五万以上为镇,不满五万的为乡,标准显然太高;民国以后逐渐降低,一直降低到至少两千人以上(指非农

5、业人口)。这种行政指令性的划分,往往与经济实况有差距。有些地方连乡带村地“圈进”冒报,数量遂急剧猛增,有的“镇中心”仅十来家商店,稀稀落落的,与乡市差不离,根本够上不“市镇”的水平,名不符实。这是行政操作难以避免的习弊,就像我们十多年以前做过的撤并乡镇,也是问题多多。这两段历史现在都需要检讨总结,以作前车之鉴。照您的说法,明清江南市镇主要是以经济功能出名的。能不能稍微具体地描述一下它们的功能?王家范:在中国,农村的交换经济发生得很早。市镇是由古老的草市、集市慢慢发展过来的,在它里头也仍保存着草市、集市的基因。它们因地制宜地自然产生,所以形态不一,没有完全相同的模样。

6、在江南,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上下塘),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西南北还有小市(栅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多至数百家、近千家。它们深入腹地(“乡脚”),有的广达二三十里,少的则仅是附近四五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附近乡民上镇出售农副产品以及购买日常用品的农村经济集散中心。只要看一下市镇通常必具的商店种类,它们是:米店(或米行,兼收购代碾)、布店(绸缎店)、百货店、竹木店、面食点心店(面馆)、酒酱店、水果店、茶叶店、烟纸杂货店、南北货店、豆腐店、水鲜行、肉铺、药店、茶馆以及各类摊贩,还有手工业性

7、质的榨油坊、橹店、铁匠铺和剃头店、浴堂、成衣铺等服务业。很明显,服务消费对象是附近的农民以及本镇的居民。如果附近乡村农民没有一定的消费需求与购买能力,这些商店很难生存得好。而消费的方式也带有乡村的特点,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包括鸡鸭禽蛋),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形似草市),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我小时候还能看到农民用小布袋米去面馆换吃汤面)。小镇市面最热闹的就在农民上街的早晨两三个小时内,此后市面逐渐冷清下来,变成居民的零星购买(例如茶馆,第一批顾客多数都是乡民,晨光微曦,摇船上岸,或挑担而来,称之为吃头茶)。有些“江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