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

ID:36695750

大小:42.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13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_第1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_第2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_第3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_第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一、文化建设现状(一)主要特色“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学校深度融合的重要措施,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纲要》和《长沙理工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逐步实施的计划。1.精神文化建设。学校通过对原有校园文化理念的提炼、继承与超越,形成了“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铺路石”精神和“团结进取,严谨务实”的校风。充分挖掘半个世纪以来的办学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宝贵财富

2、,大力倡导和宣传校训的基本精神,努力弘扬“铺路石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师德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逐渐彰显出学校育人文化特色。2.环境文化建设。并校以来,学校加强了对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新校区着重于生态性环境的营造,前湖后山的地标、三山相连的屏障、曲水流觞的园林、水山一色的视线通廊,乔木、灌木、红桎木球、铁树、黄杨树球、桂花树、樟树、杨柳等绿色葱郁的植物和茵茵如织的草坪,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新校区建筑物的命名体现文化特色,学生公

3、寓命名为“弘毅轩”、“至诚轩”、“行健轩”-15-,食堂命名为“甘怡园”、“汀香园”等。充分考虑新老校区文化环境的相互关联性和内在同一性,适当地移植老校区的特色景观到新校区,新校区南大门充分体现老校区大门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移植老校区金盆石置于新校区中轴线内,使新校区校园环境既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3.形象文化建设。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VI(形象设计)手册》,统一了学校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旗、校歌,以及学校标准色、学校名称及中英文标准字体,规范使用学校的各类指示牌、名片、POW

4、ERPOINT模版、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学校礼品等,规范了校内建筑命名,逐步完善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同时,强化全校各单位及全体师生员工统一、规范、严肃地使用学校形象标识的意识,使新老校区的形象标识系统达到一致。4.校园文化活动。并校以来,学校积极推进师生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了以“世纪大讲坛”、“金盆夜话”、“十月诗会”、“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和“大禹之子”、“湿地使者”等学生社团品牌。在学校整体搬迁云塘校区以后,学校以“挑战杯”、“研究生学术论坛”等作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

5、主要渠道,以传统的“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学术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科技竞赛和学科知识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15-(二)主要问题1.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有待进一步完善。云塘校区教学、实验条件基本具备,但学生文、体、艺方面的设施有待完善。老校区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如人文雕塑以及与教学、科研、师生活动相关的设施等,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性;而新校区在规划和设计上比较科学,现代氛围较浓,但体现学校精神和学校特

6、色的标志性建筑等有形物质文化缺乏,名人雕塑、励志名言及具有特色的装饰性建筑等人文景观不足。2.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进一步加强。云塘校区由于离金盆岭校区相距较远,文化的传承对接渠道相对较为贫乏,师生员工缺乏归宿感。金盆岭老校区一直在延续并传承着学校的文化发展,而云塘新校区已建成为自然生态的校园,如何使两个校区融合成为一个文化主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新校区的学术文化氛围需进一步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可以激励学生智力、能力、创新力与学业的发展,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艰苦奋斗、团队精神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乐

7、趣,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目前,部分教师忽视了和谐学术氛围的主动营造,缺少对学生学术活动的有效指导;一些学生学术文化活动也一味追求“热闹”,忽略了更多理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学理追问。二、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机遇“十二五”-15-期间,我校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新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提出了新要求,湖南富民强省、文化强省和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给学校发展提供新机遇。“十二五”

8、期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合校以来学校的快速发展和成就,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雄厚的力量,也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不仅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