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外“盗版”问题研究

古代中外“盗版”问题研究

ID:37082769

大小:126.0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17

古代中外“盗版”问题研究_第1页
古代中外“盗版”问题研究_第2页
古代中外“盗版”问题研究_第3页
古代中外“盗版”问题研究_第4页
古代中外“盗版”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中外“盗版”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中外“盗版”问题研究现代令人头疼的盗版侵权问题,其实古已有之,中外皆有之。至于“盗版”问题产生于何时,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有一点可说明,那就是盗版问题肯定是随着人类文化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社会越发展越进步、传播手段越先进,盗版问题也就越严重,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中国是这样样,外国是这样,世界也会是这样。可以说,要想彻底消灭盗版,几乎是不可能。一、“盗版”问题的起源猜想与分析最近几天,我常想,为什么会出现“盗版”的问题?盗版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其实问题很简单,一是人类追求知识进步的需要,二是彼此交流沟通迫切希望了解对方的需要,三是追逐利润的需要。比如在

2、古代当人们集体追逐围猎野兽的时候,人们肯定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忽然一个人拿起石块或者木棍击打野兽,野兽在石块和木棍的击打下受伤倒下或者死亡,其他人见了用这种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捕获野兽,其他人也纷纷仿效,这些仿效的人相对于第一个率先使用石块和木棍的人来说,就是“盗版”;再比如当人们刚开始学会种地的时候,肯定是随便将种子埋在地里让它自然生长的,忽然有个人看到地里长了野草,或者看到土地过于干旱,或者土地过于板结,不利于自己种植的谷物生长,开始尝试着用尖薄的石块铲除野草、疏松土壤、给土地浇水,结果这个人的庄稼长得都比别人好,其他人见了也学着给土地铲草、松土、浇水,那么这些后来仿效的

3、人也是“盗版”。对工具的使用是这样,对文化的传播我想也应该是这样,比如当人们打猎有了剩余,需要知道到了多少猎物或者还剩余多少猎物的时候,有人用稻草打了一个或者几个结,或者有人在岩石上画了一道或者几道杠,来表示打了或者剩了多少猎物,众人看到这样记起事来比较方面,以后大家也都跟着这样做,众人的这种行为,其实也是“盗版”。如果推而广之,像鹦鹉学舌、邯郸学步、西施效颦,其实都可以说是盗版。可见在人类发展史上,盗版无处不在,“盗版”是根本无法完全禁止的。其实“盗版”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促进和推动人类进步,是有着巨大历史贡献的,如果完全取消盗版,那对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肯定

4、是一场灾难,也必将阻挡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要对“盗版”不仅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必须要有一定限度的忍耐,这个基本态度是必须的而且也是不可或缺的。“盗版”问题在古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相对落后的时期,由于人们的经济意识淡薄,并不十分严重,也并未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商品经济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以后,盗版问题日益猖獗,影响到发明人的切身利益之后,版权问题才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进而上升到国家层面,通过声明、告示或者法律禁止来解决。为了进一步说明盗版的历史沿革和盗版与反盗版的关系,下面作进一步的分析:二、

5、中国“盗版”问题的历史沿革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普遍没有版权意识,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为了满足阅读和传播的需要,书籍是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播的,由于数量较少,著作者为了尽快出名,引起朝野关注,唯恐其作品不能流传,当然是欢迎传抄的,有时还故意想方设法让人抄写传播,以博取自己的名声和利益。比如在西晋太康年间,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读书人叫左思,他遍搜大量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资料,经过十年凝思,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融入道赋中,终于写成了一篇题为《三都赋》的文章,左思自认为自己的这篇文章堪比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但由于当时的左思在社会上毫无名气,不

6、仅没有受到人们的应有重视,反而备受时人讥讽。就连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陆机听了,也刻薄地对他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但是左思坚信自己的文章是千古名篇,于是他就找到了当时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张华,张华逐句阅读了《三都赋》,又详细询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

7、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吧!”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豪绅市井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据说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懂得文学人也无一不对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