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

ID:37303483

大小:281.7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1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_第1页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_第2页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_第3页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_第4页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江西社会科学!""#$%!"#$%&"’()"#*’)"+$)+’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赖彦蔡荣寿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出文本意义表述的不同方式。本文从语用学的顺应论入手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在语言结构、心理世界和语境关系顺应层面的个性化文化编码选择,通过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哲学观论述了文化差异对文本意义理解影响的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融合的跨文化传播原则。!关键词"跨文化传播;顺应论;主体间性;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赖彦/’01$—2,男,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副

2、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语篇分析;蔡荣寿/’01%—2,男,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翻译。(浙江杭州%’$$’+)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跨文化传播中人们是如何表述他息传播与文化交往活动。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总是生者文化的,即一种文化群体中的人们如何表述另一文化活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并受到这种文化语境的制约群体的问题;二是自我与他者文化的关系问题4即“主体和指引。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语境,其特殊性在于间”的相互关系!%"(3%()%+)。因此,本文拟从语用学的顺应这种文化的制约和指引功能具有多元的复杂性

3、。“不同论入手阐述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所体现的各种文化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构造现实。对任何行为者来说,现差异的独特语用策略,以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哲学观阐述实是通过世界观和其文化所建构的行为环境传递的。”消除文化差异对文本意义产生误解的认知策略以及文!’"(3’*+)不同的民族,其文化特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不化融合的跨文化传播原则。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构成人们文化行为环境和行为意义的符号,折射出文化内涵的差异。现代世界是一个由不一、语用顺应论与文本意义的个性化文化编码同国家民族的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56789:;676<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顺应系统4离开了这个系统4

4、任何所谓普遍有效的假设4诸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诠释语言的动态使用。顺应论认如理性或进步、自由4都不足以成为历史的尺度。跨文化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传播只有架构起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对话4在对话中求同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存异4才能达到本土文化意义的增殖与文化中人生活方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3**)*1)。人们在使式的多样化!-"(3%1)(-)。鉴于此,跨文化传播主要涉及这样用语言交际时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行选择与顺应是因为!"#$%"!""江西社会科学!""#$%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是指.$思

5、维方式差异与语言结构顺应“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所有语言是一个凝聚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感受的符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号系统,语言既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反映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文化其他部分的一面镜子。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作出灵语言和其他文化现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文化的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选择与顺应是辩镜子,语言映照出民族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种种特证统一的,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可以从语境关系顺征。例如:应、结构

6、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在四川西部有一美妙去处,它背依岷山,主峰雪四个方面对交际过程进行描写和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潘县的黄龙。/01234567890’:3501::;2<5:=890>?20>@A1??2BCD9>20EFB7567?51:50420>;90G280D11032D1:<35??1QB5<73D9>D90<3?2B1D:FJ8JJ?50>:J

7、5DQ:$从上例可以看出,汉语对“黄龙”这一景观的描述,先是从对“岷山、珠峰、树木、花香、鸟语、流水”个体景观的感受入手,再用外位句式结构作环抱概括,显得含蓄简练、韵律十足。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中去认知和把握某一个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我中可以用下图表示:心性的一个特点,充分体现了认识主体散点游目式的观上图所示的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即上下文)和交际照方式。这种文化特质大概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虚空语境(交际双方的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