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脾风马脾风慢脾风

漫谈脾风马脾风慢脾风

ID:36707892

大小:64.1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4

漫谈脾风马脾风慢脾风_第1页
漫谈脾风马脾风慢脾风_第2页
漫谈脾风马脾风慢脾风_第3页
漫谈脾风马脾风慢脾风_第4页
漫谈脾风马脾风慢脾风_第5页
资源描述:

《漫谈脾风马脾风慢脾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漫谈脾风马脾风慢脾风【摘要】从病名出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方面论述了脾风、马脾风、慢脾风三种疾病,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关键词】脾风;马脾风;慢脾风“脾风”、“马脾风”、“慢脾风”三者皆为中医古病名,其名虽相类似,但其所指病证则截然有异。今考其名之所出、病之所指以及历代医家的认识,并结合个人的理解,分述于后,以资鉴别,亦冀同道斧正。1脾风脾风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意有二:一指长夏外来风邪侵犯脾脏,出现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面色萎黄、不欲饮食等脾气虚弱,或兼风邪外感为特征的病证。《素问·风论》曰:“以夏季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

2、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文中“多汗恶风”为“诸风”的共同症状。“诸风”均指外来风邪,与后世所谓由于内脏失调所致的“内风”6证候不同。现代医学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肠炎等体虚易感或兼外感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治当健脾益气,固表止汗。方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兼有泄泻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兼有食滞者,健脾丸最为合拍。二指肝病传脾,出现发热、腹中热、烦心、尿黄等湿热中阻为特征的病症。《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此处之“风”,非指外来风邪,而以风气通于肝为名。亦如唐代王冰注:“肝气应风,木胜脾土,

3、土受风气,故曰脾风。盖为风气通于肝而为名也。脾之为病,善发黄瘅,故发。”清代张志聪又注:“风淫湿土而成热,故湿热而瘅也。”现代医学急性胃肠炎、黄疸型肝炎、痢疾等疾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治当清热利湿。湿重于热者用藿朴夏苓汤加减;热重于湿者用连朴饮加减;湿热并重者用甘露消毒丹加减;黄疸明显者则可用茵陈蒿汤加减。同时,还可配合应用按摩、推拿、药浴等法治疗。此外,《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尚有“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的记载,明代张介宾注曰:“太阴脉滑,则土邪有余。脾风疝者,即颓肿重坠之属,病在湿也。”可见脾风疝与脾风有别。2马脾风马脾风之名,首见于明代寇平《全幼心鉴》。在此之

4、前,亦有将小儿肺胀喘满之危急重症称为脾风者。如朱丹溪《幼科全书》曰:“小儿肺胀喘满,胸膈气急,两胁煽动,陷下成坑,两鼻窍胀,闷乱咳嗽……6此为脾风也。若不急治,或不识症,死在旦夕,宜先用牛黄夺命散治之,后用白虎汤调之。”(见《医部全录》)此处朱氏虽名曰脾风,但所述症状及治疗均系后世所谓马脾风。明代万全《幼科发挥》认为:“午属马,少阴君火,心主热……心火乘肺,脾之痰生,故肺胀而喘,谓之马脾风。”其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中云:“有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主之。”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中记载:“无价散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之马脾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八·痰喘》

5、亦云:“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胁煽动,陷下作坑,两鼻窍胀,闷乱嗽渴,声嘎不鸣,痰涎壅塞,俗云马脾风。若不急治,死于旦夕也。”清代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说:“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陈复正《幼幼集成·卷三·哮喘证治》也说:“或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热痰壅盛,忽然大喘者,名马脾风。盖心为午火属马,言心脾有风热也。小儿此最多,不急治,必死。牛黄夺命散下之效。”朝鲜许浚等《东医宝鉴·痰涎喘嗽》中也有“马脾风宜用马脾风散、牛黄夺命散、保命丹”6的记载。可见,马脾风是指因风热犯于肺脾,热痰壅盛而发的暴喘,以小儿多见,其起病急,病势重,不同于脾风。症见起病急骤

6、,以喘为主,迅速出现胸高气急,撷肚抬肩,痰壅如潮,面唇指甲青紫,闷乱烦躁,便秘溲赤,苔黄厚腻或呈焦黄,脉滑数,甚至发生惊厥。现代医学小儿喘憋型肺炎,多见此临床表现。治当通腑泻肺、导痰下行。方用牛黄夺命散。牛黄夺命散方出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由白牵牛、黑牵牛、大黄、槟榔四味药物组成,虽可祛痰逐饮,但系峻烈之剂,故作为治标,只可暂用,不宜久服,以防伤正。然其根本之治,还是以宣肺定喘、清热豁痰为主,常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射干麻黄汤加减。由于本证极易由实转虚,造成气阳虚脱,上述诸症不必悉俱,但见一二主症则应及时配合益气温阳,故在治疗时须时时顾及邪正消长变化,以防范虚脱。3慢脾风慢脾风之名,首见于宋代

7、《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在此之前,多惊痫混称。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六》列“治小儿急惊风诸方与治小儿慢惊风诸方”,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分,并创急惊风、慢惊风之名。儿科鼻祖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曰:“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弱,遍身冷,口鼻出气亦冷,手足时瘛疭,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栝楼汤主之。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世间俗方,多不分别,误小儿甚多。又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