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ID:36906624

大小:938.54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5-18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顺义区高三年级期末统一测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在答题卡上涂黑。1.下表是西周祭祀制度的一部分内容,该表能够反映出西周社会的主要特点是A.统治阶级生活腐化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C.庙宇众多建筑辉煌D.宗族神秘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西周祭祀制度图表内容得知,身份不一样祭祀制度也不一样,天子的身份最高,祭祀规格也最高,其次是诸侯等层层降低,形成了天子—诸侯—大夫—士森严的等级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森严的等级

2、制度,没有体现统治阶级的腐败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制度特点,没有体现建筑风格,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制度,没有体现宗族神秘色彩的制度,故不选D选项。2.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与这句话理念一致的思想是A.“刑过不避大臣,赏罚不遗匹夫”B.“兼爱、非攻、尚力”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大致意思是“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因此材料强调的是“仁政”,故C选项正确;“刑过

3、不避大臣,赏罚不遗匹夫”的意思是法不偏袒权贵,贵族犯法也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赏罚分明,故A选项与题干无关;“兼爱、非攻、尚力”是墨家思想,强调反对战争等思想,与材料无关,故不选B选项;“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与材料无关,故不选D选项。3.历史概念中往往隐含了使用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念,但也有一些历史概念属于较客观的事实性描述。以下历史概念属事实描述的是A.商鞅变法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康乾盛世【答案】A【解析】【详解】商鞅变法即商鞅主导进行的变法活动,不带情感与价值色彩,属于客观的事实性

4、描述,故A选项正确;光武中兴的“中兴”是肯定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因而属于价值性描述,非事实性描述,故不选B选项;贞观之治是肯定对李世民统治时期的治世,因而也是属于价值性描述,不选C选项;康乾盛世,是肯定康熙雍正年间的盛世局面,也属于价值性描述,不选D选项。4.北魏孝文帝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以下改革措施中能体现北魏孝文帝意图的是A.均田制B.三长制C.移风易俗D.整顿吏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成被发之人”,结合所学

5、知识可知孝文帝为了改变鲜卑的落后状态进行革除旧俗,移风易俗的改革,故C选项正确;均田制是政府把所控制的荒地分配给无地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租庸调,材料没有体现相关内容,故不选A选项;三长制,孝文帝为了加强统治,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的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故不选B选项;整顿吏治是孝文帝针对当时贪污腐败的现象,实行的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度,与材料无关,故不选D选项。5.北大教授贺卫方指出:“在唐代,中央集权下,君主和文官集团达到了最佳的合作和良性循环,把这个制度的有效性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一制度A.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B.

6、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达到了最佳的合作和良性循环”“有效性充分地表现出来”表明该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故D选项正确;“压制古代教育的发展”是科举制度,不符合材料内容,故不选A选项;三省六部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与古代科技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故不选B选项;材料内容指的是三省六部制度,无法得出导致知识阶层的消失,故不选C选项。6.观察左图到右图人口变化,分析其趋势及影响正确的是742年人口密度分布图1102

7、年人口密度分布图A.人口总数增长,割据走向统一B.南方人口增多,经济重心南移C.城市人口稠密,商品经济发展D.边疆人口扩展,少数民族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42年是中国唐朝时代,人口集中在北方,尤其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1102年是中国北宋时期,南北方的人口密度差不多,可得出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增多,经济重心南移,故B选项正确;两则图片材料内容主要是南北方人口密度分布的变化,无法得出人口总数是否增长,并且北宋时期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未走向统一,故不选A选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的分

8、布变化,无法得出城市人口稠密与否,故C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分析其趋势及影响”,无法得出边疆人口扩展,故D选项解读材料有误,不选D选项。7.唐太宗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们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