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ID:36753340

大小:493.18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5-14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_第1页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_第2页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_第3页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_第4页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植物病害及其防治植物发生病害是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环境因素的连续刺激导致寄主细胞和组织的正常机能紊乱,在形态、生理、生长和整体性上发生不正常变化,形成一定的症状表现。1.1植物病害的分类关于植物病害的分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现行的方法可以按寄主植物的种类分小麦病害、玉米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等;按发病部位分叶部病害、根部病害等;按生育阶段分幼苗病害、成株病害等;按病原类型分侵(传)染性病害和非侵(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侵(传)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引起,又可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植原体病害、线虫病害

2、等,非侵(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是由不适宜的物理和化学因子等造成;按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分为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等。按寄主植物种类分类的优点是便于了解一类或一种植物的病害问题,按发病部位分类便于诊断,按传播方式分类便于根据传播特点考虑防治措施。一种植物上往往能发生许多种病害,各个时期病害的性质不同,防治措施也不一样,按生育阶段分类有利于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但是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方法依病原的种类不同而明显不同。1.2植物病害的病原和症状●病原病原是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生物

3、因素,即非生物(非传染性)病原,另一类是生物因素,即生物(传染性)病原。非生物(非传染性)病原主要有:营养元素供应失调,缺乏(缺素)或过剩(中毒),水分供应失调,缺少(干旱)或过多(水涝);温度出现失常,过低(冻害)或过高(日灼);有害物质或有害气体、大气污染、金属离子中毒、农药中毒;土壤或海水含盐碱较多、土壤酸碱度不适,光照不足或过强;缺氧、栽培措施不适等等。生物(传染性)病原主要是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等。●真菌真菌的细胞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含有几丁质、纤维素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其营养体通常是丝状分枝的菌丝体,

4、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真菌的营养菌丝体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无性孢子,无性孢子萌发形成芽管,芽管生长形成新的菌丝体,这是无性阶段,在生长季常循环多次。无性孢子繁殖快,数量大,扩散广,往往对一种病害在生长季节中的传播和再侵染起重要的作用。真菌在生长后期进入有性阶段,从单倍体的菌丝体上形成配子囊或配子,经过质配形成双核阶段,再经过核配形成双倍体的细胞核,最后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细胞核,这种细胞发育成单倍体的菌丝体。有性生殖多发生在侵染的后期或腐生阶段,所产生的有性孢子往往是病害初侵染的来源。●细菌细菌用于

5、原核生物界,单细胞,不含叶绿素,依靠寄生或腐生生存,是异养生物,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细菌细胞的形态一般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3种。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杆状,一般长l-3um,宽0.5-0.8um。细菌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等四个部分组成。细菌的繁殖方式一般是裂殖。细菌繁殖速度很快,一般1h分裂1次。在适宜的条件下,有的只需20min就能分裂1次。植物病原细菌一般都可以人工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菌落。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都是好气的,在中性或微碱性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一般适

6、温为26-30℃,在50℃下经10min多数都会死亡。细菌主要分革兰氏阴性和阳性两大类群。●病毒病毒是非细胞生物,比细菌小,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病毒粒体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其形态可分为杆状、线状、球状、弹状、双联体状等多种形态。不同类型的病毒粒体大小差异很大。病毒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在外部形成衣壳,核酸在内形成心轴。病毒的核酸有核糖核酸(RNA)和去氧核糖核酸(DNA)两种类型,并有单链和双链两种结构,但植物病毒的核酸大多是单链RNA,病毒的核酸有传染性,带有病毒的遗传信息。病毒缺少细胞生物所具备的细胞器,

7、并且绝大多数病毒还缺乏独立的酶系统,不能合成自身繁殖所需的原料和能量,当病毒侵入植物细胞后寄主的代谢途径被改变,从而寄主细胞在病毒核酸(基因组)的控制之下完成病毒的繁殖。●植原体植原体是界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原核生物,由原来的类菌原体(MLO)定名而来,难以人工培养。植原体细胞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圆形的直径在100-1000nm之间,椭圆形的大小为200nm×300nm,但也具有多型性,在植物组织或培养基中可见哑铃状、纺锤状、马鞍状、出芽酵母状、念珠状、丝状体等不规则形。植原体的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细胞壁,在细胞质外具3

8、层结构的单位膜,厚度为8-12nm。细胞质内有颗粒状的核糖体、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RNA及代谢物等,没有细胞核,基因组是双链闭合环状的DNA。DNA的C+C克分子百分比是所有微生物中最低的,一般在28%以下。其繁殖方式有二均分裂、出芽、丝状体缢缩成念珠状并断裂为球状体,或老细胞外膜消失,内含体释放到体外发育成为新个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