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顺 吟诵与教育

徐健顺 吟诵与教育

ID:37197701

大小:299.00 KB

页数:120页

时间:2019-05-19

徐健顺 吟诵与教育_第1页
徐健顺 吟诵与教育_第2页
徐健顺 吟诵与教育_第3页
徐健顺 吟诵与教育_第4页
徐健顺 吟诵与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徐健顺 吟诵与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目录一、吟诵是什么1二、声音的涵义7三、汉诗文的涵义15四、吟诵的教育价值20五、学吟诵与教吟诵35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疑问51七、中国正史观57八、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未来86吟诵与教育徐健顺我一九七六年读小学,一九八六年读大学,属典型改革开放一代。传统文化根基之弱,不问可知。幸所攻古典文学,未离藩篱,然真正入门,乃在吟诵之后。故边学边做边改错,常有所得,常有所愧,常幸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常觉愧对吟友,以所言之浅且多误矣。然今日之言,乃无错乎?后日又当思今日之过矣。然待大彻大悟之后始言之乎?我后知后觉之人,恐永无此日矣。唯与众师友共思共论,或有希望。我得

2、之于师友之惠多矣!吾师赵敏俐教授多有殷殷教诲,前辈叶嘉莹先生、温金海先生、曾维范先生、华锋先生、王财贵先生、王世明先生、张鹏举先生等等不吝垂教,同道众多优秀教师往复讨论质疑,乃于吟诵及教育之事,渐次清晰。当下之言,自非确论,然比之昨日之言,应有所新。故为一段学习研究之总结,表述如下,而愿与诸位师友共论之。一、吟诵是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吟诵”,但其实大家口中的“吟诵”概念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大致说来,现在所谓的“吟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其中又各有层次。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说说汉诗文的声音状态。吟诵毕竟是汉诗文的一种声音,所以先得了解汉诗文有哪些种声音状态。第一种

3、,是创作状态,就是创作时作者心中或者口中的那个声音。汉诗文基本上是先吟后录的,即使上来就写,心中也是有声音的,修改时也是用声音的,那个声音是与口语不同的,这与今天写文章写小说写诗,主要看文字,声音是接近口语的,是大不相同的。此事我在《声音的意义》里已经说过,在此不赘述。创作状态的声音,一定是作者一个人的声音,生活情境下的声音,但是不一定没有乐器的声音,因为有的人是一上来就弹着琴创作的。118第二种,是诗文被表演时的声音,比如《诗经》很多本来是个人创作,后来被搜集整理加工,再用乐舞歌唱,此时的声音,就与创作时的声音不同了。汉魏六朝乐府、某些唐绝、某些词、曲的情况也

4、多类此。它的特点,还不在于歌舞伴奏,而在于表演,因为有时清唱也是一种表演。既云表演,就有表演的对象,而且这对象是不固定的,可以换很多人,其中主要是陌生人,而表演是对谁表演都一样的。第三种,是阅读学习展示欣赏诗文时的声音,也就是“读书声”。它和第二种声音的区别在于对象不同。“读书声”的对象只有两种:一是自己,二是特定的对象。对象是自己,最好理解,就是自己读书学习时的声音,可以是心里的声音,也可以是口中的声音。特定的对象,就是某个特定的人或者某几个特定的人,不能是别人。比如,上学时老师读给学生听,学生读给老师听。又比如,作者读给赠诗的对象听,比如李白对岑夫子、丹丘生

5、“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就是读《将进酒》给他们听;刘禹锡诗云:“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就是白居易给刘禹锡吟诵自己的赠诗。这些诗虽然“歌”起来,但都是即席即兴的,没有伴奏没有伴舞,其对象就是赠诗的对象。这是展示自己的诗的情况。展示别人的诗的,如苏轼《前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此时尚无“洞箫倚歌而和之”。这些声音就和第一种创作时的声音比较接近了。但是也有差别。《关雎》在作者那里的声音和两千年后的苏轼口里的声音当然是有差别的了。不过,这第三种声音的目的之一,就是尽量接近第一种声音。现在可以说“吟诵”的概念了。先说狭义的“吟诵”概念。第

6、一个,是古代的“吟诵”概念。李白说:“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这是在说他自己读道经的状态。但是古代文献中“吟诵”一词并不多见,《四库全书》仅见139处,如: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隋书》卷五十七)国藩困南昌,遣将分屯要地,羽檄交驰,不废吟诵。(《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东坡守钱塘,功父过之,出诗一轴示东坡,先自吟诵,声振左右;既罢,谓坡曰:祥正此诗几分来?坡曰:十分来也。祥正惊喜问之,坡曰:七分来是读,三分来是诗,岂不十分也。(宋·118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八)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入心脾,毕生不能忘。(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7、卷二)爱慕孟家贤小姐,时时吟诵这诗章。(清·陈端生《再生缘》第四十五回)在这些地方,“吟诵”均指读诗文的状态,至于这状态是有曲调还是没有曲调,是有伴奏还是没有伴奏,是创作还是欣赏,却无定性。“吟”的基本含义,是拖长腔,上古与“呻”相近,一般情况下是有曲调的。如《战国策·秦策二》:“今轸将为吴吟。”东汉高诱注“吟”为“歌吟”。《毛诗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代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魏文帝《燕歌行》:“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唐宣宗《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些都明确标明了“吟”的音乐性。

8、“诵”原初是有曲调有节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