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中的名与言

庄子-哲学中的名与言

ID:37297699

大小:299.4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21

庄子-哲学中的名与言_第1页
庄子-哲学中的名与言_第2页
庄子-哲学中的名与言_第3页
庄子-哲学中的名与言_第4页
庄子-哲学中的名与言_第5页
资源描述:

《庄子-哲学中的名与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庄子》哲学中的名与言杨国荣对名与言的考察,构成了《庄子》哲学的重要方面。以名实之辩为背景,名与言的考察既涉及语言形式与涵义的关系,也指向概念与对象的关系。与名实之辩相关的是言意之辩,后者所指向的,是言与意的关系。同时,对《庄子》而言,名言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存在的“分”和“别”,“道”作为存在的普遍原理,则以“齐”与“通”为内在品格,后者使道与名言呈现内在的距离和张力。“道”能否以名言来把握?是否存在非一般名言的把握方式?以上述问题为对象,《庄子》进一步展开了道与言之辩。对名与实、言与意、道与言等关系的

2、辨析,既展示了《庄子》的多重理论视域,又表现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关键词庄子名言名实言意道言作者杨国荣,1957年生,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062)。《庄子》①一书既是运用名与言的经典,也以名与言本身为其考察的对象。就“言”与所言的关系而言,名和言涉及名实之辩;以表达的形式与表达的内容为关注之点,言说过程又指向言意之辩;而从名或言与道的关系看,问题则进一步涉及能否“说”以及如何“说”。按《庄子》的理解,名与言既敞开了世界,也有自身的限度。通过名与实、言与意、道与言等关系的辨析,《庄子》

3、展示了其多方面的哲学立场。然而,关于《庄子》的以上思想,人们往往习惯于从怀疑论、相对主义、诗化哲学等视域加以阐释,而在此类“前见”之下,其名言学说的多重涵义每每难以具体彰显。这种情况表明,从名与言的层面对《庄子》哲学做更深入的思与辨,依然是必要的。一以名实之辩为背景,名与言的考察既涉及语言形式与涵义的关系,也以概念与对象的关系①关于庄子其人与《庄子》其书的关系以及《庄子》各篇的归属问题,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从哲学思想的衍化看,一个更为基本的事实是:庄子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首先通过《庄子》一书而实

4、现,尽管《庄子》一书在具体篇数、篇目的划分等方面曾发生了某种变化,但《庄子》一书始终作为庄子的思想符号而内在于并影响着思想史过程。换言之,《庄子》各篇具体出于何人、何时,固然需要考释、再考释,但《庄子》与庄子的联系、《庄子》其书在历史上的存在、《庄子》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具有原创性的哲学系统并对思想的演进产生了实际的制约作用,则是不容置疑的。鉴于此,本文将难以遽断的各篇作者具体归属问题暂且加以悬置,把研究的对象首先指向《庄子》这一作为整体的历史文本。·38·©1994-2010ChinaAcademicJ

5、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庄子》哲学中的名与言为指向。事实上,在《庄子》那里,“言”与“名”都既有语词之义,又兼指概念;名实之辩也相应地既以词与物的关系为讨论对象,也涉及概念与世界的关系。在《庄子》看来,对象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定,这种规定并不依存于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①在此,言说与自在的呈现展开为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自在的规定与自在的呈现在对象世界中

6、融合为一。然而,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看,言说又构成了联结二者的一个方面:物总是通过名与言而向人敞开。就人与物的言说关系而言,《庄子》首先肯定了名与言对于物的从属性:“名者,实之宾也。”②作为“实之宾”,“名”应与“实”一致并合乎“实”。《大宗师》曾以颜回之口论及名与实的以上关系:“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③这里重要的不是对某一具体历史人物的评价,而是其中所涉及的名实关系。“无其实而得其名”即名不副实,它既指外在声誉与实

7、际行为不一致,也在广义上意味着“名”与“实”之间的脱节,《庄子》借颜回之口所作的以上质疑,显然以名与实应当相符为前提。名与实的如上关系,在以下论述中得到了更具体的规定:“名止于实,义设于适。”④“止”有限定之意,“止于实”,意味着“名”不能越出或偏离“实”;换言之,二者应当具有对应的关系。与“名”相对的“义”与“宜”相当,引申为当然之则,“适”则有合宜或适合具体情景之意,“义设于适”,表明当然之则的作用应以合乎具体的情景为前提,其中蕴含着对权变(原则运用的变通性)的肯定。在此,《庄子》将“名”与“义”区

8、分开来,强调“名”应严格对应于“实”,“义”则可视情景而变通。名与义的如上分疏,无疑进一步突出了名与实的关系以相符或一致为内在指向。从另一方面看,以“止于实”规定“名”,同时也对“名”与“言”的作用对象或范围作了限定。在《齐物论》中,《庄子》已提出“物谓之而然”的论点,所谓“谓之而然”,也就是通过以“名”指称物,使物得以分辨和把握,其意近于后来荀子所说的“名定而实辨”⑤。这种指谓关系首先将名与物联系起来,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由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