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目标中出现的“经常”“常常”“喜欢”“愿意”等词汇其界定是模糊的,反映到幼儿身上的行为也是模糊的,能否用一个确定的频率或程度范围来标识?

《指南》目标中出现的“经常”“常常”“喜欢”“愿意”等词汇其界定是模糊的,反映到幼儿身上的行为也是模糊的,能否用一个确定的频率或程度范围来标识?

ID:37438561

大小:1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指南》目标中出现的“经常”“常常”“喜欢”“愿意”等词汇其界定是模糊的,反映到幼儿身上的行为也是模糊的,能否用一个确定的频率或程度范围来标识?_第1页
《指南》目标中出现的“经常”“常常”“喜欢”“愿意”等词汇其界定是模糊的,反映到幼儿身上的行为也是模糊的,能否用一个确定的频率或程度范围来标识?_第2页
《指南》目标中出现的“经常”“常常”“喜欢”“愿意”等词汇其界定是模糊的,反映到幼儿身上的行为也是模糊的,能否用一个确定的频率或程度范围来标识?_第3页
资源描述:

《《指南》目标中出现的“经常”“常常”“喜欢”“愿意”等词汇其界定是模糊的,反映到幼儿身上的行为也是模糊的,能否用一个确定的频率或程度范围来标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指南》目标中出现的“经常”“常常”“喜欢”“愿意”等词汇其界定是模糊的,反映到幼儿身上的行为也是模糊的,能否用一个确定的频率或程度范围来标识?在《指南》的“目标”与“典型表现”中,在描述幼儿的态度、兴趣、行为倾向时,的确多次使用了以上非量化性词语,这种表述与《指南》的属性是一致的,因为指南不是量表,不是专门的评价工具,它的编制不是按照量表或评价标准的要求来做的,其“目标“与”“典型表现”也不是专门作评价的标准或测量指标,而是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或活动过程中观察、了解幼儿时,能够有参照、有抓手、有方向。所以《指南》的性

2、质与功能决定了它没有必要使用像量表、评价工具那样用精确的量化词汇来进行表述。在《指南》制定过程中,曾就目标的表述方式广泛征求过老师与家长的意见,结果是,这些专业人士看来似乎“界定模糊”的词汇,却符合大多数老师、家长的习惯与经验,让他们没有疏离感,在他们看来,孩子的态度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愿不愿意干什么事、是不是常常有某种表现,并不难判断或把握,例如,孩子是否“愿意多喝白开水”是否“喜欢听故事,看图书”“是否经常问各种问题”等,即使没有精确定出在一天或一周中至少需要出现多少次这样的行为才算所谓“喜欢”“经常”,但他们都认为很容易看

3、出来,不难说出自己的孩子大致处于哪种状态,以及与《指南》描述是否一致,有没有差距,等等,其实,一般老师和家长的确不需要、也不必像研究人员那样去对孩子做精细测量(没有专业水准也是做不到正确测量的),可以说,《指南》的表述方式作为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了解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状况是适宜的,也是实用的。综上所述,作为老师和家长都不能用一个确定的频率或程度范围来标识孩子。五、《指南》中出现的一些描述性量词,如以健康领域——动作发展中的“较窄的”“一定间隔”“一定距离”“一定高度”等,该如何把握?简言之,根据幼儿的实际状况来把握。如上

4、一个问题解答中所言,对于老师或家长来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幼儿,多角度观察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过程,重视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情况给予科学的指导,是幼儿教育的根本,据此原则,健康领域的指导,同样必须这样做,每个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如何,在走、跑、跳、攀、爬以及力量与耐力、平衡与协调等方面各处于什么程度、什么水平、其身体素质怎么样,有无先天性发育的问题等,都是老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观察、了解、并逐步了然于心的,在开展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时,对活动强度、要求、期望目标的考虑,必须以此为基础,比如,“能助跑跨跳过一定距离或助跑跨跳过一定高度

5、的物体”这里的“一定距离”“一定高度”的确不是一个硬性的统一规定,对不同幼儿应当是有所不同的,当然,作为老师,既要保护幼儿的自尊、自信,让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要帮助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两方面缺一不可,即是说“难度”“挑战性”等的把握是老师必须注意的,太容易缺少发展性,但太难会让幼儿退缩,杜威说“只有当困难能起激励作用而不是使人沮丧的作用时,这种选择才是他力所能及的”而对这一切的洞察与判断依赖于老师对幼儿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另外,对于类似这样的问题:“运动量多大是合适的”3——4岁幼儿能够在帮助下较快适应集体生活

6、,请问“较快”是多长时间?等,我们需要对问题背后所潜藏的深层次幼教观念进行思考,当我们把幼儿教育视为教给幼儿一套外在于他们的、要他们非学不可的规定内容时,就不可避免地首先考虑“教多少是合适的?”“要教到什么程度?”等类似问题,提问者自己也未必意识到,这种思维惯性是“教为中心”教育的产物,其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根本不是幼儿,特别是在考虑教育的“程度”“容量”“限度”“难度”等有关问题时,如果心中无幼儿,不是“学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的话,就必须只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考虑,千方百计地想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或限度,之后就照章去教,按规定去

7、评,用标准去套,这样的教育不是《纲要》《指南》所倡导的教育,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思维方式,由此,在实施《指南》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行为进行反思,努力克服头脑中的习以为常的思维惯性,把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当然,这绝非一蹴而就能实现的,对此家长们和老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