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热特性分析

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热特性分析

ID:37120517

大小:330.8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8

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热特性分析_第1页
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热特性分析_第2页
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热特性分析_第3页
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热特性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热特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1卷第3期强激光与粒子束Vo1.21,NO.32009年3月HIGHPOWERLASERANDPARTICLEBEAMSMar.,2009文章编号:10Ol一4322(2009)03—0399—04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热特性分析李延威,李建清(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与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4)摘要:利用有限元方法对一Ku波段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热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收集极的温度分布图。分析比较了接触热阻和热辐射对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热阻明显地阻碍

2、了热量的散失,使收集极整体温度有一定上升,而热辐射在使收集极各部分温度降低的同时,使温度分布更均匀。运用间接法进行了热一应力耦合分析,得到了收集极的位移场分布等值线图,进而确定该收集极采用的结构在热形变方面满足散热要求;并对在轴向加矩形翅片和在径向加圆形翅片两种散热方案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各自的优缺点,为散热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散热效率。关键词: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有限元方法;接触热阻;热辐射中图分类号:TN124文献标志码:A空间行波管是各类应用卫星中的核心部件,随着多种不同

3、功能应用卫星的高速发展,对空间行波管的数量和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L】]。电子注在和电磁波互作用时只能把其中的一部分能量交给电磁波起放大作用,没有交出去的能量在电子打到收集极上时转化为热能散失了],因此收集极是行波管发热最严重的部分之一。如果其温度过高,不但会严重影响整个管子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会大大缩短管子的寿命。对行波管收集极的热特性进行分析,优化结构,使管子工作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以保证管子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很重要的。本文即对空间行波管收集极进行热特性分析,并运用间接法进行了热

4、一应力耦合分析,得到了收集极位移场分布等值线图,定量地分析了接触热阻和热辐射对收集极温度分布的影响。在空间行波管中,其收集极内外都是真空状态,所以收集极不存在对流散热,则文献E3]中强迫风冷和水冷的散热手段已不再适用。l行波管热特性的模拟和计算1.1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建立有限元模型分为构建实体模型和划分网格两个步骤。整个收集极为5级降压收集极,呈轴对称结构,采用自底向上建模,建立的3维1/2实体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涉及的组件有收集极、降压瓷筒、收集极外筒、收集极头等。进行自由网格划分,不考虑接

5、触热阻时收集极的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总共生成了166207个单元,255640个节点。lg·1SolidmodelofthecollectorFig.2Finiteelementmodelofthecollector图1收集极实体模型图2收集极有限元模型1.2热载荷及边界条件收集极热量是由一定密度的电子注打到收集极内表面而产生的,在施加热载荷时首先要把进入收集极的电子注的功率密度换算成热流密度。因为电子注密度是不均匀的,所以在收集极内表面施加的热流密度也是不均匀的。我们采用电子科技大学等

6、单位开发的行波管模拟器套装MTSS中的注波互作用模块,计算电子进*收稿日期:2008—0704;修订日期:2008—11—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801029)作者简介:李延威(1983一),男,硕士,从事微波电子学、微波电真空器件热分析方面的研究;ywldzkd@yah00.cno400强激光与粒子束第21卷入收集极的入口条件,利用MTSS中的多极降压收集极模块,计算出电子在收集极的运动轨迹,如图3所示,再换算成不同位置处的热流密度,作为热载荷加在收集极内表面。根据散热方式和散

7、热手段的不同,边界条件主要是施加在收集极外筒、散热翅片表面和空间节点上的常温载荷。我们选定收集极外筒温度为100。C,散热翅片表面温度为8O℃,空间节点的温度由收集极外部环境温度决定,而且空间节点的温度对整个收集极温度分布的影响很小],我们选定其温度为10℃。Fig.3Distributionofelectrontrajectories图3电子运动轨迹分布图1.3分析类型的确定由于主要是为了保证行波管稳态工作时的可靠性,对中间过程不是很关心,所以进行稳态分析。此外,我们设定的收集极材料的导热系数

8、是定值,在不考虑辐射时,分析过程可以看作是线性的;在考虑辐射时,分析过程则是非线性的。2行波管收集极热特性的模拟计算和分析2.1自然散热由于没有与空气的对流散热,在不考虑热辐射的情况I下,热量主要在收集极各部分之间传递。此时收集极的温圜圈度分布如图4所示。从图上分析可以得出,收集极最高温圈暖圈度分布在第2级收集极的前端,为224.817℃,整个温度分口布与图3所示的电子运动轨迹图保持一致,即接收电子多圈口的地方温度就高,这也验证了我们采用的模型和施加的载口荷是正确的。2.2对接触热阻的分析Fi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