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

2015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

ID:37208360

大小:49.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5-19

2015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_第1页
2015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_第2页
2015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_第3页
2015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_第4页
2015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5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50319四市联考一阅卷手记第8题批阅标准与提供标准一致。8(1)1.多数学生掌握翻译技巧,能联想组词,如“皇皇”,翻译“惶恐”,在对待宾语前置“何以”的翻译上,只有极个别学生意思有偏差,但都能译出宾语前置。2.除个别学生,大多数学生在翻译句子时未能联系语境,导致“存济”意思错误,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翻译该词,导致漏字现象。8(2)1.部分学生不知道古汉语中“一个字”即“一个词”,对“忧勤”这个得分点,只翻译出“忧”而未翻译“勤”;对“修理”这个得分点,就翻译成“修理”;2.部分学生不清楚“词类活用”这一知识

2、点,对“安逸”这个得分点,不能将其翻译成“名词性短语”;3.部分学生翻译时出现“漏字”现象,导致“句意通顺”这一得分点得不到分;4.经过有效训练的学生得分率较高。8(3)1.“窃”翻译成“偷窃”,学生不理解句意。2.“效”翻译中写“效防”错别字的较多。3.“虑”译成“考虑”的较多。4.学生翻译中随意增添语句中没有的词语。如“相效”解释成“争着互相效仿”。第9题阅卷心得:(一)批阅标准:两个点:一是阐述社会现象乱,一是扣住统治者当政者不作为(二)学生典型问题(1)更多的只答到第一点。(2)答题不扣原文,学生答题只凭

3、自己的猜测,游离于文本之外,不能切题,该拿的分拿不到。(3)有极少数学生一字未写。(4)没有分点答题(三)教学建议:(1)切题训练还需加强(2)重视文本内容,结合原文理解上下文意思。第10题10(1)。批阅标准:能体现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就给1分,对四联内容提炼,说清思路给4分,纯翻译内容一般不得分,最多给2分。(1)训练比较到位的同学审题准确,答题术语规范,要点比较完整;(2)绝大多数考生能够答出“时间顺序”的考生,对前三联的分析比较到位,但尾联理解不准确。(3)丢分较多,存在的问题较大的同学,主要失误:一是审

4、题失误,将题目当成赏析题或者意境分析题来答了;二是缺少答题技巧,每联的分析扣不住“时间顺序”。10(2)批阅标准:写出环境静谧,或写出以动衬静给1分,只写动静结合则不给分;最后一点,虽写愁绪,但不是写忧愁郁愤之情,写成其它愁绪的,则不给分;其余不变。(1)从手法来看,有部分同学可以写出以动衬静或者反衬,但另外有少部分同学答动静结合,并未能分析出环境的静寂。(2)绝大多出可以写出表现环境的幽静。(3)而对于作者的情感理解,大部分同学理解不准确,多数同学理解为内心的闲适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等,少数同学可答出孤独或者夜不

5、能寐,但是对于作者的忧郁怨愤则几乎无人答出。(4)学生未能做到结合整首诗、特别是尾联来理解这两句诗,所以对景物描写所暗含的情感理解不透彻。第11题名句默写阅卷分析(李小拾执笔)(一)批阅标准:严格按照答案批改。(二)学生典型问题(1)“徙”写成“徒”,少写“则”,句尾多写“也”(2)“纷”写成“丰”,“既”写成“即”(3)“呕哑嘲哳”写错字的太多,尤其“哳”字错误率最高(4)漏掉“是”,“造物者”写成“大自然、造物主”(5)“润”字里面多了一点,“街、酥”也有部分同学写错。(6)“去”写成“归”较多,句尾少“也(

6、7)答对同学较少,知道此名句的同学一部分把“死生”写成“生死”,“契”字写错,很遗憾。(三)教学建议:(1)重视书写。书写不端正、不规范,卷面涂改等影响得分,也是造成三评率较高的原因之一。(2)重视空上句练习,很多同学空下句可以很流利的背诵,一旦空上句,脑中就空白或出现错位现象。(3)重视整体背诵,而非只关注名句,这次考的大多非最重要名句,整体背诵才是根本;(4)对学生平时默写中的常见错别字要做到心中有数,加强默写练习的针对性。12题评分标准,按照答案案给分。对照、映衬也可答对比、反衬,第二点答出乡愁的变化、变奏

7、可得分、答为下文写乡愁的变奏做铺垫也可得分,第三点和第四点如果从内容上分析时间的长、久、远可得1分,如果答乡愁的长久、深重、浓烈可得2分。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审题不清。大多数学生将“开头这种方式叙述的作用”理解为“开头的作用”,做了很多无用功。第二,答题空泛,套话空话多,不结合文本。第三,对文章内容把握不准,没有抓住本文主要写“乡愁”这一主题,而是简单的理解为“对故乡的思念”。教学建议:第一,加强审题精细化指导,指导学生多注意相类似问题的审题角度的异同。第二,指导学生答题既要规范化,又要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

8、避免只答套话空话。第三,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快速准确的阅读文本,抓住文本的“景物人事情理”,读懂文章才好答题。13题.(一)阅卷标准(1)过去的熟人(故人)不断老去;(2)小村的道路和房屋不断地让我陌生;(3)回家的速度变得非常快捷,与亲人的联系变得非常方便;(4)在第二故乡生根发芽,慢慢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单写“有了自己的孩子”不给分)(二)典型问题1.不切题。题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