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语文(李家淳)

我与语文(李家淳)

ID:37244100

大小:3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0

我与语文(李家淳)_第1页
我与语文(李家淳)_第2页
我与语文(李家淳)_第3页
资源描述:

《我与语文(李家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的种子与大树文/存朴我与语文,自然而然。自然如种子,而然,如树木。垂髫年幼时,听大人说话,一板一眼,方言中的四声调抑扬顿挫,精确,生动,余味缭绕。从听开始,熏染出言语的能力——那是语文的胚芽,是汉语言的胎记。带着这种胎记,父亲农闲时手持竹梢,大声教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念两句,念不准确,或背诵不来,竹稍就高高举向头顶,又轻轻地落下,在屁股上横曳几下,以示惩戒。从《三字经》开始,接着《幼学琼林》、《声律启蒙》,接着学对对联,学临帖。当时只道不耐烦,慢慢地,学会的字比父亲多了,兴

2、趣也上来了,觉得威严的他不过如此。就手舞足蹈,就四处翻寻。一番搜罗,老式藤椅箱装冬衣的夹层里,几本线装书面目陈旧地呈现在眼前。字如蝇虫,墨迹古雅。一目十行之下,当然半懂不懂。目的不是念书,不是识字。眼睛着意处,在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类的插图,在乎李逵手持双斧当街挥舞的侠义形象。当外乡人敲着牛皮鼓端坐村中一片空地,一夜接一夜地讲述那些扣人心弦的民间故事,比如《荆轲刺秦》、《三英战吕布》,我年少的头颅种下全新的认知。以致七岁走进小学校那扇略显寒碜的大门时,“语文”这个词,像一页羽翼,在我看来,那么轻盈和

3、抒情。所谓启蒙,莫过于此吧。从听到读,从读到辨认,到思,语文的芽粒,悄然在心里扎根。还有与“语文”相濡以沫的乡村自然呢。从一朵花、一株植物、一只昆虫、一种瓜果,到河流、丘陵、农事、季节,等等。语文,在自然镜像下,广袤,丰富,深幽。峰峦一座座,逶迤而来。花朵们兀自摇曳,长溪汩汩漫流,草木的清气随风四散,沁人心肺。而风声隐隐,自远古伊始,千百年不歇。歌的行板,梦的萦绕,大自然的情怀,心灵的独白,时光无远弗届的滋养与洗礼。你策马而行,笃笃的马蹄踏过林荫,月光之下,剪影出凝美的画面。从甲骨卜辞、《周易》筮词到先

4、秦散文,从上古歌谣、《诗经》、《离骚》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从明清小说到“五四”文学,从古文言文到今天的国语,一条绵延几千年的语言之河,蕴涵着一个民族独特的心灵史和精神密码。语文的天地,山岳般的篇章,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民间文学。花朵草木是字,是词,是句子。而长溪,是其间流淌不息的汉语言,是语文之脉,语文之魂。起初的学校语文教育是蒙羞的。那年月,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有限的课堂时间用来写大字报、背诵语录。字早已认识,汉语拼音、组词造句、作文,都没有兴趣,脑子里只想连环画中的故事。少得可怜的连环

5、画,翻来翻去,翻到面目全非,被老师搜缴后,痛哭流涕,回家却不敢声张。刻板、苍白的课程设置,催生出逆反的“坏孩子”行状。作文课,老师出题《一件难忘的事》、《记一件好人好事》之类,多么轻薄而虚假的练习。我时常标新立异,篡改老师意念,甚至缺课、缺作业,让语文老师头痛不已。他们奇怪的是,每次考试,我的语文分数总是名列班上前三名。后来,历任语文老师就不管我了。我获得了语文课少有的自由——可以随时看课外书,小说、散文、诗歌之类。四年级时,来自陕西的刘老师把班上的黑板报交给我打理,从栏目编排、组稿和漫画,都由我瞎折腾

6、,她只在旁边看,边看边笑,说:这个仿佛,那个勉强,这里改一下,这个这个,哎呀,你有点笨。哦,这个地方还蛮灵气的。她絮絮叨叨,笑着“骂”着,大约,这就是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养吧。现在,我依然怀念刘老师。初中毕业前,我已经把能够到手的课外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记忆中,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三部曲》《茶花女》《鲁迅小说选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这都是经典作品呀。书是大哥从乡村读书人手里借来的,作为一位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准确地说,是小说爱好者),大哥成为阅读的引路

7、人和同谋者。每次,当他悄悄塞过来一本书,限定多少时间看完时,我的双手是颤抖的,心跳加快,仿佛绮丽的梦境藏在纸页中间。在家中,练习书法几成家规,从描红开始,从柳体到颜体,从行楷到草书(认真时写行楷,偷懒时乱写谓之“草书”),不仅临帖,更多是写唐诗、宋词,边写墨字边背诵,久而张口就出。方言本是唐音,一发声,几与唐诗合辙,好玩而有趣。是的,有趣。大哥和三姐还会采茶戏。冬夜无事,他们从乡文艺表演队归来,意犹未尽,便在堂屋里再来上一段,那唱词,那情态,潜移默化着语文的“文学”因子,我虽寡言,内心热烈。为看到更多的

8、书,我徒步三十里去县城,站在新华书店柜台前,流连半日。没钱买书,看看也好。来回六十里,即便空手而回,也有所安慰。读书年代,我的语文一直好,让人得意。真正认识“语文”,是高一那年。语文老师是乡村私塾教育与文革前师范教育双重出身的温先生,对古文有着异乎寻常的嗜好和热情。他把《古文观止》当做课外的唯一阅读教材,早早晚晚,坚守教室督促我们死记硬背。《公羊传》《过秦论》《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陈情表》《桃花源记》《放鹤亭记》《卖柑者言》……这种在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