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作文重模仿

起步作文重模仿

ID:37267979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0

起步作文重模仿_第1页
起步作文重模仿_第2页
起步作文重模仿_第3页
起步作文重模仿_第4页
资源描述:

《起步作文重模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起步作文重模仿苏克菊“习作”应该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作文教学观念改革,对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侧重于“习”来衡量,而不是用“文”的标准来评判。一字之差,却是千钧分量,一改以往“作文”的过高标准,降低难度。正应了海内外文章大家徐迟先生的一段话:“小孩子的作文,病句不要改,错别字也可以放宽,千万不要把小孩子的文章改得太完美。”他恰巧点透了小学语文学生学习作文的重中之重在于训练,即在“习”,不在“文”。三年级正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学生刚接触习作,因此我们更应该降低难度,培养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考、表达以及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强调自由表达。但是如何

2、有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诸如观察、想象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呢?我们根据学习发展的规律,又不难发现习得任何事物,模仿总是是第一位的。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从模仿入手,充分利用教材为范本,在课堂上重视过程指导,利用课余进一步拓展阅读内容,让学生学习或阅读相应的文章后再模仿习作,实践中学习作者选材、构思、起草、加工的方法,可以轻松解决作文难、难作文的问题。        一、借助模仿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文应该建立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之上。然而,有许多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根本不会观察,身边的人和物,他视若无睹;身边的事与情,他置若罔闻。这主要就是学生没有具备

3、观察的意识,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总之一句话,就是没有形成观察能力。鉴于此就需要教师平时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典范文章,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目标。在教学《翠鸟》一课时,我在第一自然段内容学习中,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观察、描写方法,然后同法观察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我还有意识地向他们推荐描写小动物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摘抄,学习从动物外形、生活习性等多方面观察动物。在单元习作中,我又引导学生改写或模仿写出同内容的习作,学生观察得法,不再觉得无话可说,兴趣浓

4、厚了,笔下的小动物更是有形有味了。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让学生回忆到某风景名胜游览的见闻、感受,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介绍,具体说出不同景点的特点,这样模仿习作,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学会移步换景、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还增强了习作语言的条理性与丰富性。学过《瀑布》,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位置)观察同一景或物,写出看到的不同景象。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带领学生徜徉在校园里,观察校园一角,结合自己在学校两年多来的观察了解,模仿写出其一年四季给人的不同印象。学习《秋天的雨》,让学生去看、去听、去闻、去摸,用心灵去感受。诸如此类的方法枚不胜举,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

5、逐步养成了观察习惯、掌握了观察方法,观察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地提升。二、利用模仿习作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多是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含丰富的优秀作品,以其生动的语言给孩子们展现出一幅幅多彩大千世界的美丽画卷,让孩子们在激扬文字中想象无限、激情无限。利用模仿,可以激发孩子脑中丰富的想象、心中勃发的情感。犹记在执教一年级《四季》一课时,让当时学完汉语拼音不久的孩子模仿角色跟四季对话,他们的丰富想象完全出乎意料。“柳条弯弯”、“桃花红红”、“蝴蝶翩翩”、“蜜蜂嗡嗡”,它们和春天对话;“河水清清”、“鱼儿淘淘”,它们和夏天对话;“天空蓝蓝”、“桔子黄黄”、

6、“黄叶飘飘”,它们和秋天对话;“雪花纷飞”、“北风呼呼”……它们当然和冬天对话。孩子们把自己当成自然界一员,与自己喜爱的季节亲切对话,他们的想象飞出教室,飞向广阔的大地,飞向无垠的蓝天。学习“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时,让孩子结合国庆节来临城市的变化,仿照句式写一写,孩子们写到“高楼插上彩色的旗帜,大树披上金色的铠甲,街道举起火红的灯笼……”“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在教学中类似的模仿层出不穷,让孩子们看到一棵小草也能闻到它的呼吸,见到一滴水珠,也能听到它的歌唱,这能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么?三、夯实模仿习作训练

7、,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模仿习作,必须有充足的阅读量,这样在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才可以体会文章的作者用词用语的精妙,积累许多新颖、准确的好词好句并积极运用,才可以从中习得作者选材及组织材料的方法。因此,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段话、一篇文,我们都要充分利用,多读多记多仿写,夯实基础。学生在学习《瀑布》一文时,学生读到“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立刻联想到李白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认为两首诗虽然古今有别,但描绘景致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有的学生游玩庐山后,在写庐山三叠瀑布就恰当引用千古名句,并从中体会到习作时引用的妙处。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