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映象策划书

云南映象策划书

ID:37282123

大小:5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0

云南映象策划书_第1页
云南映象策划书_第2页
云南映象策划书_第3页
云南映象策划书_第4页
云南映象策划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云南映象策划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云南映象观赏1、主题:体会“真正的舞蹈、真正的民族文化、真正的艺术”2、活动背景: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DynamicYunnan),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成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诞生在云南的又一经典力作。3、目标人群:广大热爱舞蹈和民族文化的学生群体4、时间:每晚20:00-21:40(从2010年9月1日起,《云南映象》逢周日停演休整一天)5、地点:云南艺术剧院(五华区东风西路132-134号)6、团队人数:不限(10人以上团体更可享受团购优惠价)7、行程安排:4:30

2、出发5:00就餐7:30准备入场20:00-21:40观看9:50返回11:00到校8、门票价格:座位类型门市价贵宾票480甲票360乙票260丙票1809、旅游费用:种类费用备注晚餐50人/人金太阳意大利餐厅(艺术剧院店)交通费用2元/人来回包车门票90元/人总费用/人142元/人其他购物等特殊费用自理10、云南映象介绍(1)、节目内容序:混沌初开“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绿春县牛孔乡“神鼓”歌谣云南鼓的传说和种类堪称中国之最。鼓在云南,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或象征母体,或形似女阴,是民

3、族的一种崇拜、一种图腾。云南的鼓从材料上分,有皮鼓、石鼓、铜鼓、木鼓;从归属的民族上分,又有太阳鼓、芒鼓、热巴鼓、大背鼓等等。云南佤族的木鼓分“公鼓”、“母鼓”,配成一对;要砍树制鼓,先要举行祭祀仪式。佤族人说木鼓的花纹是无法画完的、歌也是无法唱完的,舞也是无法跳完的…第一场:太阳太阳鼓(西双版纳州基诺族)鼓舞反映出云南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显的交合象征意味。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器物,传说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太阳鼓,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太阳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

4、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鼓,据说能带来吉祥。芒鼓(建水县哈尼族)哈尼族的舞蹈大多与芒有关。鼓声是人们向“摩米(即天神)”对话的工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上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唯建水龙岔河一带独有。芒鼓舞有清山净寨、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铜芒(沧源歌唱佤族)佤族对芒锣如对木鼓、铜鼓一样尊崇和喜爱。但木鼓、铜鼓既是乐器又是通天的“神器”,而芒锣则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象脚鼓(德宏州景颇族)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脚鼓,演奏时用糯米在鼓面中心调试音的效果,象脚鼓流行于德宏、西双版纳、临沧及云南

5、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群众说:“象脚鼓一响,脚杆就痒”。《象脚鼓舞》是傣族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民间舞蹈。神鼓(绿春县牛孔乡彝族)“神鼓”流传于云南绿春一带,当地人叫“热波比”。现在,绿春县牛孔乡只有一个妇女能打这种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打鼓前要“祭鼓”。打“神鼓”庆贺生育的唱词是:刚生下来的娃娃,听不见,看不见,话也不会说;敲一下,耳朵就听见了;再敲一下,眼睛就看见了…”铜镲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爱尼支系的一种舞蹈。先民们用两片铜镲相撞发出的洪亮声音来与神灵沟通。第二场:土地

6、月光(独舞表演:杨丽萍)“你是一条阿娜的蛇,蜿蜒在银色的月河。闪亮的身躯舞动着舌,夜晚的星空唱着歌…”杨丽萍一直以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样有形和无形,她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语言表现了她的情感和月光的圣洁,在舞蹈中我们会看到舞蹈家是怎样张开她那想象的翅膀。花腰歌舞(石屏县花腰彝)彝族人有句俗话:“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在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海菜腔”发源于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鱼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歌声就象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极其优美、复杂、动听,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

7、)中最难学、最难唱的民歌。舞者们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在原生、经典舞蹈中堪称一绝。生活在石屏县哨冲、龙朋、龙武一带的花腰彝,小姑娘从11、2岁岁就开始学做针线,绣花、缝衣服,一套衣服要做4、5年,最后就穿着这一套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衣服出嫁,不会绣花缝衣的姑娘嫁不出去。演员们穿的衣服就是她们亲手缝制的。伞舞(黑彝)伞舞中的服饰为彝族的一个支系,调子取自于南涧彝族。黑彝走到哪儿,他们都带着一把伞。彝族人有一种豁达、知足长乐的心态;这也是现代人向往的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状态。歌词:“跟我去,去哪里?哪里来,就哪里去。哪里好吃哪里去,哪里好在去哪里。爬山、过

8、河、种地、收割、男人、女人、结婚、生娃娃。”“跟我去,去哪里?哪里来,就哪里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