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彬 一堂引领课及教学设计

刘庆彬 一堂引领课及教学设计

ID:37438824

大小:4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3

刘庆彬  一堂引领课及教学设计 _第1页
刘庆彬  一堂引领课及教学设计 _第2页
刘庆彬  一堂引领课及教学设计 _第3页
刘庆彬  一堂引领课及教学设计 _第4页
资源描述:

《刘庆彬 一堂引领课及教学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堂引领课教学哈尔滨市一五九中学刘庆彬本节课引领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后反思:本节课从学生需要出发,从熟悉的测量开始,逐渐形成密度的概念,充分理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到了方法和能力。但也有一些遗憾,在数据的处理方面,预想得不够,学生处理的不好,数据很乱,扰乱思路,幸好有一组同学做得很好,才挽救了危局,在学生总结内容是显得有些急躁,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展示,有点走过场。另外,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渗透不够,过于简单,以后要注意收集素材。本节课是自己在学科培训中学到

2、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小试身手,从学生的反应山看,是一节颇受欢迎的的课,我会继续努力,像更加出色的教师努力。6.2密度教学设计哈尔滨市一五九中学刘庆彬【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意义;(2)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2)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2)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与协作精神。(3)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学习知识,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难点: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教学器材】托盘天平(带砝码)8台,量筒8个,黄豆和绿豆各1000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功能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问题1:在两个八宝粥盒子里分别装有黄豆和绿豆,在不打开盒子的条件下,怎样将它们选出来?讨论并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可能不同。激发学生

4、的好奇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制定计划 1.为了辨别黄豆和绿豆,我们应该怎样做?2.怎样使用天平。?3.分组讨论,各小组分别回答,补充:用量筒测量出一部分体积,用天平测量质量,并和所给的标签对比.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用量筒测量黄豆和绿豆的体积?简介体积的两个常用单位:L、mL及各体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4.怎样设计表格? 实验探究1.让学生对黄豆和绿豆进行测量(最好取同体积)2.如何辨别不同体积不同质量的黄豆和绿豆呢?3. 讨论:1cm3此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      1.

5、学生进行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2.展示各组的实验数据:体积/cm3质量/g       总结: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质量不同;2.讨论:我们可以测出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再分别算出1cm3此物体的质量,然后进行比较。完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形成概念 1.通过上面的实验探究,我们知道单位体积的物体质量是否相同与它的组成材料有关,若材料相同,质量就相等,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密度。2.通过对密度的概念的了解,以及上面的探究过程,请同学们列出密度的计算公式。3.简介ρ

6、。1.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密度的概念,即: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讨论:密度=质量/体积  3.ρ=m/V4.kg/m3,g/cm3,等。  使学生形成密度的概念。 4.我们能自己得出密度的单位吗?(提示类似于速度的单位)5.查表;水的密度1×103kg/m3的含义是什么?6.单位换算:1×103kg/m3=1g/cm3 密度的应用1.请同学们掂一掂桌面上的三个圆柱体,判断哪个是铁,那个是铝,那个是铜?2.平时所说的“铁比棉花重”对吗?1.因为铜的密度最大,所以同体积质量最大,铁次之,铝

7、最小。2.不对,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大。了解密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课堂练习(幻灯片)1.水银的密度是13.6g/m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它的()A.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B.质量变小,体积不变,密度变小C.质量、体积、密度都变小D.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此部分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脑及语言表达能力。谈谈收获及时给学生以鼓励。自己总结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