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三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三

ID:37169852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1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三_第1页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三_第2页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三_第3页
资源描述: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3.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  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

2、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l、学生自读文章,了解大意,思考论证的中心及论证方法。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日常生活中,事物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要准确地认识它们,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更新观念。本文作者对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一种思维模式:“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提出质疑,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折服。本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作者的这种论理方法。  (二

3、)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  (三)教学过程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段落层次提纲:  (1)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3段)  (2)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

4、(第4~8段)  (3)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第9~13段)  2、学生细读课文,投影思考题,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1)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明确:(2)作者运用

5、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的。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3)第一个要素是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第二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为论述这一道理,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明确:(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是否富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5)关键要做

6、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四)总结、扩展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新人才地培养的重要性。  读后,可以通过思考: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以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以“我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吗?”为题写一段话,阐述自己怎样做有创造性的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