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件2

《鱼,我所欲也》课件2

ID:36782105

大小:793.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5-10

《鱼,我所欲也》课件2_第1页
《鱼,我所欲也》课件2_第2页
《鱼,我所欲也》课件2_第3页
《鱼,我所欲也》课件2_第4页
《鱼,我所欲也》课件2_第5页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课件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鱼,我所欲也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简介《孟子》一书,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走进《孟子》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

2、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欲:甚于生者:苟得:恶:得兼:患:丧:想要。比。苟且有得,这里指“苟且偷生”。厌恶。同时得到。祸患。丢掉,遗失。词语释义呼尔:蹴:不屑:加:奉:已:本心:吆喝着。用脚践踏。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好处。侍奉。停止,放弃。天性,天良。词语释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感激。返回通假字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所欲→鱼、熊掌→取熊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3、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生、义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思考讨论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

4、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返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并列举出你熟悉的“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的历史人物各一个。并用简洁语言加以说明。拓展思考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