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分析

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分析

ID:36636227

大小:192.7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3

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分析_第1页
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分析_第2页
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4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4年第11期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分析郑俊,刘兴(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2.中铁十三局集团第T-S-程有限公司,辽宁盘锦124021)摘要:结合南京钢铁集团新钢铁厂碎石桩复合地基工程实例,从桩身的密实性和连续性、桩体周围土的隆起量以及桩间土挤密效果3个方面对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检测分析。关键词: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中图分类号:TU47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428(2004)11一OOO4—03TheMonitoringAna

2、lysisonRushedStonePileCompositionFoundation/ZHENGJun,X/rig(1.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Hubei430074,China;2.TheThirdBranchofNo.13ChinaRailroadConstructionBureau,Pan—jinLiaoning124021,China)Abstract:Thearticleanalysistherushedstonepilecompositefoundationthroughthemonit

3、oringonthedensityandconti—nuityofpile,theheaveofthesoilaroundthepileandthecompactionefectofthesoilbetweenthepiles.Thedensityofthetopofpilesiscommonlylowerthanthatofthebottomofpilesandthefaultandshrinkagepilesdonotexist.ItappearsSill'-facessubsidence,whichisaveragelyupto13.4cm

4、.Accordingtothestatisticsandthecomparingoftheindexofthephysi—cal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everystratasoil,thevibrationandthecompactionefectofpilesonthesoilisexcellent.Keywords:rushedstonepile;compositefoundation;inspection在地基处理工程中,由于地基、复合地基的复杂相当强烈。中、晚更新世以来,由于地壳上升运动和性,在设计阶段难以对地

5、基做严密的理论分析和精海退的影响,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了目前长江雏密的定量计算,往往只能依靠经验公式做粗略估算。形,构成了江漫滩下部。全新世早期海水入侵,侵蚀为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投资的经济效益,岩土工基准面上升,长江各河谷地区堆积了以粉砂、细砂、程检测就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它成为对施工质量粉土、粘性土为主的细粒地层。全新世中晚期,地壳进行控制、监测的重要手段和准确的设计依据。为相对稳定,长江以侧向侵蚀为主,造成河床的频繁迁了保证施工质量,为设计提供准确的资料,我们必须移。加强现场管理,严格工序控制,最重要的是采用多种1.3地层结构检测方法手段,

6、采取丰富的数据,对碎石桩复合地基(1)人工填土层(Qm。),场区内人工填土性质复进行分析、总结、评价。本文以南京钢铁集团新钢铁杂,下部为吹填砂,由粉细砂组成,灰色,呈饱和、松厂的碎石桩复合地基为例,对其进行检测分析。散状态,上部为杂填土,组成成分有大块石、碎石、粉煤灰和粘性土,呈饱和~很湿,松散状态,厚度变化1工程概况在5.oo~5.60m;1.1地形地貌(2)第四系冲积淤泥质粉质粘土(Q),灰色,该工地实验场区位于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厂含有机质及少量腐植物,下部夹薄层粉土、粉细砂,区内江边地段,濒临长江北岸,地貌单元为长江北岸呈饱和流塑状态,厚

7、度变化在9.0~16.7m;漫滩。经人工填充,现在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为(3)第四系冲积粉质粘土,灰色,夹薄层粉土、l0.08~l0.75m。粉细砂,呈饱和软塑状态,本次勘察未穿透该层。1.2地质结构在地质结构上,场区位于宁镇弧形褶皱西段受2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参数东西沿岸断裂带控制,晚第三纪以来,区域构造运动2.1处理范围和设计目标收稿日期:2004—06—21;改回日期:2004—10一ll作者简介:郑俊(1977一),女(汉族),湖北荆州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在读,地质工程专业,从事地基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湖北省武汉市武

8、昌鲁磨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1200207班,(027)59707724,zhengjun@2002.cug.edu.CI1;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