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评价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评价

ID:37259993

大小:4.59 MB

页数:122页

时间:2019-05-20

上传者:U-145848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评价_第1页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评价_第2页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评价_第3页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评价_第4页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摘要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烃源岩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为油气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南12井、周参13井、周参16井、周参7井、周参8井均在石炭一二叠系中见油气显示,反映出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已经发生过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并且与南华北相邻的周缘其他盆地的石炭一二叠系天然气勘探已获突破性进展,这些都说明石炭一二叠系具有极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至今尚未获得突破,所以开展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评价的研究,能为油气勘探获得突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翔实资料。本论文以整体、综合、动态分析为原则,应用多学科理论,结合现代测试技术与方法,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着重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对研究区石炭一二叠系进行了多重地层的划分与对比;②在构造层和构造期次划分的基础上,开展了上石炭.中二叠统沉积体系、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研究,并分构造期次地进行了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原型盆地的恢复,并确定不同构造阶段原型盆地的充填序列及沉积.沉降中心;③初步确定了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以及三种类型(泥岩型、碳酸盐岩型、煤型)烃源岩的评价标准:④利用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原始热解数据和热解S2峰的蜂型对其原生性进行识别和判断,并对三种类型的烃源岩分别进行客观的评价;⑤研究构造沉积演化对烃源岩分布和生烃期次的控制;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有利烃源岩分布区和主力烃源岩类型、好烃源岩层位,并对研究区石炭系一二叠系油气资源量进行了重新计算。主要认识与成果如下:1、采用石炭系二分、二叠系三分的国际最新划分方案对研究区上古生界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并提供了岩石地层单位的精细对比标志,它为今后本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2、通过对研究区本溪组一石盒子组厚度分析,岩石组成与物源分析,古流分析等,系统地研究了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石盒子期的原盆地环境格局及其演化。①本溪期,研究区为陆表海,海水自东北部和东部侵入研究区,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海侵沼泽相区,泻湖海湾沼泽相区和滨岸泻湖沼泽相区。②太原期,研究区自东向西依次是浅海相区,海湾泻湖沼泽相区和滨岸砂滩沼泽相区。③山西期,研究区自东向西依次是下三角洲平原和上三角洲平原。④下石盒子期,研究区自南东向北西依次是海湾相区,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⑤上石盒子期,研究区主体为潮坪湖泊相区和分流河道,分流河湾相区组成。北物源为主要物源供给区,南物源为次要物源供给区。 ⑥上石盒子组中的硅质岩为生物成因,代表的是一次海泛期的沉积。3、晚石炭世到中二叠世,盆地经历了自北向南不断迁移;沉积体系经历了以台地一堡岛体系向河流体系的演化。①本溪期,盆地的坳陷中心地带大致在邢台一天津一唐山一本溪一带;海水侵入方向由北东向南西。②大原期,盆地的沉降一沉积中一tl,在焦作一郑州~鹿邑~淮北一带;③山西期,盆地的沉降一沉积中心在郑州一开封~鹿邑一灵壁一带;④石盒子期,盆地的沉降一沉积中心在新郑一周口一淮南~带。⑤研究区在晚古生代经历了陆表海贫地形成、发展、衰退以至逐渐消亡的历程,岩相古地理也经历了以台地一堡岛体系为主逐渐向以湖泊一三角洲体系和河流体系为主的演化。4、研究认为,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盆地是弱伸展背景下的克拉通坳陷盆地类型,中二叠世盆地是大型克拉通内陆坳陷盆地类型。5、研究区上石炭统一中二叠统泥岩型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一般大于1.0%,有机质类型以III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一般在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6、研究区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I型为主,部分达到IIB型,有机质大多属于成熟阶段,部分进入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其成烃演化以Tm。=445℃、490℃、590℃为界划分为三段:成岩作用阶段、成岩作用晚期阶段、深成作用和变质作用阶段。7、研究区上石炭统一中二叠统煤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平均65.46~72.58%,氯仿沥青“A,,平均O.0219~O.663%,最高达1.596%,总烃平均100.5~2418ppm,最高可达14226ppm,生烃潜量为7.04~89.2mg/g: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U型为主,有机质经历了漫长的热演化过程,其成熟度较高,已生成大量的天然气和液态烃。其镜质体反射率曲线出现三段式的特点,这与有机质热降解生成油气的三个演化阶段大致相对应,其中第二段变化幅度最大,位于生油气的高峰区。8、研究认为周口坳陷北部为有利烃源岩分布区,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下中部为好烃源岩层位,煤系烃源岩尤其煤岩是对研究区油气生成贡献最大的烃源岩类型;重新计算出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地质资源量为12101x108m3。关键词: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沉积构造演化;烃源岩评价。 AbstractPermian·CarboniferoushydrocarbonsourcerocksinNanhuabeibasinarewidelydistributedandhavevarioustypes,whichhaveofferedthegoodmaterialbasefortheoilandgasgeneration.Meanwhile,Nanl2well,Zhoucanl3,16,17,8wellhayefoundtheoilandgasshowingamongPermian.CarboniferousSystem.indicatingthathydrocarbongeneration,travellingandaccumulationhashappenedinNanhuabeibasin.Also,exploringdiscoverywasabtainedinthebasinsajacenttoNanhuabeiarea,whichindicatethatthecarboniferous-permiansystemhasgreatpotentialforhydrocarbonexploration.But,hydrocarbonexplorationinNanhuabeibasinisunsuccessful.SoitiSessesialtoconductthetectonicandsedimentaryevolutionresearchandhydrocarbonsourcerockevaluationiI'1lateconboniferoustomiddlepermain,whichCaD.provideimportantscientificbasisandfullandaccuratematerialsfortheoilandgasexploration.Takingwhole,integrated,dynamicanalysisastheprinciple,usingthemulti-disciplinarytheory,combiningmoderntestingtechniquesandmethodology,standingat也epointofbothmicrocosmicandmacroscopic.thisthesishaslaunchedthefollowingresearchworkemphatically:①Stratumdivisionandcontrastingofthecaboniferous-permainsystembasedonlatestcriterionhascarriedoutinthestudingarea;②Basedontlledivisionofthetectonicsequencesandtheepisodeoftectonicdevelopment,sedimentarysystems,paleoenvironmentandsedimentaryfacesareanalyzedandsummarizedinthestudingarea;also,theoriginalbasinpatternofdifrerenttectonicstagesarerecoveredfromthelatecaboniferoustOmiddlepermain.Meanwhile,thecorrespondingsedimentarysequence,depositionalandsubsidingcenterisconfirmed;(④ThethresholdvalueoforganicenrichmentofthecarbonaterockiSprimarilyconfirmed,andtheevaluationcriterionofthreekiadsofsourcerockarealsosettedup;④AnalysingindigenouscharacteristicsofcarbonatiteorganicmatterinTaiyuangroupisanalysedandthreekindssourcerockareevaluated;⑥Tectonicandsedimentaryevolutionaredominantfactorstodistribuingsourcerocksandhydrocarbongenerationtimesequence;⑨Basedontheformerresearch,dividingbetterareas,leadingtype,goodformation,andforecasingresourcequantities.TheconclusioniSobtainedasfollows:l、nleupperpaleozoicsystemoftheresearchingareaispreciselydividedandcontrastedwitheachother.basedontheconceptthatthepermiansystemiSdividedintotwoparts.andthecarboniferousintothree;1[hisresearchwillprovidesolidbasalmaterialforthefutureoilexploration.2、Basedonanalysisofstratumthickness、rockcomposition、provenanceandPaleocurrentofthestudingarea.thepalaeoenviroumentalpaRemanditsevolutionoftheBenxistage、Taiyuanstage、ShanxistageandShihezistageisanalyzedsystematically.3、ThroughlateCOrbonifeITOI.IStomiddiepermianthebasinexperiencedmovementfromnorthtOsouth;sedimentarysystemsgonethroughdifferentstagesfrommesa.fortislandsystemtofluvialsystem.4、111eresearchhassuggestedtheareainlatecarboniferoustoearlypermian belongstotheintrocratondepressivetype;andmiddlepermianthebigcratonintercontinentdeppresivetype.5、Mudstonesourcerockstheresearchingareaaregoodbecauseofhigllthicknessandabundenceoforganicnlatter.Mostof血eorganicmatteraretypem.ThesourserockshavebeeninhighermatBrcstage,itmainlycreatesgas.6、OnthebasisofAnalysingindigenouscharacteristicsofcarbonatiteorganicmatter,resultsindicatethattheabundenceoforganicmatterishigh.Mostoforganicmatteraretypem,thebeRerpartofthemaretype11B.Ifitisresumed,thetypemaybereachIIB—IIA.Theorganicmatterisathigh—highestmaturitystage.BasedonT肌“numericalvalue,carbonatitesollrcerocksevolutionhasbeendividedintothreeportions:diageniematamorphismphase,laterdiagenicmatamorphismphase,hypogeneactionandmatamorphicphase.7、Concerningtheabundenceoforganicrnatter,coalrockishighest.carbonsourcerockiShigherthancoalsourcerock.TypeoftheorganicmatteraremainlyI/1.111eorganicmatterisattohieJa-highestmaturitystageanditisaprospectiveexpressionforlookingforgas.ThecnrveofRoappearthreestages.whichiscorrespondwithorganicmatterthermaldegradation.8、Studyinghasshowedthatnorthernzhoukoudepressionisthefavorablesonrcerockdistributivearea,Taiyuanformafion.ShanxiformationandmiddiletOlowerpartofXiashiheziformationtarefavorableforhydrocarbongeneration.ofwhichtheCOalrockisespeciallyatributabletOthehydrocarbongeneration;GeologicalresourceamountoftheupperpaleozoiciSrecalculatedto12101×100fn3Keywords:Narthuabeibasin;latecarboniferoustomiddlepermain;tectonicandsedimentaryevolution;sourcerockevaluatiOll —j√L--‘一刖罱一、论文选题意义与目的1、选题意义南华北盆地经过30多年的油气勘探至今尚未取得突破。但存在着诸多有利于油气形成和成藏的因素,例如:①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烃源岩分布广泛,发育良好(主要发育于上石炭统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岩性组成多样(包括泥岩、碳酸盐岩和煤系泥岩),这些都说明研究区石炭一二叠系具有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②普遍见到石炭一二叠系油气显示(周参7井、8井、13井、16井、南6井等),并且倪丘集凹陷南12井在下第三系玉皇顶组(1609.6.1686m)测试中获低产油流4.6dd,油源为其下伏石炭一二叠煤系地层,西部襄城凹陷襄5井在石炭一二叠系试获少量天然气,这说明了研究区经历过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过程;③与南华北相邻的周缘其他盆地的石炭一=叠系天然气勘探已获突破性进展,如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文留气田(C.P)、沁水盆地的气田(C-P)、尤其是鄂尔多斯盆地的苏里格庙、榆林、鸟审旗以及东部的神3井、榆17井等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均获得重大突破。从地质演化历史分析,南华北在晚古生代一三叠纪时期,具有与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大致相同的地层发育史、构造发育史,且都为大华北盆地(克拉通盆地)的一部分。既然相邻盆地的石炭一二叠系天然气勘探均己获突破,有理由相信南华北的石炭一二叠系应该成为这些盆地最具勘探价值的目的层系,具有极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因此,开展《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评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对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的原盒地环境格局、盆地沉降与沉积中心的迁移、沉积相带的叠加演化与盆地类型进行恢复和确定;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套符合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地质特点的烃源岩评价标准和方法,并对该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搞清构造沉积演化对烃源岩形成、展布、生烃期次等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据此提出有利烃源岩区、主力烃源岩和烃源岩层位,并重新计算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的地质资源量。这可为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获得突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翔实资料。2、选题目的①恢复南华北地区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不同构造期次原盆地的构造一环境格局,系统认识研究区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点。②研究和总结一套适合于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地质特点的烃源岩评价标准和方法,并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烃源岩重新进行客观的评价。③通过研究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的关系,确定有利烃源岩分布区和主力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层位。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研究区上古生界的地质资源量。最终目标:通过对南华北翁地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和烃源岩评价的综合研究,为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获得突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翔实资料。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1、研究思路①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靛地具有不同的烃源岩沉积和展布特征。“整体、综合、动态”地研究南华北盆地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下石盒子期、上石盒子期的原盆地构造一环境格局,并对其构造沉积演化和盆地类型进行恢复和确定。②应用多学科理论,结合现代测试技术与方法,注意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对研究区的烃源岩进行系统的评价研究。在评价过程中,从全局着眼,紧紧围绕烃源岩评价这一主题,重点解剖和深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烃源岩区块,采用“以点代面,点面结合”的研究恩路。在这一研究恿路的指导下,在大量野外样品与岩芯样品的分析测试及其测试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石炭一二叠系烃源岩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⑤在此基础上,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搞清楚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对烃源岩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总之,综合应用各种高新技术及分析测试方法及数据,为客观评价盒地沉积构造演化、烃源岩评价提供可靠数据,并最终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获得突破提供有价值的资料。2、研究方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注重于基础地质资料与现有的最新测试成果和有关论文的紧密结合,加强多学科综合分析与研究,并以盆地构造演化为纲,系统、动态、综合地开展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研究。以现代烃源岩评价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详细研究,从而对研究区烃源岩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评价。详细步骤如下:①系统收集以往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煤田、石油等方面的研究及勘探成果资料,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去伪存真,吸收有用部分为我所用。②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最新的地层如分方案,对研究区上古生界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并提供岩石地层单位的精细对比标志。③结合上述地层划分方案,进行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对露头和钻井剖面的观察和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确定合理的采样层位;系统采集目的层位的样品,利用现代先进分析测试仪器及手段进行分析测试,获取必需的各项评价参数。④综合应用已有的地震和测井资料,开展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构造层序的确定和构造阶段的划分。⑤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和构造层序确定的基础上,开展上石炭一中二叠统沉积体系、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研究,结合物源成分、物源组合、局部和区域古流研究、地层厚度及分布、砂泥比等的综合分析,开展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原型盆地的恢复,并确定不同构造阶段原型盆地的充填序列及沉积一沉降中心。⑥对与烃源岩评价有关的各项参数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编制烃源岩评价的单因素图件,分析变化规律及地质条件,从而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评价。⑦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基本搞清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烃源岩形成、分布以及对烃源岩生烃期次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确定有利烃源岩分布区和主力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层位,并重新计算南华北上古生界的地质资源量。 三、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国内外烃源岩研究现状①生烃理论方面的发展烃源岩(尤其是煤系烃源岩)在生烃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干酪根生油理论,特别是耒熟一低成熟油和煤成油气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陆相生油理论的重大进展。未熟一低成熟油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黄第藩等(1995)提出未成熟油是油源岩中可溶有机质在较低温度下直接降解而来,王铁冠等(1997)提出了低熟油气低温早熟成因的五种机制和相应的生烃模式。传统观点认为成煤环境不利于成油,吐哈盆地发现与侏罗系煤系地层有关的大油田,使人们认识到煤系地层不仅能生成天然气,而且能够生油。但是只有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才可能形成商业性油气藏,甚至大规模的油气聚集。②新技术和先进分析测试手段广泛应用目前,除了一般地用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对烃源岩岩相学特征研究外,更多的是对烃源岩有机组分超微特征、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研究,如今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Micro.FT.IR)、激光显微热解色质联用(LMPY--GC/MS)、二次离子质谱(SIMS)、固体13C核磁共振(”CNMR)等实验分析仪器成为烃源岩研究的得力工具。由于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方法存在诸多限制,近年来人们研究并建立了其他确定烃源岩成熟度的方法,如T。。法,利用烃源岩中某些有机组分的反射率(如沥青、镜质体)、动物碎屑体反射率(笔石、牙形刺、几丁虫等)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量等。这些新技术和先进测试手段都使烃源岩的研究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2、有关研究区地质方面的研究现状1、关于区域地质和区域石油地质研究方面①河南省地质矿产局(1989)和安徽省地质矿产局(1987)以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综合和分析了已有相关地质资料和科学研究成果,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研究区的地层,沉积岩与沉积作用,岩浆岩与岩浆作用、区域变质岩和区域变质作用、地质构造及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它们编制完成的1:50万河南省地质图、安徽省地质图和l:100万河南省构造图和安徽省构造图已经成为研究本区地质、能源及其它矿产资源最基础的资料和图件。②南阳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87)编写完成的南阳油田石油地质志第一次对河南油田1970年以来的勘探成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II、关于成煤地质条件方面韩树菜(1990)主编完成的《两淮地区成煤地质条件及成煤预测》和河南煤田地质公司(1991)编著的《河南省晚古生代聚煤规律》都从石炭一二叠纪含煤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聚煤盆地构造特征和聚煤构造、煤层变质特征、聚煤规律及找煤方向或成煤预测诸方面对整个南华北地区晚古生代成煤地质条件及聚煤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III、关于油气地质方面①林孟琪等(1981)首先对《河南省石炭~二叠系油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鄂尔多斯刘家庄二叠系气藏形成条件的剖析,结合河南省石 炭一二叠系特点,对河南省石炭一二叠系煤成气和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汪义先等(1982)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省上古含油、气性》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②由徐世荣等主持完成的国家“六五”科技攻关成果《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煤成气形成条件及远景评价》(1985)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煤成气的形成条件。③由全书进主持完成的国家“七五”天然气科技攻关成果《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评价的新认识》(1989)在“六五”科技攻关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和认识。④由全书进等先后完成的《太康、周口等地区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目标选择及勘探部署方案》(1992)和《太康一鹿邑地区上古生界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1994)对太康、鹿邑、周口地区古生界天然气形成条件提出了一些认识,并对有利区块和天然气资源进行了评价。⑤由河南石油勘探局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995)完成的《南华北盆地古生界油气形成条件及远景评价》(南华北盆地古生界区块早期评价)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研究南华北盆地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的研究成果。⑥由河南石油勘探局与华北石油地质局联合开展的《豫西上古界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和《豫西含煤区煤层气选区评价》(1999、2000),对豫西地区石炭一二叠系从煤层气的角度进行了专项研究。3、存在的问题前人对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研究取得了一些认识,虽然这些认识或多或少地涉及了沉积构造演化和烃源岩评价两方面的内容,但受到当时研究手段、技术水平、地质条件和测试方法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研究者所处的研究阶段不同。研究的目的不同,各自引用、占有、熟悉资料程度不同,所以必然存在一定限制。例如,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划分一宜沿用老标准(石炭三分、二叠二分),对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各期的原盆地构造一环境格局认识不清,盆地原型的认识也一直存在争议,没有建立起南华北盆地独有的烃源岩评价标准,构造沉积演化影响和控制下的烃源岩综合研究不足等等,这都限制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突破。四、完成的工作量本项研究是基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委托西北大学地质系承担完成的《东秦岭一大别山北缘盆地演化与含油气远景评价》科研项目中进行的。自2002年8月以来,笔者先后多次去河南油田分公司进行基础资料搜集和岩芯观察描述工作,参与了多次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具体完成的工作如下:1、共收集到各类地质研究成果53份,已发表的论文350篇,科学专著10部以及大量的图件和分析测试数据。2、在资料收集与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于2002年8一lO月,2003年4—5月,2003年6~7月,分三次对三门峡,豫西、信阳一合肥等地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并进行了系统的样品采集。①共观察野外地质剖面13条,采集各类样品258块,根据剖面发育情况,对济源下冶、禹州方山、渑池仁村、巩义张沟、荣阳王堂、禹州磨街、汝州蟒川、三门峡大坝东侧、新安北冶、宜阳灯盏窝、宜阳黄沟、 三门峡煤矿、汝州风穴寺煤矿等剖面进行了系统观察与采样:这里的系统采样是指对于可能的生烃岩来讲,间隔5米或lO米采集一块样品,使样品真正具有代表性。②野外观察点数500处,拍摄彩色照片615张。3、于2004年3月系统地对太参3井、太参4井、周参7井、周参16并,周参13井、周参22井等7口探井的上古生界的岩芯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系统采集了样品117块。4、样品分析与测试①岩石热解375块。②有机碳分析375块。⑧镜质体反射率测定lO块。④烃源岩热模拟5块。五、本文的创新点1、采用石炭系二分、二叠系三分的国际最新地层划分方案对研究区上古生界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2、研究认为,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盆地是弱伸展背景下的克拉通坳陷盆地类型,中二叠世盆地是大型克拉通内陆坳陷盆地类型。3、研究认为从晚石炭世到中二叠世,盆地经历了自北向南不断迁移:沉积体系经历了以台地—堡岛体系向河流体系的演化。4、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结合研究区烃源岩的具体情况,初步确定了南华北笳地上古生界的碳酸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值,同时确定了三种烃源岩类型(泥岩型、碳酸盐岩型、煤型)各自具体的评价标准,不同成熟度的烃源岩亦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5、利用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原始热解数据和热解S2峰的峰型对其原生性进行识别,剔除不合理的测试数据,使其评价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6、根据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成烃演化特征,将其以Tmax=445℃、490。C、590℃为界划分为三段:成岩作用阶段、成岩作用晚期阶段、深成作用和变质作用阶段。7、初步确定Ro=0.60%为研究区煤系烃源岩的生烃门限。8、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平均资源丰度为基准,按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的实际残存面积初步推算出地质资源量的较保守值为:12101×108m3。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796801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l垂I6函指导教师签名:i亟兰垒7≯啮年‘月I弓日沙歹年b月D日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l——一学位论文作者签名:l毒f悯1‘)世年』月序目岽褫醢挈葱勿全文公布.。” 第一章盆地概况及勘探现状第一节大地构造位置东秦岭一大别造山带及邻区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史,它是华北板块、秦岭板块、扬子板块相互俯冲碰撞且又经历了复杂的大陆内多期次造山及成盆作用而形成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以造山带现今北界渣关一鲁山~淮南断裂为界,以北属华北地台(克拉通)本部(习惯称华北南部或南华北盆地);断裂以南到洛南一栾川I一方城断裂之间为原华北地台(克拉通)南部现卷入造山带的过渡变形带一后陆逆冲断裂褶皱带,简称为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南华北盆地是指以焦作~商丘断裂为北界,栾川一固始断裂为南界,西含豫西隆起区,东到夏涡麻断裂。包括豫话隆起区、周口坳陷、太康隆起、开封坳陷等地区,面积约15×104kin2(图卜1)。构造上,南华北盆地横跨华北地块南部及其南缘,是在前中新生代为主体的近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造成了它有别于中国东部其它同期盆地的独特特征,它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东秦岭一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的控制。图卜1南华北盆地地理位置图(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修改)第二节南华北盆地勘探概况南华北盒地的油气勘探始于1955年,1959年当时的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太康隆起邸阁构造上钻探的华5井为本区的第一口区域探井。自1955年至今,南华北盆地的油气勘探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勘探阶段:一、油气概查阶段(1955--1970年) 主要由地矿部,石油部所属物探大队完成了l/100万重、磁概查,1/100万航磁概查和1/20万重力、磁力、电法普查及929千米的“光点”剖面和一些浅井,初步查明了本区隆起与凹陷的分布,为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二、油气普查阶段(1971—1979年)1971—1979年石油部所属物探局、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开展了地震概查、普查,施工范围西起三门峡,东至三塔集,北起太康,南至信阳盆地的主要凹陷,主要地区集中在周口坳陷(探井6121)、太康隆起(探井1口)、板桥坳陷(探井1口)。三、区域勘探阶段(1979年一至今)1、以下第三系为主的勘探阶段(1979.1982年)1979年在午阳、襄城坳陷完成地震剖面2006.5Km,同时在襄城坳陷完成了1/10万的重力普查,先后钻定凹井三13并取得了成功,发现了午阳、襄城两个下第三系生油坳陷,之后又相继钻井15口进尺61555.21米,在11口井中发现了油气显示及油流并发现了午阳盐矿,但油气勘探未取得突破性进展。2、以上古生界煤成气为主的勘探阶段(1983.1985年)该阶段,河南石油勘探局、物探局和地震队在淮阳、鹿邑地区完成了2512.95Kin数字多次复盖剖面,钻探煤成气探井5口(周参7、8、9、10、13),总进尺14144.48米,4口井见到了煤成气显示并且周参10井发现了下白垩统生油层,同时地矿部也在该区钻井7口(南l、4、5、6、7、11、12井);进尺15412.14米;同时在谭庄、沈丘坳陷以北的周口坳陷区完成了1/10万的重力测试和约2000Km的地震剖面,1987年地矿部华北局在倪丘集坳陷的大王庄构造上钻探的南12井曾试获以上古生界为油源的工业油流。3、猷下白垩统为主的油气勘探阶段(1986—1990年)该阶段,强调了区域综合勘探,在周口坳陷及邻区完成了53100Kin2的1/10万高精度航磁测量,补齐了1/10万的重力普查,坳陷主体部位完成了20240K1T12的化探普查,数字地震剖面6277,63Km,钻探井13口,进尺4.68万米,10口井见到显示,周参12井试获3.86吨的油流。4、以古生界天然气为主的勘探阶段(1991年以来)及现状分析长庆油田陕甘宁大气田的发现,对华北其它地区吉生界的天然气勘探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和鼓舞。到目前为止,南华北地区已先后开展过化探20240km2,高精度航磁53100km,高精度重力3300km2。这些勘探在研究盆地的基础地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无法对上古生界致密型天然气的勘探起到有效的作用。已完成的二维地震测线总长度为34560.175km,其中模拟地震和数字地震分别为26820.1km和7740.07km,所占比例分别为77.6%和22.4%。这些工程工作量主要完成于上世纪80—90年代,这些地震勘探在中新生界盆地地层、构造研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上古生界资料品质普遍较差,不利于上古生界勘探地质及成藏组合的研究。对于南华北地区来讲,先后由不同单位对不同的钻探目的层系进行了钻探,钻探总井数为88口,而钻遇上古生界的探井共18口,其中周口坳陷14口,太康隆起4口,其它地区均无钻遇古生界的探井。以周口坳陷为例,上古生界的探井密度仅为O.034口/100km2,属极低勘探程度。 第二章石炭一二叠系地层划分与对比南华北盆地石炭系和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良好,沉积类型多样,生物化石丰富,是研究中国海陆交互相石炭系和二叠系的最佳地区之一。同时这里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又是主要的煤层和生、储油层,是研究区诸盆地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性层系。因此,近年来南华北盆地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广大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石油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众多地质学家和石油地质学已先后对本区的石炭系、二叠系开展过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专项研究,且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纵观华北南部的石炭系和二叠系研究成果,在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分布和二叠系的划分与对比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较大分岐,它直接影响着对华北南部石炭系和二叠系油气勘探前景的客观评价。为此,本次研究在前人已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石炭系和二叠系典型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的观察、丈量和地震测井资料的系统解释等手段,试图对研究区内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分布、地层接触关系、岩性岩相组合特征、古生物组合特征等进行较系统的总结,为开展本区石炭系一二叠系残余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和烃源岩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第一节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划分及其特征一、关于华北南部石炭系二分和二叠系三分的划分问题华北南部及邻区的石炭一=叠系,由于受传统标准方案的影响一直采用石炭系三分和二叠系二分的方案。但是由金玉轩等(1999)编制完成的中国地层典石炭系和中国地层典二叠系已经采用了石炭系=分和二叠系三分的划分方案。王鸿祯等(2000)在完成《中国层序地层研究》中也将石炭系二分和二叠系三分。沈光隆等(2000)在完成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划分与对比研究》子专题时,也采用了石炭系二分和二叠系三分的方案,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石炭系二分和二叠系三分已经成为地质学研究的趋势。华北南部地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分别采用二分和三分的划分方案,具有这样几方面的优势和特点:①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华北南部地区石炭系,尤其是二叠系的岩性组合特征、生物组合特征、沉积体系特征明显地呈三阶段的演化特征:②有利于协调华北南部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与国际、国内其它地区的石炭系、二叠系对比关系:③在能源勘探实践中更适宜进行盆地煤炭和油气资源的评价和油气勘探部署,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④与国际、国内目前里现的石炭系二分和二叠系三分的趋向性划分方案进行对比,有利于与国际石炭系和二叠系研究接轨。鉴于上述,本次研究成果采用了石炭系二分和二叠系三分的划分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研究区内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的划分对比,石炭一二叠系盆地形成与演化,石炭一二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油气勘探前景的综合评价研究。二、石炭系一二叠系地层划分及其特征华北南部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发育于陕渑一宜洛一鲁山一平顶山一确山一固始一线以北,郯庐断裂以西的广大地区。由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干峰组5个岩石地层单元组成。它们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或微角度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总厚度达70(k--1300m,其中含煤层系(包括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厚500—1000m。在豫西和两淮地区出露良好,在京广 线以东的南华北盆地区则为中新生代地层掩盖。华北南部地区的石炭系、二叠系与华北北部及鄂尔多斯地区相比较,最大特点是石盒子组为含煤岩系。素有“北型南相”之称。这一名称很好地突出了华北南部兼有华北和华南两者聚煤时期的特征,其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既有北方型的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本溪组、山西组,随后又发育了与南方中二叠世同时代的含煤岩系石盒子组,这使得较华北北部具有更大的油气资源优势。(一)石炭系l、上统本溪组(C2b)本组主要分布于三门峡一郑州一鄢陵一阜阳一寿县一线以北地区,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由滨海泻湖相铁铝岩、泥岩,滨岸相碎屑岩及正常海相灰岩组成,其厚度受基底风化壳地形控制,为5—45m,一般10一30m,呈西南薄、东北厚和北厚南薄的趋势。在两淮地区的萧县和砀山一带厚度达32m,而在宿县一涡阳和淮南厚度逐渐变薄,为3~12.5m。本溪组自下而上可分三段:下段相当于鄂尔多斯东部及山西地区的湖田段,普遍为紫红色、杂色铝质泥岩(又称“铁铝岩层”),地层中含1—2层黄铁矿结核,其地表风化成赤铁矿、褐铁矿(俗称“山西式”铁矿)。中段相当于鄂尔多斯东部及山西地区的畔沟段,为灰色铝土矿和耐火粘土,局部含煤一层。上段相当于鄂尔多斯东部及山西地区的晋祠段,为泥岩、砂质泥岩,夹煤线并含l—3层灰岩透镜体。灰岩总厚0.25—5m,产蜒及腕足类化石。本组为:Fusulina.Fusulinella带;植物为:Tingiasp.-Par函柳西gigantea-Linopterisneuropteroides组合。(二)二叠系华北南部二叠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岩石地层单元,它们是下统太原组、山西组、中统下石盒子组、上石盒予组和上统石千峰组(图2—1)。1、下统太原组(Plt)本组是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滨岸碎屑岩和泻湖铝铁质岩沉积。主要由泥岩、灰岩、砂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厚22.5—169m,平均68m。东北及东部厚,西南部薄。在三门峡一郑州—鄢陵一阜阳一寿县一线以北地区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该线以南铝质岩、铝质泥岩(与本溪组同相异时)与下伏寒武系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按照沉积旋回特点,自下而上可分上、下两段。下段(太2段)由下部碎屑岩层和上部灰岩层组成。下部碎屑岩层在新安~渑池一带为一层石英砂岩,局部为砂质泥岩,厚2—10m:嵩箕、汝阳确山小区为铝质岩、铝质泥岩,厚2—30m,一般厚8m。于巩县涉村,最大厚度87m,厚度严格受沉积基底古风化壳地形控制:嵩箕区铝质岩层位高。在淮北地区为细砂岩和粉砂岩含磷铁矿结核。厚16--20m。上部灰岩段:由灰岩(Ll—k)及煤(一l一一4)相间组成,偶夹泥岩、砂质泥岩。灰岩局部含燧石层,具丘状交错层理,厚5—23m,富含生物碎屑。灰岩层数自西而东增多,西部新安、渑池、济源一带1—2层,局部缺失;东部永城一带可达5层。一l煤层在黄河以北1—2层,总厚3—5m,普遍可采;而黄河以南嵩箕小区1m左右,仅局部可采:禹县以东及永城一带一,煤层普遍不可采。在淮北地区主要发育k和L4两层灰岩,并夹薄煤层,厚度>20m。 地层薅统标阚植物群桂状●卧植物组台分期统组煤段层序上石j=£豇一千K—B一盎培统组K6晚传上JPseudarhipidopsisbrev妇“is~Rh咖,出带iss耳Ⅵ由石八奄Fasct以erid#“mellipticN搠蛆台A盒K5期Gimntopterisdictyophvllotdes—PsMqt"一坤ltllm曼子==尊V一六Dialltiparlit“舯-chiropt日ri5rFniformis组台—_●蛆K.植下叠⋯b石五Lobatannularia£mf如fia---Gi职ntonoclFHln肘PIiiB矗Ⅳ一曲~Fqsc钮terishatl#{啦台巾物予兰绒K3蛆丁篁王£2群山期皇下辞廿ⅫZectopteris打ian月ularis一脚lectopteridiu,zA碴Ⅲ一Kl4latmn---Cathal/siopter{,white增}俞-_^蛆—k==玉.⋯一SI区叠一太三i三L。LeFidodendronSze蛔nmH一。.ppsthllmliB统jZⅡ蛆原-r'-v—NP埘’o瘫Pr话avata--Taenio—terissp组台蛆三乏石古一。一蒯Pa,ipteris—xa,IfPn—LinoptPr,sA炭溪l系组bronRnia¨ii--Conchophylf¨,枷台o蠢1j图2-1南华北盆地石炭一=叠系综合柱状图上段(太1段)也由下部碎屑岩层和上部灰岩层组成。下部碎屑岩层由灰白、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俗称“胡石砂岩”)、砂质泥岩夹薄煤及1—3层灰岩(L5~L6)透镜体组成。上部灰岩层由深灰色中厚层状燧石灰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组成。含灰岩一般2—3层(L7、L8、L9)。局部达4—5层,含煤4—5层。顶部在宜洛、新安一带夹含钙质的硅铁层(俗称“铁里石层”),济源、渑 池、陕县一带往往缺失灰岩,为泥岩或泥质灰岩所代替。向两淮地区,该段灰岩层数增多,由k、L7,L8、1.9.L10,L11.L12、L13八层灰岩构成,向西到鄂尔多斯东部相变为碎屑岩。在淮北地区该段厚度103m。区域对比,华北南都的太原组下段大体相当于鄂尔多斯东部及邻区的毛儿沟段(太2段),上段大体相当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及邻区的东大窑段。华北南部的太原组岩性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120—160m),组内灰岩层数一般为8一12层,少者为6—7层,多者达15层,灰岩的层数和厚度均具有自西向东增多和增厚的特点。含煤层一般为4—8层,最多可达12层。整体呈现西南薄东北厚的特点。在南北向剖面上,华北南部的太原组整体具北厚南薄趋势。太原组上段顶部灰岩层在整个华北—鄂尔多斯地区具有广泛的分布,为太原组最后一次海侵的产物,也是全区良好的对比标志层。在鄂尔多斯盆地该层为东大窑灰岩,在豫西为L,灰岩,在两淮地区为L13灰岩。太原组下段下部L2灰岩普遍含燧石结核及燧石条带,并富含动物化石、蜒类特别密集,厚度一般为lOre左右,为太原组下部重要的对比标志层。该标志层在鄂尔多斯为庙沟灰岩,在华北南部为L2灰岩。本组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其化石带,蜒类:Pseudoschwagerina带,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Sweetognathus带,植物组合:Neuropter-isovata—Lepidodendronposthumii—Taeniopterissp.组合。2、下统山西组(PlS)山西组为华北南部最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它整合于太原组灰岩或含腕足类黑色海相泥岩之上,其顶以砂锅窑砂岩之底面为界。为一套以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的潮坪、泻湖、泥炭沼泽及三角洲沉积。自下而上分两段:下段(山2段),其顶界为大占砂岩的底界面。主要由黑色碎屑岩、泥岩、粉砂岩、中细砂岩夹煤层组成,构成一正粒序的旋回沉积,山西组的主要煤层(豫西地区的二,煤、两淮地区的D煤层)发育在该段的上部。在豫话地区厚10—40m,在两淮地区厚35—40m。其中二I煤层和D煤层在整个华北南部普遍可采。上段(山l段)则由以中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构成的几个基本不含可采煤的正粒序沉积旋回构成。其下部为灰白色细粒含云母碎片及岩屑的砂岩,俗称“大占砂岩”,是二l煤顶板,局部相变为泥岩或砂质泥岩。三门峡、渑池、宜洛、新密、禹县一带尤为发育,厚14—30m,宜洛最厚达40m,有时分叉为两层,而在临汝、平顶山一带厚仅4—7m,向上过渡为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夹数层薄煤(香炭煤)。在两淮地区厚达lO~16m,为控制下段上部可采煤层的良好标志。上部为浅灰色一深灰色中细粒砂岩(俗称香炭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煤l—2层;顶部为含紫斑泥岩,具鲕粒(俗称小紫泥岩)。山西组有规律地呈现北厚南薄,东厚西薄在河南安阳、鹤壁厚达lOOm左右,在临汝一平顶山厚50—60m;在安徽淮北厚度80一130m,宿县桃园一带厚度90--110m,淮南地区厚60一80m。本组含双壳类:Phestia,schizodus?产植物化石:Emplectopteridiumcuatum,Emplectopteristrianguaris.Taeniopterismulteinervis,AlethoPterisascendens,A.norinii,CQilipteridiumsp.。PecopteriswongiLSphP"ophylluonsp。与下伏太原组和上覆石盒子组均为整合接触。3、中统下石盒子组(P2x)华北南部的下石盒子组为一套三角洲相含煤沉积,主要岩性为砂岩、粉砂岩、 泥岩和煤层。自下而上分为一、二、三段。其中~、二、三段相当于前人所划第三、四、五煤段。(1)一段(三煤段)相当于河南煤田公司所划(1991)的三、四煤段。底部为砂锅窑砂岩,岩性为浅灰、灰白色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向上为灰紫色铝土质泥岩或灰白色高岭石粘土岩,具豆、鲕粒结构,俗称“大紫斑泥岩”或“米村泥岩”(因新密市米村而得名)。向上过渡为灰绿、灰白色砂岩、灰黄色砂质泥岩、泥岩,其顶界为三、四煤分界砂岩。该段厚约134m。(2)=段(四煤段)相当于河南煤田公司(1991)的五煤段。其底部为三、四煤分界砂岩,岩性为灰黄色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粉砂岩,厚8m,向上变为灰黄色、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煤线(层),上部为黄色具紫斑泥岩。该段厚43~94m,一般厚53m。(3)三段(五煤段)其底面为四、五煤分界砂岩,岩性为绿黄色细粒砂岩,向上过渡为含菱铁矿结核泥岩、细砂岩、泥岩夹煤线,顶界为田家沟砂岩之底。该段厚58~124m,一般厚79m。下石盒子组总体南厚北薄,砂岩厚度变化不大,泥岩和煤层(线)多在黄河以南分布,黄河以北基本不含煤。下石盒子组的聚煤中心较山西组明显南移在平顶山—确山~淮南一线。含有半成水双壳类化石及无铰纲腕足类化石Lingulla,植物化石主要有Gigantonocleacatahysiana,LobatannulariagnSifolia,Fascipteris等。两淮地区的下石盒子组的一段、二段、三段分别与韩树菜等(1991)所划第二含煤段、第三含煤段和第四含煤段对应。其中一段(第二含煤段)包括底部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铝土页岩和E、F、G、H煤层:二段(第三含煤段)底部为砂岩,向上发育I和J煤层。三段(第四含煤段)底部为砂岩,向上发育L煤层。4、中统上石盒子组(P2S)华北南部的上石盒子组分布广泛。它是由以田家沟砂岩底为底界,以平顶山砂岩底为顶界的一套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夹白色砂岩、紫斑泥岩、灰黄色硅质海棉岩及煤层的一套岩石组合。自下而上分三段,分别称四、五、六段。它们分别相当于河南地矿厅(1997)所划第六、七、八煤段和河南煤田公司(1991)所划第七、八、九煤段,与韩树菜等(1991)所划两淮地区的第五、六、七煤段对应。四段(六煤段)底部为浅灰、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常含砾石及海绿石,厚O.53~31.43m,平均8.3lm,俗称田家沟砂岩。下部为灰色泥岩及青灰色砂岩互层,中部以灰色砂质泥岩及细砂岩为主,夹深灰色泥岩,含煤2~7层,俗称柳叶煤。上部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夹紫斑泥岩。中、上部夹3~5层其单层厚0.1~0.3m的灰褐色、灰黄色硅质海绵岩。该段厚53~167m,一般95m。七煤段:底部为粗粒岩屑石英砂岩,为六、七煤分界砂岩,中部以深灰色泥岩及青灰色细砂岩为主,夹煤2层,煤层顶板具含菱铁矿岩夹层,中下部夹硅质海绵岩3~7层,单层厚0.1nO.5m,上部为灰色、灰绿色及青灰色砂质泥岩,与细砂岩互层,顶部常含铝质,具紫斑。该段厚35~144m,平均厚77m。八煤段:底部为中粗粒长石砂岩,为七、八煤段分界砂岩,俗称大风口砂岩(以禹州神后大风口而得名)。下部以泥岩为主,夹粉、细砂岩,上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细砂岩互层。该段厚O~137m,东厚西薄。上石盒子组总体南薄北厚,大风口一带最薄。砂岩夹层向北多变厚,煤层向 北减少以至消失。硅质海绵岩夹层向北减少。紫色粉砂质泥岩向北逐渐增多。在两淮地区,上石盒子组四段(第五含煤段)主要由底部砂岩(相当于田家沟砂岩),M煤层、硅质海绵层等组成:五段(第六含煤段)主要由底部砂岩、N煤层、0煤层及硅质海绵层等组成;六段(第七含煤段)主要由底部砂岩、P、Q、K、s、T煤层等组成。该组的含煤性南北差异较大,由北向南含煤性逐渐变化,淮北北部多为薄煤层或碳质页岩,至宿县、桃园、濉溪童亭一带含煤层数增多,到淮南地区煤层变厚和增多,为聚煤中心。总体来看,华北南部上石盒子组的聚集中心仍在平顶山—确山一淮南一带。硅质岩或硅质海绵岩的广泛发育及其区域上的完全可对比性是上石盒子组的一大特点。它可以作为区域性的重要标志层。上石盒子组含大量的腕足Lingulla,双壳类及海绵骨针,而且植物化石十分丰富,主要有Gigangtopterisnicotianefolia,Lobatannulariamultifolia,Psygmophyllummultipartitum,FascipteriseHipticum,Taeniopterisspatulata等。5、上统石千峰组(P3S)或孙家沟组本组为一套不含煤层的陆缘近海湖沉积,下界起于平顶山砂岩之底,大致于洛阳以西,与上石盒子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以东则由冲刷逐渐过渡到整合接触。顶界止于金斗山砂岩之底面。本组厚160--380m,一般200--300m。自西南而东北具明显变厚趋势。本组依据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四段。第一段(平顶山砂岩段):为灰白色、浅灰黄色厚层至巨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局部含砾,硅质胶结,具大型平缓直线斜层理和冲洗层理,具反粒序特征,分选中等,层面见有对称波痕。在登封、陕渑、新安尚发现有海绿石颗粒。为煤系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层。厚22--100m,局部可达140m,具南厚北薄的趋势。在平顶山一带厚100m,登封一带60—70m,焦作厚67m,鹤壁厚20m。第二段(砂泥岩段):为狄黄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和紫红色、灰黄色、灰绿色泥岩组成。在宜洛一带砂岩具波痕及泥裂。厚30一100m,一般厚40一60m,该段厚度向东向北有变薄的趋势。第三段(泥灰岩段):为紫红色钙质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砾屑泥晶灰岩(K7)组成。在登封13204孔泥岩中,发现有叶肢介化石。在豫西区,泥灰岩以薄层状频繁产出,且层数多:在豫东及豫北区,泥灰岩层数减少,而厚度增大。厚10一120m,一般30一50m。第四段(同生砾岩段):以青灰色、灰褐色粉砂岩及细砂岩互层,夹泥岩、砂质泥岩薄层为主,问夹1—5层浅灰色砾屑灰岩(同生砾岩)及泥质砾屑灰岩、砂质砾屑灰岩。岩性十分特殊,灰岩中含大量大小不等(7—20mm)球状或椭球状砾屑。本段厚30—100m,一般厚40一70m。第二节石炭系一二叠系地层对比正如地层划分可以根据地层的不同属性采取多种划分方法一样,地层对比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但是,如同王鸿桢院士所指出的那样,地层对比的实质是年代地层对比。采用多重地层划分确定的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它们的界线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但是,为了油气勘探实践的实际应用,这里尽量避免采用跨时的地层单位,在地层划分时,对一些地层界线作了适当调整。岩石地层对比是最直观、最快捷的一种方法,但由于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岩性特点和地层结构划分的,它必然随沉积环境的变化和沉积作用方式的变化而变 删|譬崔磬鼍do萼占蝼四』I脚骂上=面墨■越蕾越础鞲‘挂摧蜒蛙攀蜡蝼生。如悄豆。1111收拙孽虽越■崔趣捌秘越——镰旧蕾ⅢIj{II叫k隹li翻捌鞋蠢小删囊到■衄■璐一悼k司*——地蜒1墼■1l■蜒卜11■舔q嚣丽■k粼幡^电佴..Lt霉lil譬{叠ji划嗣l辅I罩l嗣l茸皇*托**i●曩筌田凶I■佴制H’辋}L俺■叶’捌I言l口捌氍■删攉智叫¨■嚣卜11■嚣叫博鬟端善籀础坐聩聿埘粕黼划甫朝嚣ml{岳一熟i葬鬻§l蜒:蜒羹粼墼攀|:帕舷童善薹i_‘牛驾啪肾悃叫蜊●孽鞭d——l‘删嗣l嗣矗弩暑朴捌越捌≈世如叠艟赶葺m档求d■越壕羹■}*惮——蚺塞捌嗣宣矗桀■昧伽协卅件捌H琏硝悼苦*一博塑叫嚣壬塔卜端q嚣卜撼幡Il一嶙协巅蟒和扭推囊雌剿啦埘{畚孽奄怕蛆积号麓2却描甚整一罩墟职斗御直盎碰LL盛营赶越舒甚剖艇i}毗越:§攀赣箍蟥鬟蜒If辚斟1蜒螂<』《悄匝川越脚魁越群越雏暑捉悄缸川1Il*^一J-tl_Ic■H.埘墨卜k■件囊墨一蝼采弛:件-【■m矗永——赣髓删描赵暖蝣——枉岛醉—-斟叫杯裂塔仁谁刹嚣瑞q1I■撼号11■蠕卜1I■嚣一捭联■懈11■雌戳鼍;目镕§J鼠E目目ss%自8s∞婶盎宣盎整皇l童叠盎餐和盎盎桀婚术露甚啦盎特搽鼙●稚醇誓挂蒜墒甚嗽鞭露琳棠*圈担啪氅虹一苗蕾■矗出哦皿燃蕊翻h皿jL辫箱簧盎艄盎董盎釜盎餐:盘盎盘毒皇鞯者驾簟毫覃jI班斟-:蚓管辣粼俺匠采榭电.。幂棼..鲰呻苎艘寡簟求密4群螺k蛆寮蟒儆端粹廿’嚣芷■鬟犍电蛸世制端韶kI担靖螺出咪帐云盎越叠盎鞘蜊黼叫11■堪岳_1■鬈止1I■嘏靖蠕普暇*裤*I}端正掘懈空·j端匮堕耶簿啭l}摇茸瓣●和嚣砷辅妊挥懈1I■懈豫氍懈_鸶越靛末骚鼍f茸昧酬机叫雅怔桀斟一I“僻 化。实践表明,岩石地层对比通常采用最多的方式是在同一沉积环境地层单元内寻找标志层,并结合岩石组合和沉积旋回进行。如果将岩层中的一些具等时意义的标志物(如火山灰等)作为对比标志,其对比应当说是十分理想的,但这样的机遇毕竟十分有限。在进行区域地层对比时,既要考虑沉积相的变化,也要联系生物组合的关系。在海陆交互相地层发育区段,应将海相地层的变化作为主要对比依据。对于变化较大的砂岩体和明显随环境变化而出现层位迁移的煤层,只能做为辅助性的对比标志。一、岩石地层对比划分与对比的主要标志层经过数十年煤田、地质、油气工业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的研究,华北南部石炭一二叠系地层划分的主要标志层自下而上如下:1、本溪组底部铁铝岩层标志层(K1):这是华北南部最易识别的岩性标志层,它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灰岩之上,由底部的山西式铁矿和紧邻其上的G层铝土矿构成。该标志层在三门峡一郑州一鄢陵一阜阳一寿县以北地区普遍有分布。但在该县以南,其层位偏上,已属太原组底部。2、太原组灰岩标志层:太原组灰岩分布极为广泛,动物化石丰富,其中尤以L2灰岩和L7灰岩最为稳定,故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层。L2灰岩标志层:位于下部灰岩段的下部,为灰、深灰色生物屑泥晶灰岩,夹有燧石条带或结核。含丰富的蜒类、牙形刺、介形类、腕足类、珊瑚类等海相动物化石,尤其以珊瑚类及介形类较其他灰岩层更为富集为特征。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厚度由sE向NW变薄,一般在1.62一11.83m左右;L7灰岩标志层:位于上部灰岩段下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泥晶灰岩,夹有似层状或透镜状燧石条带或结核。含丰富的蜒类、牙形刺、腕足类、珊瑚类等海相动物化石,尤其以腕足类较其他各层更富集,蜒类更密集为特征,痕迹化石亦很多。厚度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变薄,一般0.85—10.50m,分布广泛,层位稳定。3、太原组胡石砂岩标志层:位于太一段(上段)底部。为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中一细粒石英砂岩,在华北南部其岩性厚度均有所变化,厚度为0.68--7.0m左右,可作为辅助标志层。4、山西组老君堂砂岩标志层:位于山西组之底,为二l煤层底板砂岩。岩性为浅灰色、灰白色厚层状中一粗粒石英砂岩。此砂岩之上一般不再发育海相灰岩,结合上覆煤层的普遍发育,仅可作为辅助标志层(相当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的北岔沟砂岩)。5、山西组大占砂岩标志层:位于山一段(上段)下部,为二l煤层顶板,为灰白、灰色薄一中厚层状中一细粒含白云母片的岩屑砂岩。该砂岩体在华北南部广泛分布,局部分叉,有时为砂泥岩代替,为控N--I煤层和全区对比的主要标志之一。6、下石盒子组砂锅窑砂岩标志层:位于本组底部,即二、三煤段的分界。为灰白、浅灰色厚层状中一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含砾。下部为反粒序结构,中间普遍夹灰色泥岩。厚度约5—20m。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横向分布广泛,层位稳定,为全区对比的良好标志层(相当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的骆驼脖砂岩)。7、下石盒子组大紫泥岩标志层:又称米村泥岩,位于砂锅窑砂岩之上5—10m处,以紫红色含铁铝质泥岩或砂质泥岩为主,厚5—23m,平均13m,具鲕、豆状结构,层位稳定。为区域性对比的良好标志层(相当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9 的紫斑泥岩或桃花泥岩)。8、上石盒子组阴家沟砂岩标志层:位于该组的底部,即五、六煤段的分界砂岩。岩性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中一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常含砾及海绿石,具反粒序结构a厚约O.53—61.43m。全区普遍发育,地貌特征明显,是区域对比的良好标志层(相当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的‰砂岩)。9、上石盒子组硅质海绵岩标志层:位于六煤段顶部至七煤段底部。为灰褐色、扶黄色致密坚硬.垂直节理发育,一般由3—5层薄的单层组成一个“层段”,单层厚o.10一0.30m。就每个单层来讲在较大范围内,其岩性、厚度均有变化,但该标志层在鄂尔多斯一晋中一豫西一徐淮地区普遍发育,“层段”相当稳定,含丰富的海绵骨针,地貌特征明显,为大区域对比的极好标志层。10、石千峰组平顶山砂岩标志层:位于该组的底部,平顶山砂岩段为灰白、浅灰、浅灰黄色厚一巨厚层状中一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含砾,具反粒序结构及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厚度约22—100m,最厚可达140m,有自西南向东北变薄的趋势。岩石坚硬,多构成单面山,地貌特征十分明显。其在全区发育,层位稳定,既是煤系地层的保护层又是区域对比的极好标志层。ll、石干峰组泥灰岩标志层:位于石千峰组第三段的中上部。灰、浅灰、灰白色非海相砾屑泥晶灰岩,~般呈薄层状夹于紫红色泥岩之中,厚度30—50m。全区广泛分布、层位比较稳定,是全区对比的良好标志层。二、岩石地层对比根据上述11个岩性标志层,结合前人已有资料,可对豫西、豫东、淮北、淮南、徐州等地的二叠纪煤系地层建立相应的对比关系(见表2-1)。三、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石炭系一二叠系的对比华北南部属于华北地层大区,石炭一二叠系岩石地层序列在总体结构上,与华北地层大区的其它地区基本一致,但由予古地理环境的差异和沉积环境的迁移,在岩石地层性质上也出现一些差别。这种差别总体表现在华北南部与华北其它地区的本溪组、石盒子组的岩石组成及其含煤性上。1、分布于三门峡一郑州一鄢陵一阜阳一寿县以北的本溪组与华北北部及鄂尔多斯地区本溪群基本一致,它们都是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建造,夹含蜒灰岩,具有极大的可对比性。但三门峡一郑州一鄢陵一线以南地区石炭一二叠系底部也发育有山西式铁矿和G层铝土矿,但紧随其上的地层是太原组而非山西组。该区的太原组平行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而明显有别于华北北部及鄂尔多斯本溪组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之上。这种特点明显表明,南华北南部地区在本溪组沉积之前和沉积之时,较华北中部及鄂尔多斯地区为隆起区,总体表现为从本溪组一石盒子组依次向南不断超覆沉积的特点。2、华北南部的太原组和山蕊组在岩性及含煤特征方面与华北北部及鄂尔多斯基本一致,其主体是一套海陆交互相至海陆过渡带的三角洲相沉积。华北南部山西组上段底部的大占砂岩,其岩性特征和上下煤层的结构关系均可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对比。下石盒子组底部砂锅窑砂岩可以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的骆驼脖子砂岩对比,老君堂砂岩及其上覆二.煤层可以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的北岔沟砂岩及其上覆中煤层对比。但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上煤层较华北南部发育,由此推论,太原组、山西组沉积时,其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应在三门峡一郑州以北至两淮地区。 3、华北南部石盒子组无论岩性组成及其含煤性方面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都有差别:其一,华北南部的石盒子组为含煤岩系,发育多套含煤层段,但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石盒子组,尤其是上石盒子组不含煤层和煤线;其二,华北南部的上石盒子组不仅产煤,而且还出现多层硅质海绵岩和多层硅质泥岩,并产海相腕足类和双壳类化石。因此,华北南部的石盒子组在岩性和含煤性上不能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的石盒子组完全对比,故华北南部(豫西地区)的石盒子组曾被命名为大风口群(杨关秀,1985)或被命名为小风口组(下石盒子组)和云盖山组(上石盒子组),或者将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分别命名为小风口段和云盖山段(河南地质矿产厅,1997)。这些划分和命名均体现了华北南部石盒子组与华北北部及鄂尔多斯盆地石盒子组的差别。4、华北南部上石盒子组硅质海绵岩或硅质泥岩与晋中地区的硅质层可对比,但硅质海绵岩的层数华北南部,尤其是两淮地区明显多于晋中地区,而鄂尔多斯盆地至今尚未见报道。5、华北南部石千峰组底部的平顶山砂岩及其同期砂岩可以与晋中地区的K。砂岩和鄂尔多斯盆地峰5砂岩对比。华北南部石千峰组泥灰岩段及其钙质结核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石千峰组的泥灰岩及钙质结核层均可对比,反映华北南部的石千峰组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的石千峰组为同一盆地环境的堆积产物。华北南部与鄂尔多斯一晋中地区上古生界岩石地层对比(见表2—2)。 第三章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第一节构造层序及其划分一、构造层序的划分及其格架南华北搞地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地层以区域角度不整合覆于下伏老地层之上,底界面为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的古侵蚀夷平界面,是加里东运动的产物,顶界面是二叠系内部上二叠统石千峰组与石盒子组之间的整合界面。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沉积组合特征的差异,可将该构造层序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亚构造层序:Tsl(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山西组)和Ts2(中二叠统石盒子组)1、Tsl亚构造层序(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山西组)它以平行不整合和边缘超覆不整合覆于下伏奥陶系和寒武系之上。根据该层序岩性、岩相特征的差异分为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两个次级层序:上石炭统次级层序:上石炭统本溪组在三门峡一郑州一鄢陵一确山一固始一线以北有大面积分布。它与下伏奥陶系相伴而生。区域资料揭示,在上石炭统沉积时华北南部整体为一向北倾斜的斜坡环境,当时的沉降一沉积中心在邯郸一肥城以北地区。此时的海侵方向由东向西,即由本溪、唐山等地向西部入侵,同时淮北也向南向北漫淹。下二叠统次级层序:本溪组形成后,华北地台发生了有一定规模的北升南降的构造变动,由此改变了早期北低南高的古地形,盆地沉降一沉积中心由本溪期的邯郸一肥城以北地区变迁到郑州一临沂一线。下二叠统太原组、山西组的沉积范围也由三门峡一郑州—鄢陵一确山一固始一线明显南移,可能达三门峡一南阳一合肥一线。向东由于受后期郯庐断裂的影响,面貌难以确定。2、Ts2亚构造层序(中二叠统石盒子组)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沉积时,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构造格局,盆地沉降一沉积中心再次南移,洛阳一漯河一淮南为其沉降一沉积中心。并形成了华北南部特有的石盒子组含煤地层。二、构造阶段的划分在综合分析华北南部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及大量油气勘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各构造层序的分布特征、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可将研究区上古生界划分为2个构造演化阶段:1.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弱伸展背景下的克拉通坳陷盆地形成阶段。2.中二叠世大型克拉通内陆坳陷盆地形成阶段。第二节原盆地构造一环境格局分析一、基本构造面貌华北南部自中晚奥陶世隆起之后至晚石炭世才接受海侵,当时它南邻秦岭后造山伸展盆地,由于边缘隆起的存在,在研究区内形成一个南高北低的斜坡,为大华北翁地的组成部分。该盆地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化期,晚石炭世海水由东北本2 tl蚓:I:目ii目。。圈。刚押黧童薹盏:耋_一薰一一U*ats刈ststle=毒妄。%i—I._⋯-剐~圈-喇!l髓l《~“酗黔制s黔禾e=主主,k删e.卜⋯-甑.~嘲l⋯=l。。;。。|二1;。。。j。i。iI一。。姻一凹⋯一陬l⋯_m—H’⋯1I_⋯⋯,。垂U蓍言l|矗I;俐聪富J||l铟雪雕*埘盏和。一。工l。。。:。臼,。。。l⋯一虬。。鼻目一i引一9描喾li弭盏-靛k,一l。f:。。。斟i。鏖棘=|||』堂箍’。I竺|蠡|圈蓦饕i■鬻}|把限口iIi吖辋叫翻嘲龋嘲i瓣罪I”I—n广l广II广=:譬睡啊叫悼■t卜卿oI‘w_.卜曩:茸瞄矗}州断埘苦墨导嚣善博营ii目ilji圈i目i曰三。剿⋯,鞘匿u2州毫:=譬l髻I鉴ll黔l妻蠡1.01.0~O,60.6~O.4O.10.1~0.050.05~0.01<0.0IHC(10。6)>500500~200200~100<100S1+S2(medg)>6.06.O~2.02.O~0.51.01.O~0.60.6~O.4(O.4Si+s2(mg/g)>020.2~O.120.12~0.08<0.085l 二、石炭一二叠系泥岩型烃源岩有机质卓度评价(一)本溪组+太原组本次研究过程中,对太参3井、太参4井、周参16井、济源下冶镇南梁村和禹州方山乡滴水潭等剖面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分析,其分析测试结果见附表1,2。1、本溪组泥岩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及评价由附表l可看出,太参3井本溪组13个样品的有机碳值介于0.18.9.51%之间,均值为3.11%;但S1+s2值的平均值仅为O.19medg,明显偏低。与湖相泥岩和炭质泥岩的有机质丰度比较,主要考虑有机碳含量,研究区的本溪组烃源岩属于好烃源岩。2、太原组泥岩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及评价由附表2得知,太参3井24块暗色泥岩样品的有机碳值介于0.16-5.60%,平均值为2.30%,Sl+s2平均值为0.37mg/g。综合评价为好烃源岩。周参16井3块暗色泥岩样品的有机碳值介于0.37—2.26%之间,均值为1.03%,S1+s2均值为0.41mg/g,属于好烃源岩。太参4井3块暗色泥岩样品有机碳值介于1.17—4.74%,均值为2.46%,s1+s2均值为20.38mg/g,属于好烃源岩。济源下冶剖面2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0.04%,Sl+s2均值为0.24mg/g,以有机碳参数评价为主,属于非烃源岩。禹州方山乡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值为O.39%,s1+s2为0.36mg/g,主要考虑有机碳含量,属于差烃源岩。3、本溪组、太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综合评价为了对研究区本溪组和太原组生烃岩质量作出客观评价,结合河南油田的资料,统计好烃源岩和差烃源岩在剖面上分布的厚度百分比是有意义的。通过对太参3井、周参7井、周参8井、周参16井、周参23井的统计分析(图4—2)。太参3井太原组+本溪组暗色泥岩中非、差、中等和好烃源岩所占暗色泥岩总厚度的比例分别是13.89%、11.11%、2.78%和72.22%:周参7井的生烃源岩总体属好到中等烃源岩,其中好烃源岩占总量的57.14%(厚度比),中等烃源岩占总量的42.86%;周参8井好烃源岩占总量的80%(厚度比),中等烃源岩占总量的20%:周参16井暗色泥岩中非、差、中等和好烃源岩各占暗色泥岩总厚度的12.50%、37.50%、25%、25%;周参23井暗色泥岩中非、差、中等和好烃源岩所占比例分别是72.73%、9.09%、9.09%、9.09%;襄城凹陷太原+本溪组暗色泥岩中非烃源岩、差和好烃源岩所占比例分别是28.57%、28.57%和42.86%:鹿邑凹陷非和好烃源岩分别占总数的33.33%和66.67%;太康隆起较好和好烃源岩分别占总数的16.05%和59.26%。4、各地区太原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对比将研究区自西向东济源下冶、禹州方山、太参3井、太参4弗和周16井的平均有机碳和平均S1+s2值作一对比图(图4-3),可见以太康地区太参3井和太4井太原组烃源岩有机碳丰度最高,而以济源下冶剖面有机碳丰度最低,整体显示,东部烃源岩好于西部,其中鹿邑凹陷较好和好烃源岩分别占总数的16.67%和50%;太康隆起较好和好烃源岩分别占总数的20.99%和24.69%。(二)山西组泥岩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及评价本次研究对渑池仁村、济源下冶、巩义张沟、荣阳王堂、禹州磨街老君庙、汝州蟒川、太参3井、周参7井、周参22井等剖面山西组的泥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其分析结果见附表3。渑池仁村剖面生烃岩的有机碳值介于O.01—1.84%之间,14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O.22%,S1十s2均值为0.06mg/g。与南华北盆地泥岩型生烃岩有机质丰度标准比较,渑池仁村剖面的山西组暗色泥岩整体属非生油岩。在剖面上,非 H0x60丹4(I鞲2(1lIl0x删、60篓蛐2{}嚣蹋姗帅糕嚣1‘】太参3井本溪组+太原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幽周8井本溪组+太原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周23井本溪组+太原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圈鹿邑阿陷本溪组+太原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圈X、甜嚣芝篓鲻:50x40\Ⅲ蒸蛐l。O周7井本溟组+太原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周16井本溪组+太原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圈襄城凹陷本溪组+太原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太康隆起本溪组+太原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匪弼i《露:,=5芝。崔I5叠(15幽4-2华北南部本溪组+太原组烃源岩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斟;北南部太原组平均有机碳分布图华北南部太原组平均生烃潜量分布图济漶下冶爵州方山太’3井太参4势周参16井幽4-3华北南部太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平均值对比图 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分别占暗色泥岩厚度的92.86%和7.14%(图4—4)。济源下冶剖面生烃岩的有机碳值介于O.01—2.30%之间,14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O,66%,Sl"t'S2均值为0.14mg/g。整体属中等偏差油岩。在剖面上,非生烃岩、较差生烃岩、较好生烃岩和好生烃岩分别占暗色泥岩厚度的33.33%、8.33%、41.67%和16.67%(图4—4)。巩义市张沟剖面生烃岩的有机碳值介于0.08.6.33%之间,18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O.66%,Si+S2均值为O.14mg/g。整体评价属中等生烃岩级别。在剖面上,非生烃岩、差生烃岩、较好的生烃岩和好生烃岩分别占暗色泥岩总厚度的72.22%、5.56%、11.11%和11.11%(图4-4)。荥阳王堂剖面生烃岩的有机碳值介于o.01—1,98%之间,35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0.23%,St十s2均值为0.1lmg/g。整体属非生油岩。在剖面上,非烃源岩、差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占暗色岩厚度的比例分别是85.71%、5.71%,0%和8.57%(图4—4)。禹州磨街剖面生烃岩的有机碳值介于0.01一11.5l%,25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084%,St+S2均值为0.42mg/g。整体属中等较好烃源岩。在剖面上,非生烃岩、差生烃岩、较好生烃岩和好生烃岩分别占暗色泥岩厚度的76%、4%、8%和12%(图4—4)。汝州蟒川乡黑龙村剖面生烃岩的有机碳值介于0.04—7.21%之间,7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1.10%,S1+s2均值为O.34medg。整体评价属好烃源岩。在剖面上,非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分别占暗色泥岩厚度的92.86%、7.14%(图4—4)。太参3井生烃岩的有机碳值介于o.22—1.69%之间,6块样品的有机碳平均值为o.95%,Si+s,均值为0.16mg/g。整体评价属中等烃源岩。同时结合南阳油田资料分析得出:在剖面上,非烃源岩、差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分别占暗色岩厚度的25%,8.3%,25%,41.67%(图4—4)。周参7井生烃岩的有机碳值介于0.05—1.23%,21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0.36%,s1+s2均值为0.10mg/g。整体属差烃源岩。在剖面上,非烃源岩、差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分别占暗色岩厚度的55.56%、11.11%、11.11%和22.22%(图4—4)。周参22井生烃岩的有机碳值介于0.04一O.17%之间,4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O.09%,sl+s2均值为0.03mg/g。楚体属非烃源岩。结合南阳油田的数据分析得出:其中非烃源岩和差烃源岩分别占暗色泥岩厚度的83.33%和16.67%(图4—4)。在周参8井剖面上,主要是由好到较好烃源岩组成,分别各占暗色泥岩厚度的50%。在周参16井剖面上泥岩全为烃源岩,其中差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分别占暗色泥岩厚度的57.14%、14.29%、28.57%(图4—4)。襄城凹陷山西组样品分析统计结果是全由烃源岩组成,其中差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分别占暗色泥岩厚度的22.22%,44.44%和33.33%(图4—4)。河南渑池仁村山西组有机碳频率济源市下冶镇南粱村山西组有机碳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直方圈摹\静鞋 冀\将酶鬟\*骚鬟、姗骚琴匪||荤匪。,一——!:!呈!竺。。,坌塑壅查堕篡\斟髹6¨5l}鬟44)瓣3【l臻2““10禹州磨街老君庙煤矿山西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圈太参3井山西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周22井山西组有机碳频率分布宦方图⋯"lnl.11l-ni.'il⋯",阳..IJ周16井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卜⋯蚰.86卜。_n+‘卜。卜}.¨1。l_{蟒川黑龙乡山西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100桨8¨\60蒸。o2080X6(1甜IO臻2¨擎、音IL晷50X●0、3(J蓑如10⋯⋯⋯⋯⋯t14‘周参7山西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周参8井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圈4-4华北南部山西组烃源岩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D#64254j2,挲强∞∞";;∞m。囊一~~~~一 在山西组生烃岩平均有机碳和生烃潜量分布图上(图4-5),明显可见以禹县磨街,汝州蟒川和太参3井一带有机质丰度较高,而渑池仁村和荥阳王堂地区有机质丰度最低。华北南部山西组平均有机碳分布图华北南部山西组平均生烃潜量分布图一试‘3酉⋯‘’⋯鬻:--:莆-=-i)]----举-0:-H藩....孤:簿嘶i。斡==1==|...降¨4.f.11.广1图4—5南华北盆地山西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对比图(三)石盒子组泥岩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及评价本次研究过程中,系统地采集了三门峡大坝东侧剖面、渑池仁树剖面、新安北冶剖面、宣阳灯盏窝剖面、禹州方山剖面、周参7井、周参8井、周参13井等剖面的石盒子组泥岩样品,并对全部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其分析测试结果附表4。三门峡大坝东侧剖面石盒子组泥岩的有机碳值介于0.04—2.54%之间,8个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1.44%,St+S2均值为0.1lmg/g,整体属中到好生烃岩。其中非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各占泥岩厚度的25%和75%(图4.6)。渑池仁村剖面下石盒子组泥岩的有机碳值极低,6块样品的平均值为0.01%,Sl+s2均值为O.03mg/g,属于非生烃岩(图4-6)。新安渑池北冶剖面下石盒子组泥岩的有机碳值介于O.01.4.62%,13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O.66%,Sl+S2均值为O.51m∥g,整体属中等生烃岩。其中非烃源岩、差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各占泥岩厚度的69.23%、15.38%、15.38%(图4—6)。宜阳灯盏窝剖面石盒子组泥岩的有机碳值介于0.Ot.2.70%,17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O.25%,SI+S2均值为O.10mg/g,整体属非生油岩。其中非烃源岩、差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各占泥岩厚度的82.35%、11.76%和5.88%(图4-6)。宜阳黄沟剖面石盒子组泥岩有机碳值介于0.01—5.68%之间,17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O.36%,Sl+s2均值为O.03mg/g,整体属非烃源岩。在该剖面中,好烃源岩岩仅占泥岩厚度的5.88%(图4—6)。禹州方山乡剖面石盒子组暗色泥岩有机碳值介于0.01—7.4l%之间,26块样品的均值为O.61%,s1+s2均值为0.52mg/g,整体属中等偏好生烃岩。在剖面中差烃源岩好烃源岩仅占泥岩厚度的15.38%,其余为非烃源岩(图4—6)。周参7井上石盒子组泥岩的有机碳值介于O.04一O.34%之间,7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O.18%,S1+S2均值为0.09m∥g,整体属非烃源岩。下石盒子组泥岩的有机碳值介于O.06—0.86%,9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0.38%,Si+S2均值为O.10mg/g,整体属差一非烃源岩。但下石盒子组泥岩有机质丰度明显高于上石盒子组泥岩。在其上石盒子组中非烃源岩、差烃源岩和较好烃源岩各占泥岩厚度的86.21%、6.90%、3.90%,下石盒子组中烃源岩类约占暗色泥岩总量的70%,其中较好和好烃源岩各占23.33%和36.67%(图4—6)。k,宕_\●糖袋叫 周参8井上石盒子组泥岩的有机碳值介于O.05—1.02%之间,7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0.30%,SI+S2均值为O.10mg/g。整体属非生烃岩。而下石盒子组暗色泥岩为好和较好烃源岩。上石盒子组中非烃源岩、差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55.56%、16.67%、16.67%和11.11%。下石盒子组中较好和好烃源岩各占50%(图4.6)。周参13井上石盒子组泥岩的有机碳值介于O.01—1.08%之间,5块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o.45%,SI+S2均值为0.18mg/g,整体属差生烃岩。周参13井下石盒子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值介于0.02—3.00%之间,6块样品的均值为O.63%,Si+s,均值为O.58mg/g。整体属中等到较好生烃岩。在上石盒子组剖面中,非烃源岩和差烃源岩基本占50%,在下石盒子组剖面中,好烃源岩占总数的70.83%,差烃源岩占总数的4.17%,其余为非烃源岩类(图4—6)。在周参9井剖面上,下石盒子组泥岩的绝大部分为较好到好烃源岩级别,其中较好和好烃源岩样品分别占总数的28.57%和57.14%。上石盒子组中,好烃源岩样品占总数的63.64%,下石盒子组较好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占85.7l%。因此,周参9井的石盒子组整体属好烃源岩级别,但下石盒子的烃源岩优于上石盒子的烃源岩(图4—6)。在太参3井剖面上,上石盒子组中组样品数的近67%为烃源岩,其中差和较好烃源岩样品分别占总数的33.33%,下石盒子组样品的55.56%为烃源岩样品,其中差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27.78%,i1.11%,16.67%(图4.6)。在周参16井剖面中,下石盒子组样品全为烃源岩样品,其中较好烃源岩和好烃源岩样品分别占样品总数的57.14%和42.86%(图4.6)。在周参26井剖面中,石盒子组烃源岩样品占样品总数的50%,其中差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好烃源岩各占样品总数的18.57%、6.25%和25%(图4.6)。按凹陷统计结果:太康隆起的石盒子组暗色泥岩绝大部分为非烃岩,较好和好烃源岩类极少,其中下石盒子组较好和好烃源岩分别仅占5.08%和6.78%,上石盒子组较好和好烃源岩各自分别仅占3.23%。鹿邑凹陷的下石盒子组烃源岩较发育,其中好和较好烃源岩分别占样品总数的52.56%和21.79%。上石盒子组暗色泥岩样品中,好和较好烃源岩样品分别占总数的13.73%和21.57%。三门峡太坝东侧石盒子组有机碳lz¨t00主鲫V6(1盏·。20河南渑池仁村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新安(渑池)北冶乡下石盒予组宣洛煤矿灯盏窝石盒子组有机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碳频率分布直方图1110^H0琶60甜40警20u 宜阳黄沟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10cl—H0兰60_l《_40曦2nI(m80^#6tI。将¨最ZO00H0Z60V槲40鞭2I)0】l“I8D^X50v僻{0鞋200.00o00翟枷“鞠“‘-#0.)“帅疆苫恤“。Ⅲ’#)*)周参7上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圈周参8井上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周参8井上石盒予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圈周参13井上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坌塑曼立堕H(I—X6¨~胙d0器“。“”’“1_:::?8”言“”““7*】H)冀一*氍禹州方山乡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llHl#¨集6¨。*40繇2IIlC10Hll^X6¨一N-40墨200100R0^X60V*40餐20】00RL)一Xn0√*4Ⅱ囊ZO周参7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周参8井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伯“科。‘{?嫩“6封馓”“扪周参8井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周参】3井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圈 太多3井上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厂]。。。F}⋯f_|。。““”⋯‘繁8“6∥8”””周参16并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圈“‘“鞘。。亲?嫩““∥¨。¨“’#)好)太参3井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囝l帅80主6。-荽如20O周参26并石盒予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圈4-6华北南部石盒子组烃源岩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倪丘集凹陷下石盒子组暗色泥岩样品中较好和好烃源岩样品分别占54.84%和25.8l%,上石盒子组中,较好和好烃源岩分别占38%和16%。襄城凹陷下石盒子组样品中较好和好烃源岩分别占37.5%和62.S%,上石盒子组样品中较好和好烃源岩分别占11.11%和55.56%。整个周口坳陷下石盒子组样品中,较好和好烃源岩样品分别占26.47%和61.76%,上石盒子组样品中较好和好烃源岩分别占18.92和16.22%(图4.7)。l《I(1一HcJ芒dn整t。20盆斟啜太康隆起上面盒子缎有机碳频率丹布直方圈“1‘’’“‘--o.?‘8。6-”i.?‘“’“。‘”■)”'鹿邑凹陷上石盒产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童将塞;碍器太康隆起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鞠¨:?懈“≈?珊¨“泔鹿邑凹陷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帅∞加蛐o^xv瓣嚣㈣帅删帅加。一z。许繇 ¨m,、80鬟60。丹40蜒20鬟、/_|IiL罐冀、r’_|l}骚襄城凹陷上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倪丘集凹陷上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周口坳陷上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圈100^B0¥’60、褂40聪20未u蒸t0080慕60L*10鞲20襄城凹陷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倪丘集凹陷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周口坳陷下石盒子组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童?。。譬⋯⋯”’&'*’图4—7华北南部地区不同凹陷石盒子组烃源岩有机碳频率分布直方图总体分析,下石盒子烃源岩好于上石盒子组,鹿邑凹陷、倪丘集凹陷、襄城凹陷石盒子组烃源岩好于太康隆起,这种特点反映在中二叠世盆地的沉积中心或生烃中心应在太康隆起以南。在石盒子组生烃岩平均有机碳和生烃潜量分布图上(图4—8),可见三门峡大坝东侧、新安北冶、禹州方山和周参13并的平均有机碳值较高,都大于O.5%,而其它剖面生烃岩质量相对较差,在生烃潜量图上也有大致相应关系。芝潍酬8:5华北南部石盒子组平均有机碳分布图华北南部石盒子组平均生烃潜量分布图番躺拶≯躐载囊|;必:图4-8南华北盆地秆盒子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平均值对比图60 (四)、纵向对比将周口坳陷各层位的氯仿沥青‘‘A”和有机碳进行对(图4-9),由图可知罨≥栅蟋退撅美\誉皋-垃120本溪+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本溪+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图4—9周口坳陷各层层位的氯仿沥青“A”和有机碳分布频率图以氯仿沥青“A”参数为评价标准,山西组差、中、好、很好级别的烃源岩分别占样品总数7.1%、21.4%、14.3%、0%,总和为42.8%,太原+本溪组差一很好级别的烃源岩占总数的52.4%,上石盒子组为36.4%,下石盒子组为37.8%。由此可知,本溪+太原组烃源岩占样品总数比例最高,。同时统计各层位中一极好级别烃源岩的比例,得知山西组最高达35.7%,依次为本溪+太原组次之占28.6%,上石盒子组197%,最低的是下石盒子组,占18.1%。以有机碳参数为评价标准,上石盒子组非烃源岩占全部样品的70.3%,依次是本溪+太原组(36.4%),山西组(34.8%),下石盒子组非烃源岩仅占17.6%。中一好级别的烃源岩本溪十太原组样品的比例最高(55.5%):下石盒子组次之(51.5%),山西组(26.1%),上石盒子组(12.6%)。综合氯仿沥青“A”和有机碳参数指标,周口坳陷石炭一二叠系中,山西组、本溪+太原组、下石盒子组有机质丰度高,上石盒子组有机质丰度偏低。将太参3井各层位的有机碳值进行对比(图4—10),由图可知,非烃源岩占样品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下石盒子组(44%)、上石盒子组(33%)、山西组(33%)、6l∞如加0踟阳∞∞∞∞船m0 X\搭;·妞田非霞臼差’圈中4l5一^J-一33{33(33.033.(33.O.-一羹ff---_一霹翼__----一=一一一167⋯⋯⋯1矗7⋯⋯.-----_I_______萝=●‘-‘83目&3,腱i。.0.00一祗=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图4一10太参3井各层层位有机碳分布频率图太原组(17%)、本溪组(8%)。中一好级别的烃源岩占样品比例从高往低依次是本溪组(75%)、太原组(75%)、山西组(66%)、上石盒子组(33%)、下石盒子组(27%)。由此可知,太参3井本溪组和太原组有机质丰度最高,其次是山西组、上石盒子组、最低的是下石盒子组。三、石炭~二叠系泥岩型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评价河南油田(1996)曾对研究区石炭一二叠系生烃岩的有机质类型作过详细的研究,根据干酪根镜鉴、干酪根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干酪根元素分析等资料,认为本区石炭一二叠系暗色泥岩有机质以ⅡI型干酪根为主,见少量II2型干酪根。1、干酪根镜鉴据有关资料统计得知,暗色泥岩有机质以腐殖型为主,兼有少量混合型见表4.3。混合型干酪根中无定型组份高达53~73%,镜质组31~45%,壳质组6~9%,惰质组5~7%;腐殖型干酪根镜质组60~70%,壳质组8~lO%,惰质组5~10%,无定型一般小于40%。表4-3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有机质显微组份数据表(据河南油田,1996年)类型与样品数煤段无定形%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IIIⅡI30~705~1025~7032~50六~八64539454150~983~152~805~7四~五25l736316三2—4555~8018~202472193二5~985~192~9540106010135~5540~92O~58l230742.5∞加∞∞∞∞加加0 2、于酪根元素分析O/C局f了比图4-11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干酪根元素分布图(据河南油田,1996)干酪根元素分析表明(图4.11),泥岩干酪根具氢低、氧高、氢碳原子比较低的特点。氢碳原子比平均O.46~1.01,氧碳原子比平均O.03~0.21,也说明以腐殖型干酪根为主,存在部分混合型干酪根。3、生物标志化合物动植物均含有甾、萜族化合物,C:,胆甾烷主要源于低等水生浮游动物和其它动物的胆甾醇:C28麦角甾烷主要源于藻类和其它低等植物;C29谷甾烷则主要源于高等植物的B一谷甾酵、豆甾醇。上古生界规则甾烷三组份C27为31.649%,C2s为27.126%,C29为41.766%,表明略富C29的右高左低的“V”形指纹见表4_4和图4.12。表4-4南华北盆地石炭~二叠系规则甾烷百分含量表(据河南油田,1996)l\\逊区J指标、\太康隆起鹿邑凹陷襄城凹陷谭庄一沈丘凹陷C2729.319%30.378%31.008%10.242%C:。28.034%23.334%25.888%38.171%C2942.647%46.289%43.104%51.588%从图4—12可以看出:从太康隆起到周口坳陷隆起凹陷坳陷C2一C。8C!。图4-12石炭一二叠系规则甾烷含量分布图(据河南油田资料,1996)烃源岩母质类型略有变差的趋势。太康隆起上5n--C27(R)胆甾烷与5a--Cz9(R)胆甾烷保持均势,进一步说明上古生界混合型母质特点。三环二蘸烷具高等植物的主要来源,五环二萜烷,如羽扇烷、乌散烷全源于高等植物,Y一蜡烷源于动物、四膜虫醇、奥利烷源于高等植物。区内暗色泥岩普遍含三环二萜烷和五环三萜烷,五环三萜烷中以藿烷占绝对优势,主峰大多是GtBC30藿烷(图4.13)。同时均检则出'r一羽扇烷和Y一蜡烷,Y一羽扇烷/藿烷为O.007~0.017,非藿烷/藿烷0.067~0.205,Y一蜡烷/藿烷在0.05~0.190。而y一羽扇烷是陆源高等植物作为母源的标志。 图4一13太参3井上古生界生油岩抽提物中饱和烃111/Z191质量色谱图(据河南油田资料,1996)4、干酪根碳同位素据39块干酩根同位素测定,周口坳陷上古生界6“C一般在一22,1l~一25.03‰,反映出一种典型的成煤沼泽环境中形成的Ⅱ1型干酪根;太康隆起6“C为一30.274~.27%,反映出以典型的海陆交互相为主的有机质类型。四、石炭一二叠系泥岩型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1、镜质体反射率本区晚古生代有机质经历复杂的煤化作用,有机质成熟度普遍较高。据265个暗色泥岩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统计见表4.5,区内最低Ro为O.65%,最高达7~8%,一般在1~2.5%。孢粉颜色呈浅棕一黑色,热变指数在3_3~5.0之间。表4-5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有机质成熟度数据表(据河南油田,1995年)济源禹县平顶山淮北样孓新安~太康鹿邑倪最集—_淮南口口口鹤壁密县襄城永夏数【8~4.4~0-8~0.8~2.I~1.1~0.8~0.65一Ro(%)>0_892652.176031881.7382.8l831.23桔黄~浅棕~棕黑~浅棕~SCI棕黑76棕黄深栋黑色棕黑3.3~4.4~3.5~37~3.5~TAI4.7474.5504.21.0~I.0~09~1.0~OEP1.01701.291.13j.2951.131l8成熟~成熟度过成熟成熟过成熟 2、热解峰温T。。分析本次研究测试获得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生烃岩的Tm。分别列于附表1、2、3、4。①本溪组生烃岩T。。本次研究测试获得的太参3井本溪组生烃岩的Tm。值差异较大见附表1,T。。最低值仅371℃,最高值为590℃,13块样品的Tm。平均值为473。℃,对应的肪值大致在1.35一1.50%。属高成熟阶段。②太原组生烃岩T一本次研究测试获得的太参3井生烃岩的T。。见附表2最低值仅384"C,最高值为600*(2,,24块样品的T。。均值为522"C,对应的Ro值应大于2.O%,属过成熟阶段。太参3井的太原组生烃岩Tm。高于本溪组生烃岩,主要是由两组生烃岩干酪根类型不同所致。太参4井太原组生烃岩的T一值普遍偏高,3个样品的均值为520℃。属过成熟阶段。周参16井3块泥岩型生烃岩的T。。均值为济溉下冶禹州方山太参3井太参4井周16井图4—14太原组生烃岩平均Tmax(℃)分布圈435℃。济源下冶剖面生烃岩的Tm。均值为458℃。禹州方山太原组暗龟泥岩型生烃岩T。。为593℃。由图4—14究区内周16井和济源下冶剖面的生烃岩处于未成熟阶段,其他剖面太原组的生烃岩已进入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应以生气为主。③山西组生烃岩TTn。本次研究测试获得的山西组生烃岩的Tm。值见附表3。各剖面生烃岩T。。分布情况如下:太参3井生烃岩的T。。最低值仅396"(2,最高值为588"C,6块样品的T。。。均值为531℃,属过成熟阶段。周参7井生烃岩的T。。最低值仅446℃,最高值为545*(:2,21块样品的T。。均值为499"C,属成熟一高成熟阶段。周参22井生烃岩的T。。最低值仅441℃,最高值为504"C,4块样品的T。。均值为479"C,属成熟阶段。禹州磨街老君庙的生烃岩的TIⅡ。最低值仅417"C,最高值为573。C,25块样品的T。。均值为513"C,属过成熟阶段。汝州蟒川乡黑龙村山西组生烃岩的T。。。最低值仅475"C,最高值为544"C,25块样品的Tm。均值为503℃,属高成熟阶段。渑池仁村山西组生烃岩的Tm。最低值仅430"C,最高值为543℃,25块样品的T。。均值为498℃,属成熟阶段。济源市下冶镇山西组生烃岩的T。。最低值473℃,最高值为553℃,25块样品的T。。均值为519"C,属高成熟阶段。巩亦市张沟村山西组生烃岩的T。。最低值仅474"C,最高值为600℃,25块样品的T。。均值为522"(:2,属过成熟阶段。荥阳王堂村山西组生烃岩的T⋯最低值仅445"C,最高值为535"C,25块样品的T。均值为510"C,属过成熟阶段。从图4.15可知,山西组生烃岩T。。均值以周参7井、周参22井和渑池仁村剖面生烃岩较低,处于成熟阶段,而其它剖面均处于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啪㈣差三蚴||猢㈣。|(£≈昌 550530^5]0p。490苗昌470450430渑池仁村济源下冶巩义张沟荥阳王堂禹州磨街溃州蟒川太参3井周参7井周22井图4—15山晒组生烃岩平均Tmax(℃)分布图④石盒子组生烃岩Tm。本次研究测试获得的石盒子组生烃岩的L。值见附表4。各剖面生烃岩Tm。分布情况如下:三门峡大坝东侧剖面石盒子组8块样品的T。。值介于378℃一577℃,均值为512"C,属过成熟阶段。渑池仁村剖面6块生烃岩的T。。值介于443℃一517=C,均值为472℃,属高成熟阶段。新安北冶剖面13块生烃岩的Tm。值介于414"(2.580"C,均值为523℃,属过成熟阶段。宜阳灯盏窝剖面17块生烃岩的T。。值介于433。C--545"C,均值为489℃,属高成熟阶段。宜阳黄沟剖面石盒子组17块生烃岩的T。。值介于432"C一536"C,均值为493。C,属高成熟阶段。禹州方山剖面石盒子组26块生烃岩的T。。介于435"C一58TC,值为507.5℃,属过成熟阶段。周参7井上石盒子组7块生烃岩的Tm。值介于479"C--516。C,均值为511℃,属过成熟阶段。下石盒子组9块生烃岩的T。。值介于459℃一558℃,均值为503℃,属过成熟阶段。周参8井上石盒子组7块生烃岩的T。。值介于458℃一508℃,均值为484℃,属高成熟阶段。周参13井的上石盒子组5块生烃岩的T。。值介于447"C--484"C,均值为45TC,属成熟阶段。下石盒子组6块生烃岩的T。。值介于441℃—492℃,均值为458.5"C,属成熟阶段。5305510V490I470450430≯≯≯≯矿梦≯≯≯≯‘图4—16石盒予组生烃岩平均’Fmax(℃)分布图由图4—16可知:石盒子组生烃岩Tm。均值以周参13井、周参8井和渑池仁村剖面生烃岩较低,处于成熟一高成熟阶段,而其它剖面均处于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 3、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热演化特征根据热力学稳定性原理,甾类化合物热稳定性顺序是:n13B>aaa,20S>20R;萜类化台物热稳定顺序为:Ts>Tm,22S>22R,藿烷>莫烷。上古生界甾烷热演化指标5n—c2911垒一般为0.4075~0.514,仅襄520S+20五”15”5uBc。22S/22R图4~17华北盆地南部右炭~二疆系生油岩中QaC29甾烷20S趁0R+20S与Cl13C3l藿烷22S/22R关系(据河南油田资料,1996.修改)井3169米为o.265(Ro=0.89%):—‰C29(R)在a毡七部l“0.402~0.546,Ⅱ13C3122S/22R均为1.225~2.325,oBC3222S/22为1.223~2.028,莫烷/藿烷大都小于0.2,L/T。在0.373~1,其中太康隆起在0.6771之间,且以藿烷占绝大部分(16,19号峰)见表4—6、图4-17,均反映出烃源岩有机质的热稳定化合物占主要部分。表4-6南华北盆地石炭~二叠系甾、萜烷热演化指标j泛一:毒‰吒裳%口【。舳Ts厂r。鹕罢蝎,面22Sc∞莫烷C,。莫烷C。藿烷C,。藿烷襄城凹陷0.265(1)0.272(1)0.425(1)1.225(i)1.223(1)谭庄一沈.匠凹陷0.514(1)0.546(1)0.659(1)2.325(1)2.028(1)0456~04790402"-'0.4240373哪4771.522~I647鹿邑凹陷0464(3)0412(3)0408【3)0677~1O~1.269~1398l太康隆起05077(7)092281_326(7)综上所述,研究区石炭一二叠系生烃岩系有机质成熟度普遍较高,达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烃源岩整体应以生气为主。第三节石炭一二叠系碳酸盐岩型烃源岩评价一、关于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的讨论在碳酸盐岩型生烃岩的评价指标中,有机质丰度仍然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个地区碳酸盐岩型生烃岩能否成为烃源岩关键在于原始有机质丰度的大小,这个原始有机质丰度决定了岩石的生烃量和排烃量的多少,当原始有机质丰度太小时,生烃量不足而无法排出,只有当原始有机质丰度达到~定值后,生成的烃类67惦蚪∞怩眦O醒。一十。鬯听oqddg 才得以饱和岩石而排出一部分,使烃类发生运移和聚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值是指生成的烃正好饱和岩石和扩散而没有有效排出时生烃岩对应的有机碳值。它是评价一个地区的生烃岩能否成为烃源岩的标尺,是烃源岩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即理论下限值。因此,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下限值就成为区分烃源岩和非烃源岩的关键。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值的确定一般是依据经验。Tissot和Welte(1984)在探讨生油岩有机碳下限时,提出碳酸盐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分别为0.3%。Ronov(1958)研究了油区和非油区不同时代和环境约26000个样品,在油区中,碳酸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定为0_2%。Palacas(1983)研究美国南弗洛里达盆地下白垩统未成熟碳酸盐岩时,采用0.4%作为其有机质丰度下限。天口一雄(1980)通过研究曾提出碳酸盐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为0.2%。碳酸盐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值除了上述研究者之外,美园地化公司、法国石油研究院、挪威大陆架研究所等都曾提出过碳酸盐有机质丰度下限,范围是0.12%—O.4%,反映了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下限值至今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单位和学者所提出和选用的有机质丰度(有机碳)下限值都是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靠经验确定的见表4—7。表4—7不同单位及学者提出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值(%)l荚国地化公司o.12陈丕济等0.10l法国石油研究所0.24傅家谟等0.08,0.10罗诺夫等0.20郝石生0.30挪威大陆架研究所0.20大港石油管理局研究院⋯⋯⋯0.07,0.12庞加实验室0.25田口一雄0.20亨特⋯⋯⋯⋯⋯⋯⋯⋯⋯⋯⋯0.29。0.33帕拉卡斯⋯3.3,0.50蒂索0.30埃勃O.30刘宝泉·0.05程克明0.043由表4—7可以看出,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取值范围很大,0.043%--0.5%,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研究对象、地区、源岩时代,尤其是成熟度对下限值的影响等认识不同所引起的。但有一个共识,低熟、成熟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取高值,高一过成熟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取低值,但到底不同成熟度的碳酸盐岩型生烃岩有机质下限值取多少.迄今仍然是石油地质学家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值得提及,刘宝泉等(1984)通过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中新元古界碳酸盐烃源岩研究,根据该区源岩的高成熟特点,提出该区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为O.05%。程克明等(1996)通过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与成熟度关系的模拟实验,提出生烃岩类随演化程度的增高,其有机碳数值是降低的,当热演化增加到一定阶段时,它将趋于一个定值,此值在0.043%左右,该数值相当于较高演化阶段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见表4—8。表4-8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程克明,1996)非差较好好最好门限附近<0.1O.1一O.3O.3-o.70.7—1.7>1.7l现演化阶段<0.0430.043—0.130.13一O.300.30—0.73>O.73陈义才,李延钧,杨远聪等(1998)综合利用热模拟试验法、生烃潜力计算法、罐装岩屑一酸解烃法、全烃地化法及残余气饱和度法确定出碳酸盐岩在成熟 阶段、高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分别为0.20%、0.10%、0.06%,并依次确定了相应的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见表4_9、10。表4—9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丰度评价标准(陈义才等,1998)级别演化阶段成熟阶段高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非生油岩有机碳质量分数/%<0.20<0.1<0.06}差生油岩有机碳质量分数/%O.20-—0.40O.1—-0.2O.06一O.12I较好生油岩有机碳质量分数/%O.40.—_0.60O.2—_o.350.12—0.25f好生油岩有机碳质量分数/%O。60—_0.800.35—_0.450.25—0.35极好生油岩有机碳质量分数/%>o.80>0.45>0.35表4—10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标准(陈义才等,1998)级别演化阶段未一低成熟阶段成熟阶段高一过成熟阶段极差<0.5<0.125<0.05蒡0.5~l_OO.125—0.250.05—0.10中等l0—2.O0.25—0.50.10一O.20好2.0—5.0O.5—1.00.20一0.50极好>50>1.0>0.50由于原始有机质的生烃量是随演化程度的增大而增大的,所以,要使生成的烃达到源岩饱和,在较低的演化阶段时,就要求有较多的原始有机质;而在较高的演化阶段时,则只需较少的原始有机质。因而对有机质类型相近的烃源岩,其不同演化阶段时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值就应该不同。在较高的演化阶段时,下限值低;在较低的演化阶段时,下限值高。根据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型生烃岩高一过成熟的演化特点,结合考虑刘宝泉、程克明、陈义才,李延钧,杨远聪等的研究结果,初步将研究区过成熟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的下限值定为0,043%,>O.043%为烃源岩类,O.8>0.40>O.3>1.0>O.50>O.20应当指出这个划分标准只是初步的和暂时的,它有待于今后深入的研究及通过井下碳酸盐岩型生油岩样品的分析补充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二、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原生·陛识别1、原生性的含义 烃源岩原生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烃源岩有机质的原生性识别,确定有效烃源层;②原始地化分析数据的原生性识别,以便选取真正代表有效烃源岩地化特征的参数。对于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型烃源岩而言,有机质原生性的识别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其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演化程度一般达到成熟一高成熟阶段,油气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演化过程:同时,可能存在风化溶蚀、溶孔带(如风化壳)及岩石裂隙:加之,高、过熟天然气沿膨胀裂隙向上运移过程中,携入大量外来沥青(运移沥青)并滞留于途中:这些因素都有可能给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参数带来较大的偏差,从而使生烃能力评价的可靠性降低。所以,烃源岩原生性的识别十分重要,它是碳酸盐岩烃源岩一切研究评价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们采用热解参数和热解峰s2峰型的识别方法进行烃源岩及其有机质原生性的识别。2、烃源岩原生性的识别①根据热解参数识别按照热解原理,残余有机碳含量与热解烃成jE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随着有机碳含量的增大,热解烃量s2也相应增加,但碳酸盐岩热解分析数据却有时会出现异常情况。造成异常情况的异常点被认为是外来沥青充填或固化(碳化)沥青残留,导致有机质含量偏高,为非原生烃源岩的典型特征。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目\螂婴肇毒;●有机碳/%图4—18热解烃与有机碳含量关系图②根据s2峰型识别明,这些非原生烃源岩的岩性多属于粗颗粒岩石,包括鲕状、角砾状碳酸盐岩。因此,可以从原始热解数据上可以直接判断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有机质的原生性,从而可以有选择的取舍地化分析数据。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原因,只对岩芯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含量的测试,绘制出有机碳与热解烃关系图(图4—18),两者之间有线性关系不是很明显,可能数据太少,也可能是存在有机质含量偏高的现象。一般而言,碳酸盐岩样品的热解烃峰s2峰型为单峰或双峰为主。本次研究获取的碳酸盐岩样品的热解烃峰s2峰型可以概况为7种情况(图4—19):l、单峰型A:这种常见于泥晶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和藻类泥晶灰岩,如图4-19中的H015、H017、H019、D011、D014。II、单峰型B:在550。C.600℃又出现一个小峰。这种常见于泥晶灰岩、生物屑泥晶坎岩和藻类泥晶灰岩,在在550"C.600"C又出现的小峰是从矿物封闭的微孔隙中囚困的烃类,在高温下矿物分解时北释放出来,如图4-19中的H012、H009、H020。III、锯齿状单峰型:多以深灰色泥晶灰岩为主,锯齿状小峰是少量沥青质和胶质裂解生成的烃,如图4.19中的H013、H014、H008。IV、双峰型A:两峰相差不大,前峰和后峰的T。。值相差约50-100℃左右,多以深灰色泥晶灰岩为主,前锋是沥青质和胶质裂解生成的烃类峰,后峰是干酪根热解烃峰,如图4.19中的H018、D009。 纪./——\‘I蛙范翘}}卜八I形N孑I“lI-II..盘复筮图4—19碳酸盐岩型生烃岩样品的热解峰S2峰型图谱V、双峰型B:两峰相差较大,前峰和后峰的T。。值相差约200。C左右,多为商成熟至过成熟的泥晶灰岩,晶包有机质峰为460℃.500。C,如图4-19中的D010。Ⅵ、三峰型:中峰的T。。。值比前峰高出100℃,比后峰低100*C左右,常见于高成熟或低成熟的泥晶灰岩,如图4.19中的H011。Ⅶ、锯齿型多峰型:可能由于不同程度的白云岩化,同时受到溶蚀作用的影响,出现较多的溶孔和溶缝,在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轻质和重质油以及沥青质和胶质按升温次序分解时被释放出来,如图4-19中的H010、11016。根据s2峰型的形状和分析:碳酸盐岩样品中黄沟一井南H010和济源市下冶镇南梁村H010两个样品由于风化溶蚀及岩石裂隙,遭受不同程度的白云岩化,其地化数据已不具原生性,所以把两个数据剔除。③根据T。。识别原生性许怀先等2002年用岩石热解分析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岩石中原油的热蒸发烃高峰温度和干酪根热解烃高峰温度具有显著差异:干酪根热解产烃高峰温度T。。为400-600℃;原油热蒸发烃最高峰温度T。。为300.400℃。由此可以区分原油的热蒸发烃和干酪根的热解烃,并迸一步判定当最高热解蜂温T。。>400℃时,该岩石为烃源岩,而当T。。<400"C时,则为储集岩。根据许怀先等人的成果,结合南华北盆地太原组和山西组碳酸盐岩热解的具体情况,可知样品为烃源岩,而非储集岩样品。三、石炭一二叠系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受构造沉积演化等原因的控制,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仅本溪组和太原组发育碳酸盐岩。本次研究仅获取少量太原组碳酸盐岩样品,为了使评价建立在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补充了程克明等人在1996年发表的《碳酸盐岩油气生成理论与实践》中部分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的碳酸盐岩数据,共计32块,其热解分析结果见附表5。由附表5可以看出,太原组有机碳最高值为4.54%,最低7l 值为O.04%,平均值为1.02%。Sl+Sz最高值为2.19mg/g,最低值o.07mg/g,平均值为0.41mg/g;评价过程中,根据烃源岩的T。。值分开评价,7块未成熟一低成熟碳酸盐岩SI+s2值介于O.09-0.57mg/g,平均为0.21mg倌。有机碳最高为4.54%,最低为O.42%,平均值为1.47%。按照碳酸盐岩成熟阶段的标准,以有机碳指标为主评价为极好烃源岩,而按照生烃潜量的评价标准,为差烃源岩。在样品处理过程中,太参3井的样品都有H2s的味道,说明样品存在裂缝并且有沥青运移过,这可能是导致其有机碳含量偏高的原因。所以,以生烃潜量的评价为主,判断太原组成熟阶段的碳酸盐岩为中等烃源岩。太原组达到成熟阶段的有12块样品,有机碳值介于O.04—1.51%之间,平均值为O.83%;Sl+S2最高值为2.19mg/g,最低值O.07mg/g,平均值为0.5lmg/g;生烃潜量指标判定为好烃源岩,有机碳指标则判定为极好烃源岩,以生烃潜量指标为主,认为太原组成熟阶段的碳酸盐岩为好烃源岩。太原组达到高成熟阶段的有2块样品,生烃潜量最高值为O.40mg/g,最低值O.24mg/g,平均值为0.32mg/g;1块样品的有机碳值为O.22%,生烃潜量指标和有机碳指标评价为好烃源岩。太原组1l块样品属于过成熟阶段,Sl+S2值介于O.03—1.33mg/g,平均为O.43mg/g。有机碳最高为2.26%,最低为O.21%,平均值为O.98%。按照碳酸盐岩过成熟阶段的标准,两指标一致评价为极好烃源岩。综合太原组各个成熟阶段的烃源岩评价结果可知,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碳酸盐岩型烃源岩为好烃源岩级别。四、石炭一二叠系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评价1、根据显微组分生源分析判断有机质类型全岩光片和干酪根的光学显微镜镜检定量分析及干酪根的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见表4—12:南华北太原组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样品的生源构成以菌藻类低等生源占优势,多数样品中混有~定数量的高等植物,有机质类型以II型为主。表4—12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样品有机质生源构成的电子显微镜分析(据程克明等1996年)低等生源构成高等生源构成综合评彤采样茁藻高等纺锤棱团块低等高等降解球形,r屑絮状植物状胶屑号类结胶滴状生源程度构结构粒状250弱253中等257弱259强263弱269强272弱280弱282中等284弱285弱286中等注:+⋯+绝对优势成分;+-t--p+优势成分;“+主要成分:++次要成分:+偶见:一无。 2、根据热解分析判断有机质类型①降解率根据前人所做碳酸盐岩干酪根模拟实验得知:I型干酪根的降解率大于70%,II型为40%左右,ⅡI型小于20%。本次研究获取样品的降解率均小于20%,所以有机质类型为IⅡ型。②氢指数一般情况下,氢指数(1H)大于500时,有机质类型为I型;氢指数介于500.350之间时,有机质类型为IIl型;氢指数介于350.100之间时,有机质类型为II2型;氢指数小于100时,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本次研究获取的氢指数介于2-125之间。只有一个样品的氢指数大于100,其余绝大多数样品的氢指数小于100,即研究区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评价为Ⅲ型。③类型指数一般情况下,类型指数(SJS3)大于20时,有机质类型为I型;类型指数介于20一5之间时,有机质类型为IIl型;类型指数介于5.2.5之间时,有机质类型为II2型:类型指数小于2.5时,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本次研究获取的类型指数介于O.07—8.55之间,平均值为I.48。其中5%样品的有机质类型属于Ⅱl型,15%样品的有机质类型属于1I2型,绝大多数样品的有机质类型为ⅡI型。3、元素分析南华北太原组碳酸盐岩型烃源岩干酪根的元素分析结果见表4.13,在H/C—O/C关系图上(图4—20)可见,除了第286号样品落入1I型干酪根范围内,其余全部位于IⅡ型干酪根的区域内。OtC图4—20H/c—O/c原子比图(据程克明等1996年)表4-13元素分析结果(据程克明等1996年)序号H/C0/C2860.8050.131263O.5600.0562550.683O.06I2590.6070,0432730.5090.0342780.4060.0524、导致有机质类型评价结果不统一的可能因素从上面的评价可知,根据显微组分生源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应以II型为主。然而,岩石热解及干酪根元素分析结果却显示绝大部分样品属于IⅡ型有机质的性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检测方法的差别。光学及电子显微镜是直观的检测方法,它通过结构、形貌和光学特征来判断有机质的生源。热解分析和元素分析却是化学检测方法,反映的是有机质的平均化学组成面貌。73 第二、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低导致热解烃量损失,进而使氢指数降低,表现为有机质类型变差。邬立言等(1986)的对比分析揭示:具有相同成熟度的碳酸盐岩,由于有机碳含量的不同,热解烃量的比值可以相差几倍或几十倍;有机质丰度越低,热解烃损失率就越太。第三、全岩热解与干酪根热解之间的差异。吴大华等(1983)和邬立言等(1986)通过岩石热解与千酪根热解之间的定量对比发现,碳酸盐岩干酪根的氨指数比全岩热解的氢指数高,丽氧指数比全岩低,氢指数降低达1.4—2l倍,氧指数的增高达4—50倍。本次研究使用的热解数据全部是由全岩样品得出,又可能导致有机质类型明显向“Ⅲ型”方向偏移。第四、高度氧化或高成熟度使有机质类型转化或转变。如果是高度氧化而使类型转化,则有机质是在沉积一成岩作用阶段就已经被氧化而转变为ⅡI型干酪根了。如果是高成熟度使有机质类型转变,那么原来的干酪根可能属于I型或II型的,而在热演化过程中逐渐转变为Ⅲ型的。无论是热演化还是氧化,其基本点是有机质的官能团脱落,芳核增大,不同类型有机质最终都变为Ⅲ型干酪根。五、石炭一二叠系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成熟度评价勘探实践证明,一个沉积盆地能否找到油气,沉积岩中有机质的丰度和类型是物质基础,而有机质的成熟度演化则是油气生成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同演化阶段,有机质生成油气的质和量不同。1、根据热解烃峰的峰顶温度T。。定量判断有机质随埋藏深度增大,温度增高,干酪根的侧链基团将不断从低键能到高键能依次发生断裂,所需能量也逐渐增大。反映在岩石热解分析上,生油岩热解烃峰的峰顶温度T。。也随埋深的增大和地层时代变老而增高。因此,T。。是重要的定量成熟度的指标。据邬立言等(1986年)研究,T。。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有一定关系,随镜质体反射率增高,T。。不断增大。不同类型烃源岩T】。。的划分界限也不相同。研究区山西组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Tf。值全部大于460。C,小于490℃,说明山西组有机质已进入高成熟作用阶段。太原组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T。。。值介于409—594之间,具体分布图4.21。由图可知低成熟一成熟阶段的烃源岩占59.5%,高成熟的烃源岩占9%,过成熟的烃源岩占31.25%。说明本区太图4—21南华北盆地山西组T。。分布图原组的有机质大多属于成熟阶段,部分进入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同时,结合研究区有机碳含量发现:研究区处于高一过成熟阶段的炭酸盐岩型烃源岩其有机碳含量值仍然相对较高。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增高,形成大量油气,有机质中氢含量降低较快而碳含量降低缓慢的原因。六、石炭一二叠系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成烃演化特征1、碳酸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的有机质分析碳酸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状况比较复杂,除了游离沥青外,还存在束缚和包74 裹由集体。其有机质种类分为可溶有机质和不溶有机质,前者为可由有机溶剂抽提溶解的有机质,后者为干酪根及碳质,但由于有机质在碳酸盐岩中的存在形式以及与矿物结合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游离可溶有机质:能用有机溶剂加以溶解的,在碳酸盐岩矿物表面吸附或在开放孔洞及裂缝中的烃类、胶质和沥青质;干酪根:为不溶于有机或无机溶剂的有机质,分散分布于碳酸盐岩中,尤其集中于酸不溶矿物(泥质)中;晶包有机质:在碳酸盐岩沉积时封闭在碳酸盐矿物晶体中的原生有机质,其成分主要是胶质、沥青质以及烃类;包裹有机质:在成岩后生阶段包裹在矿物晶体缺陷中的有机质(包裹体)其成分主要是烃类及沥青。对碳酸盐岩进行热解分析时,热解烃s2峰会出一至四个峰,邬立言等(2000年)根据s2峰的各个峰的T备。值和峰的温度范围来加以定性见表4~14。表4-14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热解烃Sz蝰的定性判断(据邬立言,2000)S2峰数单峰双峰三峰四峰t。>420420.480420-440380.400定性干酪根千酪根(低或中熟)包裹有机质重质可播烃及非烃Tm孤<420450—510480-510400—450定性重质可溶有机质晶包有机质晶包有帆质包裹有机质丁k叫500—600440—600s.80.510定性干酩根(高熟)干酪根(中或高熟)晶包有机质T⋯440600f定性干醅根∽一或离熟)南华北盆地二太原组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样品的处理谱图(图422)。由图可知嚣豁:船,勰,lm8/。g)。--0⋯D2。i‘耳习\3s⋯⋯4⋯⋯⋯*^:55⋯⋯m曹嚣刹D。D|2.?警鬻器磊。盘。。裂嚣二嬲.,;瓣%i嚣。。。。,s⋯⋯i5⋯s⋯川⋯⋯O●圈4—22太参3井太原组碳酸盐岩型烃源岩S:峰峰型处理图谱多种有机质对碳酸盐岩的生烃量作了贡献,D009号样品的热解烃主要是由中质可溶有机质和卞熟的干酪根共同作用产生的,分别占总量的37.28%和29.13%。D010号样品的热解烃主要是由重质可溶有机质和高熟的干酪根共同作用产生的,分别占总量的75.57%和13.84%。D012号样品的热解烃主要是由重质可溶有机质和晶包有机质共同作用产生的,分别占总量的37.98%和2491%。D01375霆叮刈刊—4㈣ 热解烃主要是由低熟的干酪根和高熟的干酪根共同作用产生的,分别占总量的43.12%和36.25%。并且估计在600℃之后,还可能出现一个峰,这可能是由于碳酸盐岩有机质中存在较难分解的带角甲基的稠环化合物的分解等原因引起的。D01l和DOl4号样品的热解烃是由重质可溶有机质作用产生的。所以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在不同演化阶段对碳酸盐岩的成烃有贡献。2、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成烃演化模式图由上可知,碳酸赫岩型烃源岩成烃演化特征与泥质岩类不同。近年来对其成烃机理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认识也日趋一致,如傅家谟、郝时生、钟宁宁和程克明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成烃演化特征,指出碳酸盐岩有机质具有差异演化和“三段式”生烃的特点,表现在成烃演化较其他岩类具有迟滞效应和不同赋存形式有机质之间演化的差异。目前碳酸盐岩的“三段式”成烃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黄第藩等(1994)、程克明等(1994)以及王兆云等(1997)采用加水热模拟实验新技术,并结合自然演化剖面和实际碳酸盐岩研究,提出的碳酸盐岩“三段式”生烃模式(图4-23)。演“阶段生烃率曲苗£烃贡献洒志烃生烃机串0生物聚合千酷根包裹体沉瞬蝴R⋯%煤阶有机瓶气态烃物解聚热降解有机质蔷部分产率总严率生物聚台物白令审()缩合一千气成岩作用震成褐{某熟长焰煤成低深气煤【.一成肥煤由辫}作囊~__一a用瘦煤成贫熟攥过变生作用成无烟煤熟图4—23碳酸盐岩三段式成烃热演化模式图(据程克明,1994)第一阶段为早期生物大分子解聚(解聚沥青)所形成的未成熟油阶段。碳酸盐岩中的有机质基本来源于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和细菌,由蛋白质、糖类和类脂物组成。其中,蛋白质和糖类易于分解,故保留下来的主要是成烃潜力很高的类脂物。这些富含类脂物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以不经过干酪根阶段而在较低的温度下由生物大分子解聚而形成末成熟石油。第二阶段为干酪根大量热解生烃阶段。碳酸盐岩型烃源岩干酪根在热力作用下开始大量降解生烃。第三阶段就是深成作用后期和变质阶段包裹体有机质的释放成烃阶段。由上面对碳酸盐岩有机质的赋存形式的分析表明,碳酸盐岩除具有一定数量的游离和分散状态和吸附有机质外,在碳酸盐岩中还较普遍地存在一定数量的原生和次生包裹体有机质。这些包裹体有机质当其在外界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即超过其包裹体形成时的均一温度和形成压力之后,包裹体自然破裂而将其释放出来,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亦可聚集成油气藏。这种情况一般是在碳酸盐岩有机质演化的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尽管如此,由于碳酸盐对有机质熟化的抑制以及包裹体有机质76 的演化程度一般低于游离有机质的特点,虽然在高成熟甚至过成熟阶段包裹体有机质方能排出,但它仍有相当部分属液态烃。上节中岩石的Rock--Eval热解分析热解烃峰s2出现几个峰的现象也很好的证实了不同赋存状态、不同性质有机质的存在。这些碳酸盐岩包裹体有机质随着埋深和温度的升高发生着各种热裂解成烃。根据碳酸盐岩型烃源岩Rock—Eval参数演化曲线的趋势表明(图4—24),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成烃演化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40042(1“()460‘8c15㈣521)5405∞58()6∞rmtlt,,℃4011420410¨04fill500fi2115‘c1%0580舢0Tmux,℃420440461}4505【l‘l521)54Cl560580600THRx,/℃冀{:娑il20孰:篙i40120IuO鬓80茸锄40z042u4404604805U052054056(J550600[max/X2圈4—24碳酸盐岩型烃源岩Rock—Eval参数演化曲线第一阶段为碳酸盐岩的早期成岩作用阶段,T。。(410℃一445℃,有机质处于末成熟一低成熟阶段。主要特征为T。。值在410。C—445℃阶段,有机碳,生烃潜量,产率指数及烃指数随着成熟度增高而逐渐增大。氢指数和氧指数却随着成熟度的增高有减小的趋势,这反映了脱氧脱羧作用的发生。在T。。值为445℃时,有机碳,生烃潜量,产率指数及烃指数的增大速率明显变缓。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Tissot,1984:邬立言等,1986),Tm。增速在“生油门限”附近突然变缓是任何类型岩石中沉积有机质所具有的普遍特征。所以,当T。。接近445℃时,预示了未成熟一低成熟阶段的结束及成熟阶段的开始。第二阶段为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晚期,T。。(445℃一490℃,碳酸盐岩型烃源岩干酪根在热力作用下开始大量降解生烃,属正常的干酪根热降解生烃阶段。在此阶段,有机碳、生烃潜量,产率指数及烃指数出现了第一个峰值,峰值大约位于460。C左右,至490℃左右各参数又降入低谷。同时,氢指数和氧指数仍保 持下降的趋势,同样在490"C2蔓右降入最低值。第三阶段为碳酸盐岩的深成作用阶段和变质阶段,从T一值490"C开女厶--g持续到大约590℃左右结束,相当于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进入该阶段后,有机碳、生烃潜量,产率指数及烃指数又明显增大,并出现了第二个高峰。在这一阶Ro(%)图4—25ⅡT型干酪根Tr。与Ro的关系图版(据郎东升等,修改)段千酪根的生烃潜力大部分已经耗尽,主要是包裹有机质和部分束缚有机质继续提供烃类来源和干酪根和已生成的液态烃在热裂解作用下生成气态烃,导致碳酸盐岩在高成熟阶段仍能出现生烃高峰。由此可知,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成烃演化以Tn。=445℃、490℃、590℃划分为三段成烃阶段。根据郎东升等,1999年确立的Ⅲ型干酪根Tk。与Ro的关系图版(图4-25),近似推算出三个成烃阶段的Ro值分别为0.6%、1.2%和2.5%。第四节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评价一、石炭一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评价标准的确立l、煤系烃源岩特征及前人的评价标准油气勘探中把含有煤层或夹有煤线的沿岸平原沼泽相沉积地层称为煤系地层。煤及含煤有机质为沼泽环境下沉积的产物,陆生高等植物的输入占绝对优势,沼泽水介质为弱碱一弱酸性,具有强氧化一弱还原特征。因此,煤及含煤有机质表现为高碳高氧贫氢,有机质丰度分布范围宽,有机质类型差,单位生烃潜力(产烃率)低,但丰度高,总生烃潜力大.不能简单地套用湖相有机质评价标准。陈建平等(1995年)通过对西北侏罗系进行研究后提出的煤系地层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标准见表4-15。表4—15煤系地层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据陈建平,1995)极好烃源类别非烃源岩差烃源岩中烃源岩好烃源岩岩煤To“%(0.750.75.1.51.5_3.O3.0.6.03.0.6.O质S1+S2/mg.(0.50.5-2.02.0-.6.06.O.20)20泥岩角/mg.g-1(6565—180180_400400-700)700碳有机类型IIhⅢ2Ⅱ11III2I】质妇/mg.g-1(6565-110110-200200-400400-700)700泥山Sl+S2/mg.(1010.1818.3535.7070.120)120有机类型(IIl3ⅢlII煤山几/mg.g.1(150150-275275-400)400石SI+SJmg.《100100.200200.300)300 Powell等(1991年)在(Pe乜oleumSOt]I"Cerockassessincntinnonmarinesequences》中提出:煤作为有效烃源岩的基本条件是生烃产率应达到30—50mg.g-1.Toe。一般情况下,我国煤成烃盆地大部分煤层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油气勘探表明这些没有达到标准的煤层确实生成了一定量的油气,如吐哈盆地Jl一2煤层,塔里木盐地库车坳陷J1—2煤层等等。所以,关于这一指标的可行性已经有了异议。肖贤明等(1996年)以显微组分组成为主要依据,结合煤Roek-Eval及元素分析成果对煤系烃源岩进行评价,将煤层生烃母质类型划分为四类见表4一16,称为Ic型、IIC型、IIIc型和Ⅳc型。Ic型代表分布于我国各时代煤系中的特种煤,虽数量不多,其生烃能力强,在有些盆地可作为主要油气源岩,它主要形成液态烃;IIc型广泛见于我国石炭一二叠近海型含煤岩系,由于煤中富含壳质组与富氢镜质组,它不仅可成气,而且还形成工业性煤成油;Ⅲc型生烃母质以镜质组为主,以生气为主,同时亦能形成一定数量的轻质油。Ⅳc型存在我国石炭~二叠纪和中生代含煤盆地,它往往作为Ⅱ型和m型的夹层出现,这类煤层以生气为主。这种评价方案,不适合于过成熟的煤系烃源岩评价。表4-16煤系烃源岩老石学及地球化学评价标准(据肖贤明等1996)类岩石学指标地化指标壳质组基质镜质组型H/C五评价含量IC≥50≥40≥1.2≥350油为主,大量气IIc15.50≥40O.8-1.2350-220气为主,一定量油IⅢc5-】5≥400.6—0.8250—100气为主,少量油Ⅳc10·5<40<0.640%为煤岩。煤系烃源岩就是指这三类岩石中的一类或它们的集合。主要引用黄第藩建立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评标准的方法,即以我国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见表4.J9为借鉴,以烃源岩生烃潜量(el+S2)为尺度,以南华北盆地实际分析结果为依据,在建立生烃潜力各评价指标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来取得研究区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标准。表4—19我国潮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准(据程克明,1994)l\\\级别好中等差非}指标\0.5.1.0(II,)3-0.5(II,)<0.3(IIt)TOC(%)>1.O0.6—1.0(II2)0.4-06(112)<0.4(II,)0,7—1.0(ⅡI)0.5.0.7(III)6.02.O一6.01.0-2.O<1.0“A”(%)>1.00.05-0.100.03-0.05<0.03HC(】O‘)>500200.500100-200<100与湖相泥岩相类似,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有机碳(zoo)、热解生烃潜量(sl+s2)、氯仿沥青“A”和总烃(HC)。煤系烃源岩一般包括煤岩、碳质泥岩、煤系泥岩,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其有机质丰度分布范围很宽,高低相差悬殊。因此在烃源岩等级划分上一般采取五分法,即极好烃源岩、好烃源岩、中等烃源岩、差烃源岩和非烃源岩。随着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不断增加,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排烃能力也随之发目诸+.图4-26烃源岩氢指数与生潜量关系图先,随着生烃潜量的增大,氢指数也在相80 应增加,但煤岩、碳质泥岩和煤系泥岩增加幅度不尽相同。这表明各类烃源岩中单位有机碳的有效生烃物质并不随生烃潜量的变化发生相同幅度的改变,它们在有机质类型上存在着差别。同时可见,煤岩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碳质泥岩,随生烃潜量的增加速率最小的是煤系泥岩,说明煤岩有机质类型上优于碳质泥岩和图4—27烃源岩有机碳与生烃潜力关系图煤系泥岩。其次,由于有机质丰度的差别,在有机质类型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源岩的生烃潜量下限差别很大。因此在划分烃源岩生烃级别时,煤岩、碳质泥岩和煤系泥岩必须区别对待。同时把这些分析数据,建立了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烃源岩TOC与s1+s2对应关系图(图4—27).以此为基础并参考我国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见表4.19,提出研究区煤系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岩的生烃潜力评价标准见表4.20、21、22。表4-20南华北盆地含煤地层煤系泥岩有机质车度评价标准\\级别极好好中等差非烃指符\TOC(%)>6.03.0.6.03.O-1.50.5.1.5<0.5SI+Sz(mg/g)>205.O.201.0.5.0O.5.10<05Z·(mg值)>600400-600180—40065—180<65“A”(%)O28-2.00.06-o.280.03—0.06O.01.0.03(o.01表4-21南华北盆地含煤地层碳质泥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级别指标\极好好中等差非烃TOC(%)>104.5.102.0.4.50.75.2.O<0.75S1+S2(mg/g)>306.0.302.0.6.OO.5.2.0<0.5五(re#g)>600400.600200.400110.200<65“A”(%)O,28-2.00,08-0.280.04.0.08O.015.0.04<0.015由表4-20和表4—2l可见,煤系烃源岩中煤系泥岩和碳质泥岩TOC的这些取值标准与同等级别的湖相泥岩相比提高了好几倍,说明具备同等生烃潜力的煤系泥岩和碳质泥岩比湖相泥岩需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碳。生烃潜量是衡量源岩有机质丰度和其生烃能力最实质的指标,在这一点上煤系源岩和湖相泥岩没有实质性区别。考虑到煤系烃源岩的排气比生油岩的排油要容易得多,因此我们将其非烃源岩s1+s2下限取为小于0.5mg·g。(据秦建中,1998),比湖相泥岩的划分标准下限降低了一个等级:另外,由于碳质泥岩生烃潜量非常大,因此又划分出了极好烃源岩,取Sl+S2大于30mg·g一。其它等级界限基本与湖相泥岩的划分标准保持了对应关系。煤岩是有机质含量极其富集的岩石,尽生烃潜量很大,但同时也对生成的烃类构成了很强的吸附作用。因此在对煤岩的生烃潜力评价标准取值时,我们人为地在研究区煤系泥岩和碳质泥岩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个等级标准。由于煤8l 岩一般有机碳含量很高,源岩的生烃能力不再取决于有机碳了。因此评价标准中未包括有机碳含量,它的出现已经变得意义不大了,它的数值仅作为参考。表4—22南华北盆地含煤地层煤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级别指标\极好好中等差非烃Sj+S2(mg/g)>6030-606—300.75.6<0.75五(me/g)>700400-700275-400150_275<150⋯A(%)0.60.3.000-30-0.600.10-0.300.05-O.10七0.05二、石炭一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本文以南华北盆地野外露头样品和岩芯样品热解析数据为基础,参考氯仿沥青“AJ,等其它指标,根据初步确定的研究区内煤系地层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1、有机碳与生烃潜力数据的不统一性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评价优、劣参数为有机碳、生烃潜力、氯仿沥青“A”和总烃等。其中最具实质性的参数为有机碳和生烃潜力,而煤岩以氢指数和生烃潜力为主。据分析,太原组和山西组同样的煤系泥岩样品有机碳分析结果与以生烃潜力评价结果显示(图4—28):两参数对太原组的评价结果明显矛盾,而山西组评价结果一致。同时发现,碳质泥岩和煤岩也具有类丘Ux●。\au羹”mf)umm蕃m器”∞x∞、Ⅻ基”l。0l∞x∞\∞墓”∞0⋯“。”“’譬一譬⋯”生烃谮量/嵋g-I似的特征,氯仿沥青“A”分析和有机碳、生烃潜力分析有时也存在互相矛盾。进一步研究发现,太原组中存在高成熟和过成熟的样品(T。。>480℃),而山西组样品的都未达到过成熟演化阶段,都属于在低成熟一成熟烃源图4—28太原尘日、山西绸有柏.碳和毕悴潜量频率分布罔亩方图岩。故太原组煤系泥岩评价结果不一致,而山西组煤系泥岩的评价结果相同。所以,有机碳和生烃潜量数据不统一主要集中在热演化程度不统一的样品中。相对而言,生烃潜量评价结果偏低,这是因为一般来讲,生烃潜量较有机碳更受热演化程度的影响。可见两参数评价结果相矛盾是由于有些样品的成熟度过高而导致的,因此在有机碳、生烃潜量和氯仿沥青“A”评价结果矛盾时,应更多地侧重应用有机碳含量值。2、本溪组煤系烃源岩评价 ①煤系泥岩本次研究对太参3井和周参7井本溪组煤系烃源岩进行了采样和分析,其分析结果附表6。由表5-9可看出,煤系泥岩其有机碳值介于2.50--9.51%之间,5个样品的有机碳均值为4.56%;但SI+S2值的平均值仅为0.38mg.g~,明显偏低。与湖相泥岩和碳质泥岩的有机质丰度比较,主要考虑有机碳含量,研究区本溪组的烃源岩属好烃源岩。周参7井一块样品氯仿沥青“A”值为O.046%,为中等烃源岩。②碳质泥岩取得周参7井深度在2338—2339米处碳质泥岩一块,氯仿沥青“A”值为0.056%,按南华北盆地碳质泥岩的评价标准,评价为中等级别。⑨煤岩本次研究获取了周参7井井深2338—2339米和2390,2391米处煤岩各l块,有机碳分别为77.98%和73.89%,平均为75.94%,评价为好烃源岩。综合得知,周参7井的本溪组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比太参3井的煤系烃源岩普遍要低一些(不考虑周参7井的煤岩),太参3井本溪组煤系烃源岩达到好烃源岩级别,而周参7井仅达到中等烃源岩级别。3、太原组煤系烃源岩评价本次研究过程中,获取了太参3井、太参4井、周参8井、禹州方山滴水潭的6块样品,同时参考部分张言贵(1997年)南华北地区太原组煤系烃源岩数据,见附表6。煤系泥岩热解分析有机碳介于O.12-4.67%之间,有机碳平均值为2.11%;其中好烃源岩占20%,中等烃源岩占40%,差烃源岩占30%,只有10%的烃源岩为非烃源岩。直接反映有机质生烃潜量sl+s2介于O.04—38.03mg.91之间,平均值为4.65mg.g-1。按照生烃潜量的评价标准,60%的样品达到中一好烃源岩级别,30%的样品为非烃源岩,比有机碳评价标准的结果偏低。其中,周参8井煤系泥岩的氯仿沥青“A”值为0.04%,为中等级别烃源岩。反映s2单位有机碳生烃潜力的氢指数的分布范围在卜799,变化非常大,均值为137,总体评价为中等偏差。抽偏低可能是因为部分样品采自露头,岩样受到风化淋滤影响而导致的结果。②碳质泥岩本次研究,获取禹州方山滴水潭2块样品和周参7井1块样品达到碳质泥岩的标准。其中禹州方山滴水潭2块的有机碳介于12.84.29.13%之间,有机碳平均值为20.99%,全部为极好烃源岩。S1+S2介于0.15.0.92mg.f1之间,平均值为O.54mg.g一,评价为差烃源岩。氢指数的均值为2,为非烃源岩。2块样品全部来自地表,并且属于高成熟阶段,所以生烃潜量参数、氢指数参数已不可信,仅作为参考之用,以有机碳数据指标为准,评价禹州方山滴水潭2块样品达到好烃源岩级别。周参7井的碳质泥岩氯仿沥青“A”值为O.073%,为好烃源岩。③煤岩本次研究仅获取周参7井2291米和2325米处煤岩各1块,有机碳分别为75.35%和77.30%,平均为76.33%,评价为好烃源岩。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区太原组煤系烃源岩普遍属于好烃源岩级别。4、山西组煤系烃源岩评价 ①煤系泥岩本次研究过程中,获取了5块煤系泥岩,其分析结果见附表6。热解分析有机碳介于1.50—3.51%之间,有机碳平均值为2.52%,其中好烃源岩占20%,中等烃源岩占80%。直接反映有机质生烃潜量sl+s2介于O.87.4.21mg.g‘1之间,平均值为2.66mg.g~。按照生烃潜量的评价标准,80%的样品达到中等烃源岩级别,20%的样品为偏差烃源岩,比有机碳评价指标的结果偏低。反映s2单位有机碳生烃潜力的氢指数的分布范围在54-133,变化较大,均值为97,评价为中等偏差。以有机碳的评价标准为主,总体评价为中等偏好烃源岩。②碳质泥岩本次研究获取山西组碳质泥岩样品4块,其中巩义市张沟村的1块,周参7井井深2217-2221和2229米处各1块,周参8井井深3660米处l块。有机碳为17.48—21.79%,均值为19.64%,sI+s2为1.03mg.g~,以有机碳的评价标准为主,评价为好烃源岩。同时三块岩芯样品的氯仿沥青“AJ,值介于O.012—0.078%,均值为0.047%,评价为中等烃源岩。③煤岩本次研究,山鼯组共获取煤岩9块,其中济源下冶南梁村l块,老君庙煤矿l块,禹州方山乡2块,汝州寄料街煤矿1块,风穴寺煤矿2块,周参7井l块,襄参j井2块。直接反映有机质生烃潜量s1+s2介于34+16.96.31mg.g。1之间,平均值为58.22mg.g~。按照生烃潜量的评价标准,43%的样品达到极好烃源岩级别,57%的样品为好烃源岩。反映S2单位有机碳生烃潜力的氢指数的分布范围在41.183,变化较大,均值为87,评价为偏差烃源岩。参考有机碳的数值,有机碳介于50.47-79.41%之间,有机碳平均值为68.32%。综合各项指标,以生烃潜量指标为主,评价为好烃源岩。5、石盒子组煤系烃源岩评价本次研究,获取新襄6井井深2855米处石盒子组煤系泥岩~块,其分析结果见附表6,有机碳为2.85%,评价为中等级别的煤系烃源岩。②碳质泥岩本次研究,获取二道桥煤矿的碳质泥岩1块,周参8井碳质泥岩3块。有机碳介于17.19-33.93%,均值为25.56%。S1+S2为77.17mg.g一,氢指数为223。同时三块岩芯样品的氯仿沥青“A”值介于0.031—0.208%,均值为0.154%。有机碳和生烃潜量指标都一致评价为极好烃源岩,氯仿沥青“A”指标评价为好烃源岩。③煤岩本次研究,石盒子组组共获取煤岩7块,其中三门峡煤矿l块,荥阳县王堂村2块,老君庙煤矿l块,新襄6井井深2830米处1块,襄参5井井深3048米和3050米处各l块。直接反映有机质生烃潜量s1+s2介于46.44.78.98mg.g“之间,平均值为59.17mg.g-1。按照生烃潜量的评价标准,50%的样品达到极好烃源岩级别,50%的样品为好烃源岩。反映S2单位有机碳生烃潜力的氢指数的分布范围在74.104,均值为95,评价为偏差烃源岩。参考有机碳的数值,有机碳介于46.77.81.25%之间,有机碳平均值为62.66%。同时,一块岩芯样品的氯仿沥青“A”值为1.596%,评价为极好烃源岩,综合各项指标,以生烃潜量指标为主,评价为好烃源岩。 6、综合对比研究①各地区山西组煤岩的对比兰羹扭1009080706050403020图4_29南华北盆地各地区山西组煤岩有机质丰度对比图而以汝州寄料街煤矿剖面有机碳丰度最低。②各地区石盒子组煤岩的对比10080美\60崔嚣40忙200图4-30南华北盆地石盒子组煤岩有机质丰度对比图将研究区襄参5井、周参7井、济源下冶、老君庙煤矿、禹州方山、汝州寄料街煤矿、风穴寺煤矿的山西组煤岩平均有机碳值作一对比图(图4—29),可见以老君庙煤矿、风穴寺煤矿、周参7井的煤岩有机碳丰度最高,将研究区内三门峡煤矿、荥阳县王堂村、老君庙煤矿、新襄6井、襄参5井的平均有机碳值作一对比图(图4—30),可见以三门峡煤矿的煤岩有机碳丰度最高,而以老君庙煤矿剖面的煤岩有机碳丰度最低。⑨纵向对比把周参7井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煤岩有机碳平均值进行对比(图4—31),可见太原组的有机碳丰度最好。同时,把把周参7井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碳质泥岩的氯仿沥青“A”的数值进行对比,可知太原组的碳质泥岩的有机质丰度最高,由此可知,研究区周口凹陷中太原组的煤岩和碳质泥岩有机质丰度好于本溪组和山西组的碳质泥岩。761x762强:舡75d764Yfl.∞⋯M厂]|_1{],车曩蛆太屎蛆t|I西垣!。0.。180io.06黜0.00图4-31周参‘,井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岩和碳系泥岩有机质丰度对比图三、石炭一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评价l、显微组分含量据177口浅井和一口探井煤岩组分分析,区内煤种均为腐殖煤,其中镜质组和半镜质组含量为60~98.5%,惰质组为3~32.62%,壳质组1.36~11.62%见表4—23,表明全区煤岩具典型Ⅲ型干酪根的特征,只是随着层位不同而略有差异,如太原组镜质组约80%,惰质组为18%,壳质组一般小于2%:山西组镜质组85 含量下降,约70~80%,惰质组和壳质组含量增加,分别为20~25%和3~4%;石盒子组镜质组含量更低,一般小于80%,而壳质组和惰质组含量高,两者含量高达30~50%。反映出随地层由老到新,惰质组含量增加,沉积环境的还原性变差,氧化性增加,使得石盒子组煤的生烃能力远不如山西组和太原组。表4-23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显微组分含量表(据河南油田,1996)\孓迫份镜质组、半镜质组(%)惰质组(%)壳质组(%)堪PltPls如shPltPlsP2shP1tP1sRsh地区\\79-976409—98560~803—2I2217—32626~23少量I36~628>3河南浅埋区82021225452535385河南覆盖区70~帅4~30微量安徽两淮地区66.5~98212.5~38.15.82~11.6283.2~9l885—90.42.8~6.43.6—66太康地区微量87.488.45.05.032、显微组分组成如果说显微组分含量(全岩体积百分比)是衡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重要标志,那么显微组分的内组成(镜质组、惰质组、壳质组和腐泥组的相对百分比)则是判断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有效标志。据张言贵(1997)南华北盆地地区数据,绘制泥质烃源岩显微组分内组成三角图(图4—32),图中所有样品的壳质组和腐泥组含量较低,而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相对较高,显微组分内组成分布范围偏于图的右上方,表明其有机质类型为腐殖型。3、根据干酪根元素组成判断干酪根是岩石有机质显微组分的浓缩提纯物,分析干酪根的c、H和O元素组成,求得H/C和O/C参数,可以直观而且有效地在Vankrevelen图上确定干酪根的类型。据张言贵(1997)数据,得出不同层段的烃源岩干酪根元素组成较为相近,显然落点已接近或进入了三种干酪根类型演化轨迹线的汇合区,不易区分归属,但根据本区干酪根元素组成具低氢、低H/C原子比的和高氧、高O/C原子比的特点(图4—33),说明本区有机质类型基本上属于III型。图4—32研究区烃源岩显微组分内组成三角图(据张言贵,1997,修改)86图4—33干酪根元素的VanKrevelen图(据张言贵,1997,修改) 4、利用红外光谱区分有机质类型红外光谱是根据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峰位置,强弱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质的结构,其地质意义在于可根据干酪根的结构的改变来鉴别干酪根类型。在千酪根的红外光谱中,反映芳烃结构(C=C)的吸收峰1600cm“最高,比反映--CH,的烃基的1460cm。吸收峰强,这表明干酪根芳核的缩合程度较高,脂链对芳核的比值:2920/1600和1460/1600均小于1.0,说明干酪根的芳核比例高,无较长侧链,这反映了腐殖型母质的性质。5、根据热解参数判断Rock-Eval岩石热解分析是烃源岩快速评价的有效方法。氢指数南、降解率D和类型指数(s2/s3)是常用的有机质类型参数。邬立言等(1986年)在系统分析了大量烃源岩样品后,绘制了一系列热解参数与有机质类型的关系图版,把样品数据投入图版中(见4—34),可以看出本区有机质类型基本上属于Ⅲ型。*m*,r、Y--√o7二√t:123图4.34研究区石炭一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有机质图图1氢指数与氧指数关系图(据张言贵,1997,修改)图2氢指数与T。。关系图图3降解率与T。。关系图(据张言贵,1997,修改)三、石炭一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1、石炭一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油门限的确定镜质体反射率Ro和热解参数%。值都是反映烃源岩成熟度的指标。但不同的有机质类型、不同组分都有其各自的生烃演化范围,有的有机组分生油范围与“液态窗”相吻合,而有的组分(如树脂体、木栓质体)却早于“液态窗”。大量研究表明,煤成烃实质上是其中所有组分生烃作用共同叠加的结果。在收集南阳油田资料过程中获取平顶山5116孔、淮南剖面、周参7井等有机质地化剖面上连续分布的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反演了有机质在不同热演化阶段时镜质体反射率与埋藏深度的对应关系,建立了本区石炭一二叠系系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的热演化模式(图4—35)。该图表明,镜质体反射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镜质体反射率演化轨迹并非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呈非单一的线性关系。在一定的深度区间,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呈线性关系;有机质在不同热演化阶段,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线性关系不同,镜质体反射率的增值幅度不同。总体上镜质体反射率曲线呈三段式分布。87过卜mmⅢ}。1—l叫—I叫—]甚 第1段:Ro小于0.6%,有机质尚未成熟,Ro随深度的变化幅度最小,镜质体反射率梯度仅为0.015%左右。第1I段:Ro为0.6一1.5%时,有机质达到成熟,进入油气大最生成阶段,Ro随深度的变化幅度最大,镜质体反射率梯度约为O.12%,相当于第1段的6—8倍左右,表明II区镜质体反射率对温度最敏感。第1II段:Ro大于1.5%时,有机质达到高成熟一成熟阶段,Ro随深度的变化幅度介于I、II段之间,镜质体反射率梯度为0.08%左右。05001000l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井深/米图4.35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模式图(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修改)值得注意的是,镜质体反射率曲线的三段式与有机质热降解生成油气的三个演化阶段大致相对应,第Ⅱ段镜质体反射率增幅最大,是油气生成的高峰区。同时可以看出,Ro=0.60%时烃源岩热演化有~个突变,这一突变标志着生油作用的开始,因此可以认为Ro=0.60%即为本区上古生代烃源岩的生烃门限。2、石炭一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成熟度的评价①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判断有机质经历复杂的煤化作用,有机质成熟度普遍较高。据265个煤和泥岩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统计见表4~24,区内最低庙为0.65%,最高达7~8%,一般在l~2.5%,普遍高于0.60%,由此可以确定研究区煤系烃源岩普遍处在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孢粉颜色呈浅棕一黑色,热变指数在3.3--5.0之闻。表4—24南华北盆地石炭~二叠系有机质成熟度数据表(据河南油田资料,1996)济源禹县平顶山淮北样X新安太康鹿邑倪丘集淮南品鹤壁密县襄城永夏数1.85~4.4~0.85~0.84~2.12~1.14~0.89~0.65一Ro(96)>0.892652.176.031.881.7382.8l831.23桔黄~浅棕~棕黑~浅棕~SCJ棕黑75棕黄深棕黑色棕黑3.3~4.41~35~3.7~3.5~TAl4.7474.55.042I.04~I.06~I.08~0.95~1.02~OEP1.O{70I.291.131.2951.131.18成熟~成熟度过成熟成熟过成熟50S05O2●,0 并根据历年来煤用钻孔和石油探井石炭一二叠系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分析资料统计作图(图4.36),由图可知,同一煤层(以二l煤为例,下同)实测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的展布很有规律,反映出区内高变质无烟煤到低变质的肥气煤牌号不但齐全,而且以济源一太康为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的变化趋势。环状中心西起济源、经偃龙(煤田)、过荣巩(煤田),东到太康隆起,为无烟煤分布区;由环状中心向四周二。煤的变质程度依次降低,贫煤分布于新安、登封、新密煤田及鹿邑等凹陷和地区;向外围逐渐过渡为瘦煤,到边缘的平顶山煤田、周口坳陷南部及其它周缘地区渐变为肥气煤分布区。上述构成本区二l煤煤种分布的基本格架。§1.8V昌1.61.41.21086007008009001000110‰。0200图4—37平顶山、淮南地区Ro随深度变化关系图(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修改)纵向上,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值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图4—37),地层由新到老或随石炭一二叠系埋藏深度的增加,镜质体反射率值增加,即有机质的成熟度增加,二者里良好的线性关系。本区石炭一二叠系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在纵横向上表征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呈多样化和连续性的展布规律和特点,石炭一二叠系有机质经漫长的热演化进程,达到了肥气煤一无烟煤热演化阶段,有机质的成熟度较高,已生成大量的天然气和液态烃。②根据热解峰温T。。分析最高热解峰温(%。/℃)与变质程度有关,一般认为zT眦。>435℃表明干酪根已进入成熟阶段,435--480℃为成熟阶段,480--510℃为高成熟阶段,‰>510℃为过成熟阶段。本区煤系地层的k普遍在430-530℃之间,极个别超过530℃,表明大部分样品己达到了成熟一高成熟阶段,少数样品属于过成熟阶段。 第五章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烃源岩形成与分布第一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烃源岩分布构造沉积演化分析表明,在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南华北盆地经历了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弱伸展背景下的克拉通坳陷盆地形成和中二叠世大型克拉通内陆坳陷盆地形成两个阶段。它们为上石炭统一中二叠统烃源岩的形成、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在这一构造沉积背景下,研究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中都程度不等地发育了大套与煤系地层有关的烃源岩系,包括有泥岩、碳酸盐岩和煤系泥岩三种类型的烃源岩。这些烃源岩系在叶县一确山一长凤线以北地区有广泛分布,其分布面积约5.7×104km2,因受后期多期构造的影响,残存厚度变化较大,上古生界残存厚度一般1000.1400m,其中煤系地层厚度一般在700—950m之间,.且由西向东,自北往南厚度呈增大趋势(图5-1)。图5-1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残余地层厚度图(据河南油田资料,1996。修改)一、泥岩型烃源岩的分布构造沉积演化分析表明南华北搞地石炭一二叠系泥岩型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厚度在lOOm以上,最大厚度可达300多米,具有厚度大、分布广的特点(图5—2)。二、碳酸盐岩型烃源岩的分布原盆地构造.环境格局分析表明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由碳酸盐岩、碎屑岩、煤交替组成,属于陆表海碳酸盐岩一碎屑岩混合海岸的沉积。岩相带近东西向展布,与海岸线走向平行。海侵阶段陆源碎屑来源少,海水清澈,利于碳酸盐岩堆积,因此太原组灰岩可多达11层,但单层厚度一般不大,总厚可达60余米,各层之间夹碎屑岩和薄煤层。灰岩累计最厚的条带分布在永城至郑州以南,由此向北、南,尤其向西,灰岩厚度递减,西部边缘灰岩厚度不足8米(图5—3)。 图5—2南华北贫地石炭一二叠系泥岩型烃源岩分布厚度图(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修改)图5-3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碳酸盐岩型烃源岩分布厚度图(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修改)三、煤系烃源岩的分布原盆地构造一环境格局分析表明南华北盆地从晚石炭世一中二叠世早期,基本处于海陆交互沉积环境,沉积稳定、分布广泛、煤层发育,尤其是二叠系山西组底部的二l煤层几乎全区分布。煤系地层厚度由西向东,自北往南呈增大趋势,周口坳陷一淮南一带地层厚度约为900m左右(图5—4)。同时,众多煤田和石油探井钻探结果表明,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沉积厚度大,含煤层段多,煤层厚 图5~4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煤系地层等厚图(据中国石油地质志,1992,修改)第二节构造沉积演化对烃源岩生烃期次的控制一、三个生气时期的确定石炭一二叠系煤系有机质的深成熟演化作用有赖于上覆地层的厚度,随上覆地层沉积增厚,温度增高,有机质的成熟度逐渐提高,明显受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沉积作用所制约。据河南油田(1996)资料,石炭一二叠系煤系沉积后,南华北 地区有三个主要沉降期,它们与三个主要生气时期相对应。1、印支生气期煤系有机质在印支末期的演化程度受广泛分布的三叠系厚度所控制。济源至鹿邑一带三叠系发育齐全,厚3000~3600米,向四周逐渐减薄至1500~2500米。以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底部二l煤为例,在济源~鹿邑一带埋深达4200~4800米以上,平顶山、沈丘、两淮等地埋深在2500~3500米左右。三叠纪末济源二l煤镜质反射率可达2.75%,泶巩为2.5%,鹿邑为2-3%左右,向外煤系埋藏较浅地区反射率降至1,2~0.7%,展示了以济源~鹿邑高变质区为轴心呈环状分布,向四周依次降低的煤种分机趋势。虽然煤化作用并阶段都能生成天然气,但煤化阶段不同,生气量大小有别。三叠纪术期Ro已达0.7~2.75%,相当肥气煤~无烟煤阶段,其生气已达140~270方/吨煤,占u屯J噪生气总量的45.2~87.I%。由此可见,印支期生气量火,是本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的生气时期。2、燕山生气期燕山运动早期,火部地区隆升剥蚀,热演化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在济源至中牟一带,中、下侏罗统厚约1000~3000米,使煤系连续深埋至5000~7000米以下,二l煤镜质体反射率由印支朱期的2.5~2.75%增至3.3~6.0%左右。虽然煤化程度再次加深,然而吨煤生气增量和三叠纪末期相比则远为逊色,最大为40方/jIt【f煤左右。沈丘地区中下侏罗统沉积较薄,煤化作用增进程度不大。燕l。lI中晚期,本区北部地壳抬升,中下侏罗统、三叠系,甚至石碳、二叠系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印支期和燕山早期生成的天然气部分被敞失。秦岭一大别褶皱带以北,午阳~沈丘一线以南,在印支期低变质背景上,沉积厚约6000米左右的下白垩统,使局部残存的煤系得以再次深埋,煤化作用加剧,其反射率可出印支期来的1.O%萏i—i增至5.O%,生成大量天然气。此外,在豫东永城、豫南确山、豫北鹤壁、安阳、山东金乡、安徽淮北及新太参l井、长一井等地见局部火成岩的侵入,导致短距离内的岩浆热液变质,煤种分砷j复杂多样,煤牌号从接触火成岩部位的天然焦逐渐过渡到无烟煤、贫煤至肥气煤呈坏状依次分布。再如鲁西南官桥煤田,火成岩侵入到煤层,煌斑岩厚0.65米。距火成岩近者O.49米变为天然焦,向外则变成肥气煤,反射率为0.812~0.88I%,己属正常煤种,煤层挥发份距火成岩由近到远,亦出现短跑离内的急剧变化。这说明,火成岩对有机质热演化影响范围有限,不足以造成大规模生气。3、喜马拉雅生气期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块断活动增强。相继形成众多的面积不一,深浅不同的以下第三系沉积为主的断陷湖盆。各地区残存的煤系再次被深埋,埋深3000~10000米不等。当埋深(温度)超过前期时,煤化作用才接替进行。由于石碳、二叠系在各川陷埋减深度不同,印支、燕山期的热演化背景不同,喜山期进入再次煤化作用所需埋深为3000~7000米不等,其热演化增进幅度(ARo为1.O~4.0%)各不相同,构成南华北笳地煤种交错分布的复杂面貌。在印支期低变质背景上形成的深凹陷,再次生气所需埋深相对较浅,热演化增进幅度较大,尚可生成大量天然气。如倪丘集凹陷,在印交期末二l煤Ro为O.8%左右,处于肥气煤阶段,至喜山期埋深超过4000米,煤的变质程度可达肥煤~贫煤阶段。吨煤生气增量最高为120方。谭庄~沈丘、济源和倪丘集凹陷相 比,燕山期二l煤反射率已达5.O%左右,虽然喜山期煤系埋深达万米,热演化继续进行,但从生气量大小考虑,已不具实际意义。二、主要生烃凹陷生烃期的确定1、济源凹陷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确定该凹陷在古生界沉积后的地史演变过程中,以相对稳定持续沉降为特点(图图5-6济源凹陷煤成气时期模式图(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修改)5.6)。三叠纪末,二l煤埋深大于4500米,Ro为2.75%,已达初级无烟煤阶段。早中侏罗世,地壳继续下沉,至此,古生界深埋在7000米以下,随着埋藏深度不断增加,热演化则持续进行,Ro递增至3.0%以上,但单位体积生气量远小于三叠纪末。燕山中晚期,沉积间断时间不长,热演化停顿时间较短。喜山期,古生界埋深万米左右,尽管热演化程度再次加深,但生气能力已近枯竭。故印支期为主要生气时期,生成的大量天然气可运移至适当圈闭,形成天然气藏。中牟凹陷也属此种类型,只是燕山早期热演化程度低于济源,而喜山期生气量则略有增加之势。2、鹿邑凹陷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确定该类凹陷在印支期末与济源相似(图5—7),古生界埋深于4000米以下,二l煤反射率为2.3%,属干气阶段,此时已经生成大量的天然气。燕山期,地壳抬升,致使三叠系和二叠系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热演化长期停顿。和济源凹陷相比,因其间断时间长,剥蚀量大,故原已生成的天然气较易散失。喜山期,古生界又一次被深埋在4000~8000米之下,二j煤反射率增进1.0~4.0%,局部达到5%以上:陟鬟\l誊l生i~:期;图5-8倪丘集凹陷煤成气时期模式图(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修改)生气增量图50鹿邑凹陷煤成气时期模式图(据河南油田瓷料.2002,修改)为50立方米/吨煤,因此具印支、喜山两个生气时期。以其生气量大小而论,反映出前(印支期)高后(喜山期)低,是以印支期为主的生气凹陷类型。3、倪丘集凹陷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确定该凹陷的热演化进程基本与鹿邑凹陷类同(图5.8)。其差别在于印支期时古生界埋深较浅,二l煤反射率为O.8%,热演化程度低,生气量小;喜山期时古生界深埋于4000米之下,二1煤Ro由印支末期的O.8 %增至2.O%以上,热演化增幅较大。但热演化背景值低,进入二次生气门限较浅,二次生气量大,因此,喜山生气期为有效生气期。目前,已在属此类型的东濮和倪丘集凹陷见到以上古生界为油源的工业油流。因此,喜山二次成烃类型是一种有较好勘探前景的成烃类型。4、谭庄一沈丘凹陷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确定图5-9太康地区煤成气时期模式图(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修改)古生界沉积后,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沉降和隆升的地史发展过程,热演化相应具有多次增进和停顿的特点(图5.9)。印支期本区接受了厚约1700米的三叠系沉积,二l煤埋深2000余米,古生界有机质刚进入成熟阶段。印支末期和燕山早期,地壳两度隆升,热演化暂时停顿。燕山中、晚期,地壳沉降幅度大,古生界被6000米厚的下白垩统所覆盖,二次深埋致使有机质热演化作用加剧进行,二l煤反射率由印支期末的1.0%左右增至约5.0%,此时有大量天然气生成。燕山晚期地壳又一次抬升,热演化再次处于停顿状态,但隆剥时间不长,生成的天然气可能散失较少。至喜山期古生界第三次被埋于万米之下,热演化虽可持续,但生气量甚微。该凹陷有三个生气时期,以燕山晚期生气量大为特征。5、太康地区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确定图5.10太康地区煤成气时期模式图(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修改)该地区在印支期末的热演化程度介于济源和鹿邑凹陷之间。燕山一喜山早期地壳长期抬升,热演化长期停顿。晚第三纪地壳沉降幅度小,未能使古生界埋深超过印支期,故只有印支期一次生气时期。属此类型的有平顶山、淮南等地区,它们的不同之处仅是热演化程度高低有别而已。三、结论南华北盆地烃源岩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个热演化时期,其中印支期是区域性的生油气时期,但成藏及保存条件较差;燕山和喜山期为局域性的生油气时期,生气量小,生气范围局限在燕山或喜山期形成的深凹区;有五种热演化类型,在印支期低变质背景上,形成的燕山或喜山期二次生气凹陷,以倪丘集为代表,是天然气勘探相对有利的地区。第三节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含油气前景综合评价一、三类烃源岩的综合评价 近5.7万平方公里的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位于上石炭统本溪组上部和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地层中;煤系烃源岩以腐植型为特征,ⅡI型干酪根为主,碳酸盐岩型烃岩样恢复后的干酪根类型可能达到II。型,泥岩型烃源岩以ⅡI型为主。各类烃源岩的展布总体呈现为东部最厚,西部次之。大量样品的分析结果:煤的有机碳含量平均65.46~72.58%,氯仿沥青⋯A平均0.0219~0.663%,最高达1.596%,总烃平均100.5~2418ppm,最高可达14226ppm,生烃潜量为7.04~89.2mg/g见表5-1;泥岩有机碳一般0.4~2.5%,最高达4~15%,氯仿沥青“A”一般0.01n0.1092%,总烃一般68.6~318ppm,生烃潜量为0.3~0.62mg/g见表5—2;碳酸盐岩型烃源岩有机碳最高4.54%,最低为0.04%,平均值为1.06%。表5—1南华北盆地地区石炭一二叠系煤岩有机质丰度表(据河南油田资料)\措檬生油潜量地区\有机碳(%)氯仿沥青“h”(%)总烃(ppm)\(mg/g)70.35~74.810.0384~0.05532~169新安、焦作72.58O.0219100.556.27~80.880.0138~1.59632~1422656.4~196.3禹县、平顶山68.460.5962358·89.250.5~75.710.0462~0.0781316~5815.3~9.36鹿邑65.460.0584187.040.088~1.18l248~5762淮南0.6332418表5-2南华北盆地石炭一二叠系泥岩有机质丰度表(据河南油田资料)倪Ji集洛阳一伊谭庄一沈I≮太康降起飕也船哜壤城眦陷辩阿{【”】酾叫陷川刚|i{{ii咖端翻机碳、≥≤I90o5134I.74101(%)i.25o4~25铺仿澌lf⋯ho·04哆/O01400829001—0105004950068801092(%)/嗡.0597总烃(ppm)318113多悉乍烯潜罐多《(mg/g)O.30二、有利的烃源岩分布区和好烃源岩层位综合评价平面上,周口坳陷北部(如鹿邑、倪丘集、襄城凹陷)生气泥岩厚度大(见第一节图5.2,3,4),有机碳值高(图5—11),氯仿沥青“含量”丰富(图5,12),据此评价为有利烃源岩区。层位上,太原组有机碳平均为1.34~3.85%,山西组有机碳平均为1.21~2.4%,均属好生油层;下石盒子组下中部为好生油岩,而上部属较好到较差生油岩;上石盒子组在整个地区基本上属差到非生油岩。总之,地层由老到新,生油岩由好变差见表5-3。 表5-3南华北盆地地区石炭一二叠系各煤段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表(据河南油田资料)\煤段地区指心六~八四~五最高值C%0.251.250.491.561.343.98~13.81“A”%0.00380.01920.00580.01210.01070.01~0.08新安焦作总烃ppm1773255733102~320S1+S珊g/gO.080.380.130.330.2l122~5.06C%1.521.131.661.582.1l5,88~15.34禹县“A”%0.025O.010.05770.0370.03790.117~0.246平顶山总烃p册12514713792134485S1+S2mg/g2.211.071.090.650.7725.56C%O.551.861-911.243.853.61~9.01鹿“A”%0.008O.00110.0139O.01110.0150.0294邑总烃ppm3239107142119192~230Sl+S2mg/g0.090.78O.62O.290.382.29C%0.4671.071.6212.054~5.7太“A”%0,0060.0040.00350.00340.0431~0.05{总烃ppm2919.42118.9318康S1+Szmg/g0.3850.2350.4020281.71C%0.98O.650.722.192.554.6~6.68淮南“A”%0.011601050.056l0.4940.0860.195淮北永城总烃ppm17385133173400~87lSl+S2mg/g0.32O.16O.211.3l4.126.5e~lO.56倪丘集C%0.391.132.641.883.36~5.78谭庄C%1.731.431.375.5647.67沈丘“A”%0.03100.07830.0755O.1072~0.11:三、贡献最大的烃源岩类型及综合评价煤系烃源岩尤其煤岩是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过程中贡献最大的一种烃源岩系。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八个煤段的煤层与煤线或炭质泥岩为主要煤系烃源岩。其中一煤段厚度介于23~135m,平均厚度可达68m,二煤段(含二1、二,、二3、二4煤层)厚度介于63—104m,平均厚度为82m,三煤段厚度介于99m--226m之间,平均厚度154m,四煤段厚度介于43—94m,平均厚度79m,五煤段厚度介于58—124m,平均厚度79m,六煤段厚度介于53—167m,平均厚度95m,七煤段厚度介于35--144m,平均厚度77m,八煤段平均厚度74m。八个煤段的累计厚度介于43l—1131m,累计平均厚度为661m。具有极大的资源基 匝帮测非餐暴怔霹}帐蜊¨J糕博簧娟菩抖怔=占函 匝搿毋靴:《:怔辱罄蟮嚣}幡谢¨I聪烬嗣娟罢署怔N7∞匝 础。这些煤段含有丰富的煤层,其分布特点见表5—4。表5-4南华北盆地部分地区晚古生代主要煤层发育情况一览表(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年)p·“JO∞一3,96四、各层系煤系烃源岩的聚煤中心在太原组煤层厚度图上(图5。13),煤层普遍发育,最大厚度位于周口一淮阳地区,可达13m厚。在山西组煤层和山西组二l煤层厚度图上(图5.14,圈5—15),以淮阳一太康一带煤层最厚,煤层最大厚度可达9m。它们为周口坳陷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石盒子组煤层整体表现为东部较西部发育,南部较北部发育,以四2、五2、六2、七2煤层为例,其累计平均厚度在新安地区为0.98m,陕渑地区为0.92m,宜洛地区为1.73m,新密地区为3m,汝州地区为4.39m,在平顶山地区为5.6m,在淮北地区石盒子组煤层的累计厚度>10m。因此,在石盒子沉积期,禹县一平顶山—确山一沈丘一涡阳一带为聚煤中心地带,它为研究区南部石炭一二叠系天然气藏形成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基础。第四节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丰度与地质资源量的讨论河南油田(1996)通过计算,研究区上古生界总资源量约为5834×108m3,见表5—5,以鹿邑、倪丘集、太康隆起地区资源丰度较大,分别是0.41×108m3/km2,表5-5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统计表(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年)倪丘襄城谭庄全区\趔蟛-太康鹿邑集舞阳伊川洛阳濉jE淮南。斑阳参寂\隆起P1陷凹陷水城地区(本、驯陷沈丘次)面积93155l褐1㈣j475l&5强4∞】黝蚴姗9103删q目莳)牛气盘∞∞1‘融l1134lS∞∞0叫7鳓60瞄14№lj∞鼎a晴一)梨集系嚣nO昭00∞noc-4n(I∞nCC口n001n伽n∞ln0。ln∞l资源摄(1d钳)27682l鼯罅研删2090∞147瑚矗012101资源密废Ⅺ鸸叠l矗n2昕n42n4lnlSn凹000710旺醇n0450015n叫n叨100 10l圈舒遥蜘越吐喽蝼《隧嵌蟋鼎¨卜霉犍辑释怔2上匦 102匝黼趔如越眦啮辏硎般茸螺喇¨卜簧娟芸斟怔=占匾 03匾搿迦嚣瑙蹬^璞,¨v赵卜积般宣菪矧善爵征∞_【占匦 0.42×108rn3/kin2,0.297x108m3/kin2。襄城凹陷资源丰度仅为0.15X108m3/km2,而其它各坳陷(凹陷)其资源丰度介于0.007~0.045×108m3/km2,平均资源丰度为0.0214X108m3/铀112,全区平均资源丰度为0.165X108m3/km2。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资源丰度比较(见表5-6),全区平均资源丰度低表5-6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结构序列表(据河南油田资料,2002年)\地区驮北陕北陂北滑北北研曲\扫{删埘缘逆走环天环棠}坡斜垃斜坡拗摆测北仝岔爹裁\降起冲带北段南段斜坡隆越地心郴中部西=部桁嘲积理叠)4518284499934175662496329627347792613l25i5822548244437资源鹱|=科25M35枷735865966【日367940(}2928544977007,1L1dfm3)强源_膏腹0197504238O,59(15∽449056320339104353035970113503415034229)q值勘商于基本不发育煤系岩层的伊盟隆起,远低于已基本暴露地表的渭北隆起。区域研究表明,华北南部地区石炭一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类形成环境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东部较~致,煤系烃源岩发育程度略好于陕北斜坡中东部。以陕北斜坡中东部或者鄂尔多斯盆地平均资源丰度作为参数,华北南部上古生界地质资源量应是:0.34229X1081"113/kin2×35354km2(有效面积)=12101X108m312101X10Sm3数值对于华北南部地区来讲也属于一个较保守的地质资源量数据。由此看来,华北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前景十分可观,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勘探的最重要目的层系。 主要成果与认识1、结合前人已有大量地层方面的成果资料,按照2000年国际地层委员会最新制定的地层划分方案(石炭系二分、二叠系三分)对研究区的石炭一二叠系地层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并提供了岩石地层单位的精细对比标志。2、通过对研究区本溪组一石盒子组厚度分析,岩石组成与物源分析,古流分析等,系统地研究了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石盒子期的原盆地环境格局及其演化。①本溪期,研究区为陆表海,海水自东北部和东部侵入研究区,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海侵沼泽相区,泻湖海湾沼泽相区和滨岸泻湖沼泽相区。②太原期,研究区自东向西依次是浅海相区,海湾泻湖沼泽相区和滨岸砂滩沼泽相区。③山西期,研究区自东向西依次是下三角洲平原和上三角洲平原。④下石盒子期,研究区自南东向北西依次是海湾相区,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⑤上石盒子期,研究区主体为潮坪湖泊相区和分流河道,分流河湾相区组成。北物源为主要物源供给区,南物源为次要物源供给区。⑥上石盒子组中的硅质岩为生物成因,代表的是一次海泛期的沉积。3、晚石炭世到中二叠世,盆地经历了自北向南不断迁移;沉积体系经历了以台地一堡岛体系向河流体系的演化。①本溪期,盆地的坳陷中心地带大致在邢台一天津一唐山一本溪一带;海水侵入方向由北东向南西。②大原期,盆地的沉降一沉积中心在焦作一郑州一鹿邑一淮北一带;③山西期,盆地的沉降一沉积中心在郑州一开封一鹿邑一灵壁一带;④石盒子期,盆地的沉降一沉积中心在新郑一周口一淮南一带。⑤研究区在晚古生代经历了陆表海盆地形成、发展、衰退以至逐渐消亡的历程,岩相古地理也经历了以台地一堡岛体系为主逐渐向以湖泊一三角洲体系和河流体系为主的演化。4、研究认为,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盆地是弱伸展背景下的克拉通坳陷盆地类型,中二叠世盆地是大型克拉通内陆坳陷盆地类型。5、结合前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的标准,根据南华北盆地烃源岩的具体情况,①初步确定出泥岩型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把有机碳标准下限值o.4%、生烃潜量标准下限值定为O.08mg/g。②初步将研究区的碳酸盐岩型烃源岩评价分为三段式:过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下限值定为0.043%,>O.043%为烃源岩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