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ID:36784892

大小:1.20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5

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_第1页
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_第2页
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_第3页
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_第4页
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兔兔www.xuetutu.comDOI:10.3969/j.issn.1672-7703.2011.04.006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杨庆道,2王伟锋吴思卫李继白刘传山潘博(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省青岛市266555;2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云南物探公司,云南省昆明市650233;3中国石化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北京100728)摘要:楚雄盆地位于扬子板块的西南缘。红河断裂控制盆地的西南边界,断裂走向在该区域发生大角度转折,由华南地区的北西西向变为研究区的北西向,再到青藏高原变为北西西向。中生代以来,除了受到来自西南部的印度

2、板块北移过程中北北东向持续挤压应力外,由于金沙江一红河断裂的存在,并从燕山期以来多次转换、传递来自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板块向西挤压力。在特提斯构造域近南北方向和滨太平洋构造域近东西向的双重挤压作用力下,盆地内最大主应力方向曾发生近南北和近东西向的多次转变,红河断裂发生左行、右行走滑交替,并伴有盆地内块体旋转。同时,红河断裂的走滑运动和应力传递作用也对盆地挤压变形起到了减弱和缓冲作用。在全盆地地震剖面地质解释基础上,针对楚雄盆地复杂的沉积一构造特征,选择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区域大剖面进行平衡剖面构造演化分析,结合盆地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对楚雄盆地基底形成,以及晚三

3、叠世以来盆地动力机制及伴生的构造演化、沉积迁移、生储盖组合、断裂活动、火成岩分布和油气运聚条件进行分析。认为:①盆地内自中生代以来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多次改变,控制了构造迁移、盆地内生储盖组合分布及厚度、断裂特征和油气运聚的联动效应;②火成岩分布与基底深大断裂的分布密切有关,今后勘探中应注意基底大断裂的识别;③盆地内西部坳陷具有烃源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盖层厚、泥质含量高、密封性好的特点,有利于大量油气生成和保存,尤其是西部坳陷中部轴向呈南北一北西延伸的长期继承性坳中隆褶带,是下步优先勘探领域。关键词:楚雄盆地;构造;构造特征;构造演化;油气聚集;控制中图分类号

4、:TE111.2文献标识码:A红河断裂的存在,并从燕山期以来多次传递来自中国1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板块向西挤压力,盆地内最大楚雄盆地位于扬子板块的西南缘(图1),盆地西主应力方向曾发生近南北和近东西向的多次转变,红边界为红河断裂,北临龙门山构造带,西临印度板块嵌河断裂发生左行、右行走滑交替,并伴有盆地内块体旋入欧亚板块的特提斯一青藏构造域。红河断裂走向从转。特定的构造位置决定了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受到特中国东南部海南一带的北西西向,到楚雄盆地以西扬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双重影响,并控制着子板块西缘变为北北西向,再到青藏高原变为北西西盆地沉积一

5、构造演化和油气运聚。向,断裂走向在楚雄盆地西缘的改变,使该区域成为印2盆地地质特征度板块向北挤压和太平洋板块向西挤压的应力转换和集中区。中生代以来,除了受到来自西南部的印度板块楚雄盆地基底具有双重结构,下部为古元古界深北移过程中北北东向的持续挤压力外,由于金沙江一变质岩系组成的刚性结晶基底,上部是中元古界浅变第一作者简介:杨庆道,男,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和构造地质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11~O3一l029No42011ChinaPetroleumExp10ratlon’’学兔兔www.xuetutu.com学兔兔www.xuetutu.

6、com学兔兔www.xuetutu.com对盆地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楚雄盆地自晚三叠世接受控制乌龙口构造东边界的中和街断层在晚三叠世具有海陆交互相一陆相沉积以来,经历了印支期(晚二叠世明显的同沉积特征,上盘厚度明显增厚,是该期处于东一三叠纪,257—205Ma)、燕山期(侏罗纪一早白垩西向伸展的佐证。这种伸展环境在盆地内西部坳陷中世早期,205—135Ma)、四川期(早白垩世中期~古一直延续至早侏罗世末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了巨厚新世,135—52Ma)、华北期(始新世一渐新世,52—的上三叠统一侏罗系碎屑岩。印支期东西向伸展作用23.5Ma)、喜马拉雅期(新近纪

7、一早更新世,23.5—可能源于板块南北向挤压碰撞伴生的东西向伸展作用。0.78Ma)和新构造期(中更新世一全新世,0.78Ma至燕山期(侏罗纪一早白垩世早期,205—135Ma),今)。在这些构造期内中国及周边板块在运移和相互作川滇地区受到来自印度板块北移的挤压作用,但占主用的彼此消长中引起区域应力场方向和性质的不断变导地位的是来自中国东部的向西挤压力。中国东部受化调整,位于印度板块、扬子板块、特提斯构造域的三到来自北美板块(主要是其西部的鄂霍茨克部分)向西江地块和松潘一甘孜地块会聚部位的楚雄盆地,其最和伊佐奈岐板块(IzanagiPlate)朝西北方向俯冲、

8、挤大主应力方向在不同构造期也处于不断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