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师用)

核舟记(教师用)

ID:37250261

大小:1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0

核舟记(教师用)_第1页
核舟记(教师用)_第2页
核舟记(教师用)_第3页
核舟记(教师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核舟记(教师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扬中市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教学案课题:核舟记主备人:黄迎春课型:新授审核人:审批人:导学案部分教学活动思路【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与虚词、能准确翻译文章。2.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字义与句义。2.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学法指导】 自学、质疑、讨论相结合。【学时安排】两课时4学校网址:http://www.jsyzyz.com/扬中市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教学案【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贻()糁()髯()椎髻()()(2

2、)理解加线或加点的词。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7.箬篷覆之()()8.雕栏相望焉()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15.矫首昂视()16.神情与苏、黄不属()17.珠可历历数也()18.居右者椎髻仰面()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21.其船背稍夷()()22.钩画了了,其色墨()23.长曾不盈寸()

3、()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简介作者(4)按要求填空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扶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5.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6.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悠

4、闲。7.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8.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5)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写下来,大胆质疑。二、课堂助学1.导入新课。2.简介文体。3.教师范读课文。4.学生朗读。5.同桌合作,结合树下注释解释重要字词,并疏通文意。6.阅读课文并思考结构层次:一(1)总述。二(2-5)分述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人物、及题名。三(6)总结。7.朗读课文,熟读大意。三、课堂巩固(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 ()2。左手倚一衡木 ()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5、奇 ()(2)、一词多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③奇: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④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人五;为窗八()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⑦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3)、重点语句翻译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

6、中。5.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9.嘻,技艺灵怪矣哉!第二课时一、课堂助学1.检查复习译字、译句。2.课文内容理解(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

7、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4学校网址:http://www.jsyzyz.com/扬中市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教学案(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

8、的?(“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